大數據會讓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嗎?|專訪吳伯凡

中國自建國之初開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但是計劃經濟在隨後二十多年的運轉中,暴露出了種種弊端。1978年,改革開放啟動後,中國通過實施價格雙軌制等過渡性政策,逐漸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最終迎來了經濟上的繁榮。所以,計劃經濟已經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正如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米塞斯所言,沒有自由市場,就沒有價格機制,就不能進行經濟計算。因此,中央計劃者永遠無法針對複雜萬分的經濟體系進行正確地計算。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擁有自我學習能力的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使計劃經濟成為可能,進而取代市場經濟呢?想知道問題的答案,且看著名媒體人、商業評論家吳伯凡老師如何為你解答。

大數據會讓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嗎?|專訪吳伯凡

▲吳伯凡 | 著名媒體人、商業評論家

20年前,我在《南方週末》寫專欄,有一個系列專欄叫《數字時代的還鄉》,我記得第二篇寫的就是《人類的後市場經濟時代》。

當時我提出一個觀點,就是經濟有“人算經濟”“天算經濟”之分。所謂市場經濟叫天算經濟,就是把資源配置交給市場。而市場是根據一些非人為的各種各樣的數據,各種各樣的局部的即時反應,形成整體智能。就是局部看是偶然性的,但是整體上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智能。

這是亞當·斯密說的那個“看不見的手”,它就是一個智能之手,但是每一個個體都特別簡單,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個體的盲目性形成整體的智能性,這就是市場經濟。亞當·斯密描述的市場經濟就這麼回事。

大數據會讓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嗎?|專訪吳伯凡

▲亞當·斯密 | 經濟學鼻祖,代表作《國富論》

後來我們設想有計劃經濟,就是要用人算來代替天算。但是人的計算能力,說實話非常非常差,在那個時候不可能做到。市場的複雜性比天氣的變化還要複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初衷應該說是好的,避免資源浪費。

天算有時候是非常浪費的,大自然當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浪費——青蛙產的卵那麼多,只有極少的能夠變成蝌蚪,蝌蚪只有很少的能變成青蛙。

大自然這個天算,其實很浪費。我們用人算的方法控制這種浪費,避免像資本主義社會那種由於純粹的市場調節導致的那種浪費,計劃經濟的初衷就是這樣的。

大數據會讓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嗎?|專訪吳伯凡

▲避免浪費是計劃經濟的初衷

但在過去,計算能力非常非常有限,所以它是不現實的。因此中國後來選擇的是市場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

在未來,實際上人的行為會數據化,那就是說,每一個個體的行為會實時地、現場直播般地進入到整體的雲的數據庫裡頭。而且它不僅僅是個庫,它是一個數據加工的巨大的工廠,在這個時候,它在實施一種天算。

但是你說這是計劃經濟,那不叫計劃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表現為機器算的天算。當然,人在其中,如果能夠對機器進行很好地管理,能夠把機器的智慧吸取作為人的智慧,把機器的算法、算力挪用過來變成人的能力,這個時候你看上去好像是個計劃經濟。但實際上,真正在算的不是人,而是機器來算,就是它變得更加智能。

大數據會讓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嗎?|專訪吳伯凡

▲真正在算的不是人,而是機器

不管計劃也好,市場也好,無非是想達到一種智能,能夠很好地、最有效地調節和利用資源,實現這樣一個結果。而未來,有3樣東西完全有可能變化——算力、算法以及數據。

算力它一定會不斷地提高,這是摩爾定律(通俗地說,每1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該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決定的。算法我們相信,也會不斷地優化,這依賴於人的腦袋。最重要的是,機器它有一種自己來優化算法的能力。那數據不用你擔心,天天在指數般地增長。

這3樣東西指數般地增長的話,就意味著人類未來所擁有——不是人的大腦擁有,是人類未來通過擁有機器,而擁有的計算能力呈指數級地增長。這個時候,就在某種程度上跟計劃經濟有某種相似的地方,你可以去更智能、更有效地去規劃經濟行為。

大數據會讓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嗎?|專訪吳伯凡

▲算力、算法及數據越來越有規劃能力

我們用人工智能、用數據技術無非就是要預測,這是它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我們企業現在引入數字化工具,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加智能,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當然,現在還是局部的、微觀的。

如果整體上都使用這樣一種方式的話,那在某種程度上,它就是帶有計劃經濟的一些特點,但實際上真正幹活的是機器。所以它跟我們所說的計劃經濟,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

大數據會讓計劃經濟取代市場經濟嗎?|專訪吳伯凡

在採訪中,針對大數據

吳伯凡的很多論述頗具顛覆性

下載精雕細課APP,即刻聽到新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