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桂東南:遇見尋常巷陌裡的嶺南風情

嶺南,從地理位置分佈來看,指的是中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嶺南自漢朝開始逐漸形成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並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

在廣西東南部和東部,均是嶺南文化活躍地區,多元化的嶺南風情化作那一幢幢建築、一件件器物、一道道美食,在桂東南地區長久屹立,生生不息。

行走桂東南:遇見尋常巷陌裡的嶺南風情

客家圍屋

建築:圍不住的客家情思,藏不住的騎樓繁華

客家,顧名思義,即“客而為家”,遠離了自己曾經的故土而定居,才被稱為客家人。他們是中國歷史上多次大遷徙的見證者,是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能得幸福安穩,誰願意顛沛流離呢。位於桂東地區的廣西賀州市,是客家人在廣西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們從戰亂紛飛的地方逃離至此,抱團生活,為了抵禦外界的侵犯,他們築起了高牆,將一幢幢房子用磚瓦圍護起來,因這些建築多是高牆圍護,被人們稱作圍龍屋。

行走桂東南:遇見尋常巷陌裡的嶺南風情

客家圍屋

在賀州八步區蓮塘鎮,最出名的為江氏大宅,它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客家圍屋。宋朝末年,江家的祖先來到蓮塘鎮,靠著為大戶人家打工攢下的本錢,開荒造田,創建家業,種植水稻和甘蔗,做起了糖產生意,產品一度銷往珠三角、香港等地。清朝滅亡之後,江家人便在蓮花鎮百花垌蓋起了房子,即是如今的客家圍屋。

這座圍屋可謂別出心裁,整座圍屋外圓內方,形狀似古錢,從大門及內呈南北縱向佈局,由低至高共有四個遞進廳堂,大宅的前面是個寬廣的曬場,高高的圍牆呈半圓形,將大宅嚴密地圍護起來。

時代日新月異,圍屋裡的族人不斷向外發展,不少人家相繼搬出了圍屋,在大宅的周圍建起來一幢幢小洋樓。如今,圍屋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神情淡定地面朝廣闊的百花峒,春聞百花香,秋看穀穗黃,於時光的深處,靜待冬去春來,歲月變遷。

比起年歲已高的客家圍屋,位於梧州的騎樓城,如今繁華依舊。素有“百年商埠”之稱的梧州,坐落於潯、桂、西三江水口交匯處。公元1897 年,梧州被闢為通商口岸,逐漸發展成為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埠,騎樓建築也是那時候開始興建的。

騎樓建築多為三四層,臨街店鋪二樓以上部分凸出,罩著的空間成為人行道,供以遮陽擋雨,典型的南方傳統民居。遠遠看去,像“騎”在人行道上,故名“騎樓”。

若稍稍留心,可看見沿街騎樓上如鳥籠一般的水門,那是為備洪水上街的時候,方便樓上居民出入所用。在水門下放一把竹梯,從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門放下竹籃,向沿街巡遊的售貨小艇購買米、油、蔬菜、火油、電池等生活必需品,不慌不忙,足見梧州百姓的淡定和睿智。

行走桂東南:遇見尋常巷陌裡的嶺南風情

梧州騎樓

而桂東南地區玉林容縣的真武閣,更是凸顯了嶺南百姓的超前科學智慧。當時容縣百姓居住的房子均由茅草所建,火災時常發生。“祀北帝,以鎮離火”,當時容縣人樸實的想法成就了一座曠世傑作——真武閣。

看上去挺拔飄逸、輕靈素雅的真武閣,重達13 噸左右,但卻沒有深埋地下的地基,而是靠20 根底柱進行支撐,就如同用20 根牙籤支撐起一個碩大的西瓜。更讓人驚奇的是,在真武閣二層另置了四根高出地面3 釐米左右的懸空木柱,而上層的樓板、樑架、屋瓦和脊飾等沉重負荷卻能穩固不倒。也正因為這奇特的構造,真武閣被譽為“古建明珠”“天下奇樓”。

真武閣有著江南園藝的風格,卻又不同於江南園林水榭亭臺的精緻;梧州騎樓有著西方歐式風格的影子,卻又不同於教堂的典雅端莊;作為中國人在建築中最喜歡雕刻的龍鳳,在客家圍屋中卻無法尋覓。恰恰如此,嶺南包容、開放、創新的文化特色也因此變得更加獨特和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