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世界最美的陪伴者(隨筆)

哲學大家馮友蘭曾在《我的讀書經驗》一文介紹了他的讀書經驗,他說:“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別是哲。我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1)精其選,(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他認為,一本書是否值得推選,

世界上有一位公正的評選家,即時間。人們會把自己認為值得推薦的好書推選給時間,然後交由時間進行將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刷下去,同時,把那些擁有永久價值的書保留下來。

對於馮先生的讀書經驗,我是高度認同的。那麼,到哪裡去找到自己要讀的書呢?清代大家袁枚在《黃生借書說》中曾感嘆到: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可能與袁枚小時候家裡窮但他喜歡讀書有關,頗有一定的道理。

書是世界最美的陪伴者(隨筆)

書非借不能讀?

孔乙己在魯迅的筆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孔先生認為,“竊書不算偷書。”在高中求學時,讀到這句話,我是持批判眼光的,只要是“竊”就是“偷”!而且,這個想法一直深埋心間。

說真的,自打小時候開始,我就記得,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這裡的“讀書”自然是指“學習文功課”。雖然教過我的老師並不如此認為,他們的眼中是文化課成績,不是你讀書的態度,他們認為,你的成績好,就是你認真讀書了。

後來,漸漸明白了讀書的要義,用肉眼去讀,顯然是不夠的;用心眼去觀世界方才有益,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己。

莊子認為,人之所以有情感,因為人的知識不夠,若有充分的認識,則不會有情感。比如大風天氣使人出去不方便,在大人們並不覺得有什麼情感發生,可是小孩子們不能出去,就會很生氣,罵天是混蛋。這是因為孩子們沒有大人知道的多,所以就較大人受的情感的痛苦多。

莊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是以理化情。

書是文字的載體,關於文與字誰先誰後的話題,可以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找到答案,即:文先於字。望著每一頁的文字,你有何感想呢?“它認識我,我不認識它”,也許很多人有如此的感想,這並不為奇,因為世界之大,都在書裡,書是作者記錄現象或事實的一種工具,別無其他,人們從書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包括對人、對事、對自然界的解讀)。

書是世界最美的陪伴者(隨筆)

我愛書

如何讀書呢?叔本華曾介紹過他的經驗,我還是希望花些筆墨介紹一下自己的讀書經驗,我讀書時,一般有三個步驟:

1、摸書:拿到書後先用手摸一摸封面,自己的感覺是什麼?當然,這與作者有關,自己的大腦裡有否作者的名字?作者的個人愛好是什麼?他或她的優勢又是什麼?

2、翻書:我會從第一頁開始翻書,嘩啦啦的聲音會將作者的聲音和態度傳到我的耳朵裡,那一刻,我會找尋著我希望補充的能量,一般都有著意想不到的收穫。

聞書:書必須要聞的,光那文字散發的書香就會令你痴迷很久,文字代表的高山、大河都會領你一睹自然界的風光,對作者的寫作心裡路程也會一探究竟。

在閱讀中遇到困難,我倒不覺得煩惱,我會發動一兩次強攻,然後把它撂在一邊。

如果問我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我的答案是因為自然界裡的書籍讓我感到最開心。書籍並不因為你沒有錢而遠離你,它只對真心喜歡它的讀者敞開心扉。

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一是書店,二是圖書館。

望著滿架子的書,我才能對“書海”有了全新理解,只有通過每一本書的文字,才對“學海無涯”有了深刻認識。

只有一本書不好看,我才會換另一本。只有在實在無聊時我才會繼續閱讀一本不好看的書,我發現古人寫書更接近自然些,不喜歡讀現代人的無病呻吟之作。

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書籍,若能找到一本好書,無疑,我會立即領它回家,並隆重地將它介紹給我其它的好朋友,讓它們和睦共處。

對於沈從文的散文我讀著雖感到不是那麼流暢,但真情卻在文字中流露出來,讓我記憶很深;魯迅的文筆對於那個時代進行了揭示,充分折射出他對將文字與對社會的反思進行了有機結合,這些文字汩汩流入人們的心田;季羨林的文字有些出神入化的感覺,很難模仿,這可能歸結於他的深厚文學功底。

有時候,我也會默默注視良久,用心眼去摸書、翻書和聞書,

腦膜上早已張開白幕,讓那些可愛的文字走進來,儘裡貯存在大腦裡。

書是世界最美的陪伴者(隨筆)

快樂都在書裡

我的大腦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鏡頭,若你一定要問知識貯藏在哪裡?它們在筆記裡、在大山裡、在河流裡、在樹葉上、在土地裡......

“我談論大師們已經論述得非常透徹非常真切的一些問題,純碎談我天生的智力,不談我後天獲得的知識;

誰指出我的無知都不會冒犯我的,因為我無法向別人保證我的言論絕對正確,甚至連向自己保證都做不到,我對自己並不滿意。誰想尋找知識,請到知識存在的地方去尋求,這是我感覺最無所謂的事情。”法國著名文學家蒙田在其隨筆《論書籍》中開篇如此寫到,我讀後頗有同感。

我希望更加完美地認識事物,也希望有人來解下我身上美麗的羽毛,我是說大家不要對我的文章內容不要抱有什麼期望,但可以注意我的方法。有時候,由於語言表達蒼白無力,有時候由於缺乏常識,我只好藉助他人之口來說自己說不好的事情,我只是想把他們的道理和創造植入我的土壤,同時摻進了我自己的道理和創造。

我寫文字,僅是分享自己的感覺而已,是不可能產生美感的,讀者若是真得有所收穫,也一定是意外了。

2019.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