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寧波寧海,前童古鎮。

前童一直很美,一切都跟遠古之前一樣平靜安好。

這來自於剋制隱忍,更來自於一種長期的修煉,透入骨髓、融入生命的一種姿態與光澤。

轉朱閣,低綺戶,青瓦牆,木雕梁,水潺潺,月明亮……在幻境般美麗的前童古鎮上,你往往覺得自己做了一個長長的美夢,千百年歲月悠悠而逝,前童仍是舊時模樣。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一方福地 一脈相承

前童位於浙江省寧海縣南,始建於宋末,盛於明清,自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童氏始祖童潢由台州黃岩遷至此定居以來,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前童四面環山,白溪、梁皇溪雙溪匯流至村內,塔山、鹿山兩山對峙於村外,佔天地、山水、自然、空間之利。“家家有雕樑,戶戶有活水”,古鎮周圍群山環繞,白溪水從村前流過,村內街巷紋理清晰,路面由石頭鋪就,街邊流淌著淙淙的溪水,讓人恍惚置身於明清時期的江南,又或是步入一幅古韻濃重、活色生香的鄉村畫中。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在前童閒坐,你甚至有可能看到偶爾從房上或樹上掉下來的蜘蛛。年久失修的灰暗牆壁和破落的角落裡蕭瑟搖曳的古樹,時刻提醒人們這座古城的真實年齡。最令人嚮往的便是那一幢幢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精巧的躍魚馬頭牆和脊塑牆花搭配著梁枋門窗上滿滿的雕飾,顯現出獨特的地方建築風格。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前童人歷來注重與環境和諧相處,“上善若水,順其自然”,表現的是前童人古典樸素的長遠發展意識。幾百年來,童氏子孫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至今仍保留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的“道地”(天井)150多個、房屋2000多間、石花窗400 多扇、小橋275座、古井24口、明代古祠堂4處、保護面積達1平方公里。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一間宗祠 一段歷史

“君子營建宮室,宗廟為先,誠以祖宗發源地,支派皆流於茲。”前童村村落佈局的最大特點是:以宗祠為中心展開村落佈局,此亦是前童人遵循儒家文化至敬至孝的一種體現。

童氏宗祠位於前童鎮石鏡山路,建於明洪武十八年(1375年),佔地1.2畝,氣勢恢宏,總平面佈局由南向北依次為臺門、戲臺、天井、東西廂房及正廳。其為一座典型的封閉式宗法建築,牆體為錯縫搖鬥到頂。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宗祠大門前豎有花崗石旗杆夾石兩對,一對於康熙庚子年為童歷亭中舉人而豎,一對於嘉慶年間為童梅亭舉貢生而豎。旗杆夾石每面都鐫刻有松鶴鹿圖,意為“鶴鹿同春”,是早期的吉祥圖案。宗祠大門原先與寧海城隍廟形制相同,再加上堆塑著太陽與月亮圖案,意為日月無私照。

天井用鵝卵石鋪築,西南角留有一個用青磚圍砌的坑,原為殺牲時瀝血所用。據傳,童氏宗祠祭祀時要殺馬祭祖,專門派人遠去北方買來,足見家族祭祖儀式的隆重。殺牛祭天為“大牢”,殺豬羊為“小牢”。殺馬應屬大牢一例,是級別最高的祭祀。祭祖時,前童人對著祖宗牌位和畫像叩拜,每叩一下,會在心裡自問一句,是否對家中的長輩和族中的長輩有失孝道。落地孝道傳統,讓祭祖不只流於形式,這才是前童人祭祀的真正目的。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正廳內最具特色的地方便是由方孝孺設計的32根圓柱,似一副中國象棋棋盤,寓意深刻,為國內罕見,象徵著童氏族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廳內立有一塊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祖訓碑”,後又出土一塊“聖旨碑”,碑額上有高浮雕雙龍。除了正廳掛有數塊老木匾,宗祠內還保留眾多的宗譜、壽屏、聖旨、對聯、祖像、古籍,無不反映了前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忠孝精神。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一座經堂 一種信仰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儒、釋、道三種文化往往是互相包容、互為一體的。前童的明經堂,就是這樣一座儒、釋、道文化交融的清代建築。

明經堂又叫“獅子明堂”,緊挨職思其居宅北面。童氏族人童可蒞一家開設“恆裕”酒坊發了財,於清同治年間建造了這座二層四合院,它所運用的建築裝飾語言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內涵,形象地凸顯了中國大文化背景下的江南民俗文化色彩。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這樣的文化糅合,首先表現在明經堂的臺門建築上。明經,本指通曉經學,經學在唐朝時被列為科舉制度中的必考科目之一,與進士科並列,主要考試經義。清代時用作貢生的別稱。以“明經”作宅名,既體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也是宅主人生理想的真實寫照。

臺門兩側的墀頭牆上各有一個書卷形匾額灰塑,左面堆塑“禮義”二字,右面堆塑“孝悌”二字,均為陽文篆字。禮、義、孝、悌,都是儒家道德準則的內容。門頂裝修為捲棚頂,設計有軒桁、雀替、門簪,後簷柱則裝飾有八仙圖案。八仙是道教傳說中的神仙,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一座臺門建築上,同時顯現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特徵,體現的正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民間水乳交融、互為貫通,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特別的民俗文化。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一座宅院 一份期許

群峰簪笏宅,建於清乾隆末年,為仿徽州式四合院。主樓與廂房全是兩層。外觀是白牆灰瓦,沒有太多的裝飾,精美的木雕和磚雕都在內院展示。前門兩旁墀頭牆上嵌著兩個青花五蝠捧壽瓷盤。臺門安拱軒,挑簷枋上雕松枝,門簪上雕有“葵心向日”的圖案,並有木雕鳳凰和獅子。臺門前是一條寬闊的鵝卵石路,兩旁是高大巍峨的馬頭牆,俗稱“五嶽朝天”。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仿徽式四合院與北方四合院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天井。這裡的天井用鵝卵石鋪築,十分寬敞,採光效果極佳。前童人稱天井為“道地”,比喻“講道理的地方”。可以想見,這裡或曾是談經講學之所。

正廳隔扇上滌環板上的雕飾,也各有寓意。如東次間左扇上刻的是一個打掃庭院的婦人,配以朱伯廬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窗枕還有三種不同形式,有荷花形、百合形、瓜楞形,十分精美。雕刻的牡丹、葡萄、螳螂戲蟬、春蠶、蝴蝶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宅內的另一些雕板同樣都頗有說頭。如“天官賜印圖”(天官是吏部尚書,六部之首,主管官員升貶),即寓意宅內要世代簪纓。這些暗含著前童先祖對子孫萬代的一份期許與鞭策。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一方天井 一份驚奇

前童幾百條之多的大街小巷,沒有一條路是泥土充填的,都是形形色色的石子路,其總長度達近8000米。它們砌有各種不同圖樣,有直線形的,有流水形的,有半圓形的,有魚鱗形的,可謂豐富多彩,不一而足。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最為典型的當屬前童民俗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在修建時,就地取材,用石子砌就天井,並拼鋪出各種奇異圖紋。博物館的天井面積達340平方米,在整個寧海縣內首屈一指。天井正中的一個偌大正方形裡,有一幅如五環旗的圖案。這幅圖寓含前童的鹿分、鹿山、聯合、塔山、雙橋五個村子緊密團結,連成一體。正方形外圍的稻、麥、豆等穀物與桃、梨、李等瓜果圖形,代表“五穀豐登,副業興旺”。在兩個恰到好處的位置上,又鑲嵌有形態逼真的兩隻碩大的蝙蝠,這是“福”的吉祥物,示意“大福大貴”。而另兩隻翩翩起舞的巨型蝴蝶,則象徵精神文化生活輕鬆愉悅。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此外,匠人們不僅巧妙地砌進A、B、C等26個英文字母,希望前童子孫,潛心學外語,學成歸國,為家鄉做貢獻;而且別具創意地砌出了前童的山水圖,如此奇幻美妙的巨幅“畫卷”,就藏在你的腳下。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一個村落 一段故事

走進前童古鎮,似乎能讓你忘記塵世的紛爭與繁雜。水渠縱橫的小巷,潺潺流水從每家每戶門前流過,生活顯得那麼自在、閒適,這裡曲徑通幽,巷道繁多,一不小心你就會迷路,甚至不知所向。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細細走訪每一條街道,體驗前童先祖佈道的智慧,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探尋。前童建村踐行“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學思想,每一幢建築都與周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以此實現整個村莊在形式和功能上的有機結合。鎮內建築密集,街道狹小,但是正好可供行人通過,恰到好處。屋基大多因地制宜選用大卵石壘成,街徑為小卵石鋪就,這是前童人為節約成本而採取的極具智慧的一種設計。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這些住宅為一代代的前童人遮風避雨,給前童人帶來了多少家的溫馨。一棟棟木結構建築看似平淡無奇,但前人付出了無數艱辛。那一磚一瓦的背後,是一縷縷輕悠悠的古韻悠長,也是一個個沉甸甸的滄桑故事。

尋鎮寧波 | 前童古鎮, 家家雕樑戶戶活水,雙溪匯流處古韻絕美

街巷裡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滄桑而美麗的故事。同治年間“壬戌之難”後,童氏家族死傷近千人,民居建築也毀壞嚴重。其後,唯族中倖免於難的一些孤兒寡母們挑起重建前童的重任。她們不懂建築,更不懂風水玄機,但憑一腔“決不讓祖先的心血在她們手中消亡”的決心,強忍悲痛,重建家園。 因此,當我們置身其間,總會覺得某些地方會與整體不夠和諧,甚至給人帶來尷尬彆扭的體驗。其實,這就是這一段歷史留下的印記。

但是當我們站在高處俯瞰前童時,又會覺得每一棟建築都十分得體,與流水、卵石路相得益彰。可以說,這些孤兒寡母在重建家園時,潛意識中已然遵循了“君子營建宮室,宗廟為先,誠以祖宗發源地,支派皆流於茲”的古制,才有瞭如此細膩的紋理與構締。這正是流淌在前童人靈魂裡不滅的文化脈流。

(更多全國縣市古村古鎮關注微信號,搜微信號:gucunj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