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將推動銀行資管加速轉型

2018年12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理財子公司正式成為一類全新的商業銀行投資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理財子公司實現了《資管新規》提出的“公平競爭”原則,在產品准入、銷售分銷和投資管理等部分與公募基金和資金信託計劃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加上銀行固有的渠道優勢和信譽優勢,理財子公司必然會成為資產管理行業中重要的參與者。

也正因為此,各類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熱情高漲,先後已有26家銀行公告擬成立理財子公司,除了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外,也有不少城商行和農商行參與其中。註冊資本從10億到160億不等。截止目前,五大國有銀行先後獲批設立理財子公司,並已進入籌建階段。預計在2019年中,其它類型銀行的子公司試點也將逐漸開啟,銀行資管轉型將加速推進。

從《辦法》的規定來看,理財子公司在業務範圍、准入門檻等方面突破了傳統理財業務的侷限,為銀行資管業務的轉型與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想象力。但是,對商業銀行而言,一項業務或一個機構的發展策略,最終要服務於銀行整體戰略,並符合自身的比較優勢和經營管理的特點。以此出發,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強化與母行的戰略協同與業務聯動

從國際經驗看,國際大型銀行由於監管法規要求、收購兼併歷史、稅收籌劃和風險隔離考慮等多種因素,多是在混業框架下通過成立子公司來從事資產管理業務。從業務板塊設置來看,有的銀行將資產管理作為一級業務板塊之一(此時多和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相結合,不是狹義的資產管理),有的是將其作為一級業務板塊下的重要業務條線。不管其設置如何,資管業務與銀行集團的業務協同程度都非常高,這一方面是因為資管業務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直接的利潤貢獻,更重要的是維繫客戶、帶來其他業務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銀行在客戶資源、交易銀行、投資銀行方面的能力也能為資產管理投資提供有力的支撐。有鑑於此,儘管大都採取了獨立法人的形式來實現與母行的風險隔離,但在業務上,國外大銀行都高度重視資管業務與其他業務板塊間的聯動、交叉銷售,發揮各業務綜合經營、互相帶動的範圍經濟優勢。

從本質上說,銀行業務模式是客戶關係驅動的,而在利率市場化的環境中,資產管理是維護客戶關係、增強客戶粘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項服務。因此,在將全部新增業務剝離到理財子公司的要求下,理財子公司未來的發展不只是立足於自身,而是要肩負全行戰略轉型與發展的需要。考慮到資管業務在銀行戰略轉型以及客戶維繫中的重要性,理財子公司與母行之間的戰略協同和業務緊密程度,要遠高於銀行其他類型的子公司。這意味著,從管理的角度,即使在成立理財子公司之後,商業銀行也有必要在總行繼續保留資產管理部,從全行角度規劃資管業務的發展方向,協調與其他業務板塊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指導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務發展策略。

其次,構建開放數字平臺,打造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銀行理財子公司與母行之間的協同程度較高,並不意味著理財子公司的業務僅侷限於本行既有的資源和能力。理財子公司可以充分發揮獨立法人的優勢,突破傳統銀行理財因監管較為嚴格的侷限,更充分地參與市場競爭,從服務銀行客戶出發,打造一個開放式平臺,既向客戶提供本行資產管理部門的產品,也可以引入第三方產品,並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降低交易門檻,讓客戶有更豐富的選擇,優化投資組合的同時。此外,理財子公司也可以不僅向本行、財富管理部門提供產品和服務,還向其他金融機構或第三方銷售渠道提供產品和服務供其銷售,在獲取更多收入來源的同時,提升母行的綜合競爭力。從長遠看,以理財子公司為核心打造開放服務平臺,可以成為銀行數字化轉型或開放銀行創新的重要領域,不但有助於提升銀行的數字化能力和競爭力,還因其獨立法人的特點,能有效地減少創新阻力,並降低創新風險對銀行整體可能產生的影響。

具體而言,理財子公司可以考慮構建一站式、開放式的財富管理平臺,打造線上定製產品的批量生產能力,為客戶營造集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和生活服務為一體的開放銀行生態圈,從而拓展增量資金,提升客戶粘性;重點以理財產品交易為突破口,利用互聯網平臺,推進理財產品持有客戶之間的產品轉讓與交易,提高產品流動性,降低理財產品贖回變現帶來的流動性波動和管理難度,探索理財產品乃至債券等投資品的做市商機制,等等。

第三,根據銀行理財的特徵,規劃多層次產品體系

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其他資管機構(如基金公司)相比,有如下幾方面的不同:一是投資者構成不同。銀行理財投資者構成中零售客戶規模佔比較高,而基金公司的機構投資者佔比較高,零售客戶和機構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和專業度不同;二是投資者成熟度不同。基金的投資者經過過去20年幾輪牛熊市的洗禮,投資者教育已經相當充分,而銀行理財的投資者風險偏好相對較低,對波動更敏感;三是銷售渠道優勢不同。公募基金由於其銷售渠道嚴重依賴於銀行代銷,與同行業產品競爭激烈,在負債管理上有心無力。銀行理財以銀行母公司為載體,有銷售渠道的優勢;四是投資範圍不同,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範圍比公募基金更為廣泛,更適合做大類資產配置,通過資產配置充分分散風險,降低波動。

有鑑於此,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業務發展中,應清晰定位,堅持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並重。產品佈局上應發展多層次產品體系,明確各類型產品投資目標和定位,具體的產品體系可如如下圖:

理財子公司將推動銀行資管加速轉型

銀行理財的多層次產品體系

養老產品:產品體系中的底倉,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產品是財富積累的必然產物,隨著相關配套政策的完善,未來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應積極佈局。

現金管理類產品:現金的替代品,隨著電商的進一步普及和應用場景的豐富化,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是銀行資管業務的主要規模支撐。

長期限產品:以追求絕對收益額為目標,負債端相對穩定,策略選擇可以更為激進。目標客戶群體為現有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投資目的為追求穩定的收益。雲月,香港所謂的遠程開戶是指內地居民到某些銀行在內地的指點網點開香港的賬戶…和我們想的遠程開戶不是姨媽事情…

短期限產品:以追求絕對收益額為目標,負債期限相對較短,策略更加保守。目標客戶群與長期限產品類似,區別在於負債的穩定程度。

工具型產品:包括主動管理和被動指數型產品,以追求相對收益為目標。這是與公募基金正面競爭的產品,目標客戶為投資經驗豐富的個人投資者或機構投資者,同時也可以作為其他產品進行大類資產配置的底層工具資產,規模容易大起大落。

創新型產品:包括掛鉤指數的結構化產品等類型的個性化產品,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過去銀行理財產品結構簡單、同質化嚴重,產品間的區別主要為收益率和期限兩個要素,產品發行要素主要由資產池收益和同業產品間的比較來決定。在實現淨值化後,產品的收益來自於資產估值,由市場走勢來最終決定,這對產品發行提出了更加專業化和系統化的要求。

第四,提升核心投資能力,優化盈利模式

與傳統銀行理財相比,理財子公司要不斷優化投資方向,由被動板塊資產配置向主動投資組合管理轉化,將資產配置與融資工具創新相結合,由國內資產配置向國際資產配置和協同資產管理轉化等。此外,在提升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同時,更要提升資產投資的委託管理能力,建立外部資產管理機構專業能力的評估篩選機制,加強與其他類型資管機構的合作,提升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海外市場、大宗商品市場上的資產配置能力。具體來看,理財子公司的投資有三大拓展方向:一是銀行集團內部提供的非標項目資產;二是委託外部機構管理,主要通過篩選證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行業中的優質、龍頭機構作為合作方,以全權委託、FOF、MOM等形式開展跨業合作,加強機構准入和存續期管理,實現“大資管”時代的全市場投資;三是理財子公司自主開展的標準和非標投資。

在推進產品轉型和估值體系的基礎上,理財子公司應結合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構建真正符合資管行業特點的盈利模式,即改變傳統銀行理財以利差為主的盈利結構,形成以管理費用或業績分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按照產品發行規模,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發揮產品規模對資產管理業務盈利的貢獻度;另一方面,依據資產計量和產品估值體系產生的業績基準,對超過業績基準的超額收益部分,與客戶按照約定比例分成,獲取業績分成。通過產品管理、投資管理、風險管理等經營模式的轉變,最終形成真正符合資產管理代客理財本質、依靠投資研究能力的盈利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