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釋放生態磁場效應——寫好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青原答卷側記

彭生苟、李仁宗

如何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青原區堅持全域化治理、綠色化發展和系統化推進,僅僅數年間,青原區先後斬獲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和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區等數個“金字”招牌;打造了國家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1個和國家級生態鎮村5個、省級生態鎮村14個、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6個、省級十佳休閒農莊2個。一張張綠色“名片”的背後,是青原區近年來對城鄉優美人居環境的精緻追求,持續釋放生態“磁場”效應,一份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青原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全域化治理 以更高站位打好防治攻堅戰

樹牢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徵之一,面對資源約束越來越緊、環保要求越來越嚴的形勢,青原決策者深刻地認識到,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為此,該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企業。去年,僅思瑞、鑫旺兩家銅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統計退出達40億元。同時,依託良好生態,青原區積極尋找新引擎、新動力,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工業,大力培育旅遊支柱產業,大力催生電子商務、總部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

把握生態環境要求。青原區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一些環保難點、痛點問題,在全市率先開展治礦、治砂、治水、治超“四治”攻堅戰,全面拆除了禁養區和水庫周邊規模以下的養殖設施,對共計3.6萬餘輛貨車進行了檢查,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對中央省市環保督察等交辦的141個突出問題進行清理整改,實施了一系列汙染防治行動,著力打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青原。

遵循高質量發展。青原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4.4%,空氣環境質量穩定在國家二級標準,水環境質量穩定在國家Ⅲ類標準以上,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依託良好的生態基礎,青原區大力推動生態提升工程,被列入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省級以上生態鄉鎮覆蓋率達75%。

綠色化發展 以生態優勢再造發展新優勢

青原區始終把優良生態視為最大優勢和最寶貴財富,以生態優勢積蓄髮展動能,形成後發優勢,力促產業變“綠”和“綠”變產業,實現“綠道超車”。

綠色園區轉型蝶變。緊緊圍繞“生態立區、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的要求,青原區以產城融合的抱團發展帶動城市經濟的崛起,全力打造綠色發展新平臺,關停、騰退低散亂企業20餘家,富灘汙水處理廠有效運營,引進德天能源集中供熱。北新建材、高精科技等一批重大項目快速推進,投資20億元的電聲產業園等新項目應聲落地。著力推動城市服務業集群集聚,汽車貿易城逐步成長為全市汽車銷售龍頭板塊,打造集文化教育、創新創業、高端商務等於一體的“井大商圈”,奧克1991、井大陽光城電商產業園等項目成為消費升級、業態升級重要選擇地,省級現代服務業龍頭企業、集聚區達7家。

“旅遊+”燎原成勢。青原區聚焦全省“鄉村旅遊首選地”建設,大力推動景區建設,豐富旅遊業態,加快旅遊招商,逐步形成景區人氣提升與旅遊開發投入的良性閉環。以業態創新帶動人流湧入,該區大力推進“旅遊+研學”,成功舉辦“中國青原”研學旅行高峰論壇,推出了6條研學旅遊精品線路。“旅遊+農業”多點開花,以現代農業示範園為龍頭,七彩生態園、源中園、逸鄉園等一批金牌生態休閒農莊各具特色。生態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景區人氣不斷聚集,成功吸引社會資本目光,投資10億元開發打造集高端民宿、民俗體驗、康養度假為一體的白雲湖生態康養度假區快速推進,去年成功簽約溫泉頤養小鎮項目、青原區國際研學旅行綜合體等多個10億元以上旅遊項目。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該區實施“淨空淨水淨土”三項攻堅;聚焦藍天攻堅戰,對重點影響空氣質量的“四塵三煙三氣”汙染源進行集中專項整治,優良天數達到90%以上;全力打好碧水攻堅戰,投資10億元推進水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淨土攻堅戰,推進了富灘工業園及周邊土壤治理與修復工程項目,徹底取締了8家無證無照礦山和6家粉煤灰加工企業。狠抓“垃圾汙水廁所”三項革命,紮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鄉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通過EPC模式打捆實施城鄉汙水管網改擴建工程,實現“雨汙分流”;新改建旅遊標準公廁30餘座,拆除各類旱廁120餘座,完成農戶改廁3600餘戶。

系統化推進 以創新治理構建生命共同體

為著力轉變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該區在力量整合、系統治理、統籌管控、常態長效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逐步構建生態治理機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良好格局。

在治理模式上,由各管一塊向集成作戰轉變。該區深入實施“河長制”,實現政府治水、分段治水到全民治水、全流域治水的有效轉變,創立了“河長+警長+聯查”工作模式,聘請1200餘名農村“五老”人員擔任“民間河長”;全面落實“林長制”,快速推進陽光采石場等廢棄礦山、磚瓦窯場復綠項目,對青東公路沿線實施森林綠化、美化、彩化提升1400餘畝。

在管控方式上,由四處撲火向全程管控轉變。該區改變群眾舉報一處治理一處、舉報一次治理一次的“突擊式”環境治理方式,實施源頭監管、過程管控和結果導向三點發力,建立健全長效生態治理機制。在源頭監管方面,全面劃定生態紅線,建立了嚴格的土地資源紅線制度,對飲用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公益林等生態保護區實行嚴格管控;強化空氣質量指數監測,建成孤江口水質自動監測站,富灘環保在線監測系統投入使用,對重點企業排汙情況進行全面監管,實現空氣質量、水域水質、企業排汙動態實時監測。在過程管控方面,該區強化環保執法監管,實行“專項整治+常態巡查”雙保險,開展了秸稈燃燒、道路揚塵、餐飲油煙等大氣汙染十大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健全了河庫建立揚塵、水生態環境、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巡查聯合執法機制。在結果導向方面,該區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資源保護工作納入重點考核內容,相關課程納入區委黨校科幹班、中青班培訓體系,強化了環境保護“一崗雙責”,推行了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精準追責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