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與大天地:夢想的連通——西柏坡蹲點手記

蹲點調研

小山村與大天地:夢想的連通——西柏坡蹲點手記③

小山村与大天地:梦想的连通——西柏坡蹲点手记

4月13日航拍的西柏坡高速。西柏坡高速的開通,為當地發展紅色旅遊提供了交通保障。通訊員樊連貴攝

西柏坡,曾經像一顆石子,靜靜地酣睡在太行深山的皺褶裡。

70年前,歷史的腳步在這裡駐留,黨中央在這個靜謐的小山村裡指揮了三大戰役,孕育了新中國。其時,400多封電報伴隨著“嘀嘀”的發報聲,成為這個小山村與外界最有力的連接。

70年後,歷史的精彩在這裡續寫,在“趕考”起點上,西柏坡人用奮鬥創造了天翻地覆的奇蹟,闖出一片新天地。

在發展中、變遷中,西柏坡人也有了更多讓夢想連通外界的方式。

小山村与大天地:梦想的连通——西柏坡蹲点手记

支教隊隊員朱洪園(站立者)正在給學生們上閱讀課。 圖片由張忠曼提供

“農民攝影師”花姐:讓天南海北的人記住西柏坡

4月2日,西柏坡紀念館前廣場東南角的一個照相攤前,56歲的封樹花正給遊客拍照。

雖說花姐現在已經是自家開的聖業賓館的董事長,但這個照相攤是她起家的地方,已經擺了38年,情感上始終放不下。賓館不忙的時候,她就會過來轉轉,有時也過一下手癮。

上世紀80年代初,封樹花的丈夫閆慶芳借了180元錢,買了一臺海鷗照相機,成為村裡第一批做買賣的人。

剛開始是照黑白照片,夫婦倆在家裡搞了個暗房,學著自己洗。後來有了彩色照片,彩擴機太貴了,置辦不起,花姐就三天跑一次石家莊,去那裡的照相館洗照片。

“那時,從西柏坡到石家莊一天只有一趟長途車,路也疙裡疙瘩的,不好走,來回一趟要五個多鐘頭。”現在回想起來,封樹花笑著說自己是“最早走出西柏坡的女人”。

那時的照片都要郵寄,閆慶芳夫婦把一張張照片,連同遊客對西柏坡的記憶,裝進蓋著西柏坡郵戳的信封,寄往全國各地。多的時候一年要寄出數千張。

2002年,去縣城的公路通了,閆慶芳家也有了第一輛小汽車,還換了數碼相機,買了彩色打印機。塑封好的照片,遊客立等可取。

2012年6月30日,西柏坡高速全線通車,駕車從省會到西柏坡,從2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這下,來西柏坡旅遊的人更多了。花姐的照相攤僱了4個人,到了節假日還是忙得團團轉。

封樹花說:“看著天南海北的遊客把西柏坡帶回家,高興!”

小山村与大天地:梦想的连通——西柏坡蹲点手记

支教隊員與孩子們在一起。 圖片由張忠曼提供

西柏坡第一位快遞小哥:家鄉與外面的世界越來越近

西柏坡鎮梁家溝村32歲的陳進,每天開著小汽車往來於縣城和西柏坡。他經營著一個快遞點,負責中通、圓通、申通等多家快遞公司在西柏坡村及周邊村的快件收寄業務。

開這個快遞超市前,陳進一直在西柏坡景區賣旅遊紀念品。2011年的一天,因為要給廣東的顧客寄快件,西柏坡沒有快遞點,他只能去了40公里外的平山縣城。

“西柏坡鎮16個村,如果有個快遞點,鄉親們不就方便了嗎?”陳進很快和駐縣裡的一些快遞公司談代理業務,當年,他的快遞超市就開張了,成為平山縣第一個鄉鎮快遞代理點。

大多數快件是人們來他這兒自取,有的件也需要送貨到家。在超市牆上有一張公告:送貨如果超過兩公里的,加收一元油錢。“說是加收錢,基本沒收過。順路去辦事,就給捎過去了。”一臉憨厚的陳進說。

小山村与大天地:梦想的连通——西柏坡蹲点手记

4月5日,西柏坡快遞超市的快遞小哥陳進(前)正在分揀當日的快遞包裹。 記者霍豔恩 張昊攝

陳進的媳婦叫劉彥歸,邊幫著丈夫打理這家小門市,邊照看兩個女兒,大女兒6歲,小女兒只有8個月,“孩子小,也幹不了什麼別的,在家看這個攤吧,雖說掙得不多,但也不能閒待著。”

從這個小窗口能看到西柏坡與外界的聯繫。“我記得特別清楚,開張後前兩天的到件數是18件,現在一天能到200多件,雙11、雙12時就更多了!”陳進說。

如今,快遞下鄉送到農戶還差“最後一公里”,幾家大的快遞公司正商量著想在平山縣整合資源,搞個聯合公司解決這個問題,陳進想抓住這個機會把自己的業務做大:“爭取搞個西柏坡鎮的獨家總代理!”

小山村与大天地:梦想的连通——西柏坡蹲点手记

封樹花(左)與閆慶芳翻看著老照片,回憶著創業時的往事。 記者張昊攝

北京來的支教志願者:為西柏坡的孩子打開一扇窗

此次在西柏坡蹲點採訪的記者中,中國青年報的朱洪園身份比較特殊——既是記者,又是中央和國家機關團工委第21批支教扶貧隊隊員。從2001年起,已經有近200名來自中直機關的青年志願者來西柏坡支教。

去年9月,小朱和另外7名支教隊員被安排在西柏坡中學和西柏坡希望小學支教,為期一年。小朱在西柏坡中學教閱讀課,其他的隊員分別教授音樂、美術、計算機、體育等課程。課程雖都是副課,但很受孩子們歡迎。

支教隊員最大的心願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給山裡的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戶。

去年12月,支教隊員帶著20多個七年級的孩子,走出西柏坡,到北京研學,請科研單位的專家講課,參觀國家博物館、故宮,回來後孩子們都像變了一個人,他們做了PPT,還用普通話給其他同學講外面的世界。

聯繫北京育英中學的師生與西柏坡的孩子結對子,請來北京的專家、學者來為師生上課、輔導,送貧困家庭的孩子進京治病,為掛職包聯的村聯繫產業項目……志願者們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

山裡的孩子渴望與世界的連通。一次,支教隊請來了中國青年報社社長劉健,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千載與萬里》的世界地理課,劉社長帶來了一張豎版的世界地圖,指著上面西柏坡的位置,告訴孩子們:世界是平的,每一點都可能成為世界的中心。世界期待你們的創造!

“孩子是西柏坡的未來,在他們心中種下夢想的種子,總有一天它們會開花!”支教隊書記、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幹部張忠曼說。(記者張文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