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必敗之戰

秦獲得長平之勝,掌控了上黨地區,已有王霸之象。但對於統一大業來說,這並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一般認為,長平勝後,秦中了趙的反間計,沒有繼續圍攻邯鄲,錯失滅趙良機。歷史沒有假設,但是長平戰後,秦面臨乍現戰機,該不該乘勢進攻邯鄲、進而滅趙,是經歷了審慎思考和反覆掙扎的。滅萬乘之國,立不世之功,任何時候都是巨大誘惑。

一場必敗之戰

戰前之謀

長平之戰因攻韓而起,戰役規模迅速擴大化,秦趙兩強提前在長平碰撞。小戰變成了大戰,但秦國的作戰目標還是十分清晰,那就是佔領上黨地區,得地利之便,進而俯瞰三晉、雄視天下。長平之勝雖然驚心動魄,但秦終得償所願。

鐵血將士,誰不渴望勝利?勝利能讓人信心倍增,重大勝利能讓人超級膨脹。挾長平之勝餘威,趙國空而邯鄲在望,秦軍主帥白起就面臨進退抉擇的考驗。機會千載難逢,誰都難免心動,“武安君欲遂滅趙”。

如果說對於趙國介入上黨之爭,秦已早有準備,那麼秦對於長平戰後馬上進攻邯鄲、組織滅趙戰役是沒有事先規劃的。長平血戰中,秦趙拼死相搏,各國尚可置之度外、坐等結果,那麼劍指邯鄲必定震動天下,諸侯恐難袖手旁觀。“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所以,秦若一鼓作氣,發動滅趙之戰,那麼趙國必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一場必敗之戰

軍分為三

即使有重重顧慮,在巨大誘惑之前,秦軍還是迅速行動起來,一邊清理上黨地區,一邊做出了攻擊邯鄲的姿態。白起一方面向昭襄王“請益軍糧”,另一方面催動秦軍分頭行動。關於此時秦軍部署,史料有不同記載,但一分為三的說法最有可能。

白起親自統領本部精銳,逼近邯鄲。王齕軍團負責清理南線,攻克趙邑皮牢,使剛得到的上黨地區與河東地區連成一片,疏通並鞏固秦軍後方的戰略通道。此後,王齕兵團揮師向東,與白起本部匯合,攻克武安,直接威脅邯鄲。司馬梗軍團負責清理北線,平定太原,進一步擴大了秦軍後方的戰略縱深。

白起的這些戰術動作,微妙地反映了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對於秦國大勢來說,鞏固上黨的勝利果實是首要任務,“滅趙”誘惑雖大,白起仍然保持著十分清晰的頭腦,順勢壓迫邯鄲,而不輕舉妄動。戰場瞬息萬變,“滅趙”只是“欲”,要因勢而動,絕非必行之舉。此前一百年,邯鄲曾經被魏國強悍的龐涓兵團所攻克,此後歷代趙王都在不斷加強邯鄲的城防系統。因此,邯鄲雖然地處平原,但絕非急切能下之城。“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白起身經百戰,對於戰場極其敏銳,他親臨邯鄲外圍,仔細勘察前線,一定感受到了此時發動攻城戰役必是事倍功半。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秦王聽取了范雎建議,接受韓國割讓桓雍、趙國割讓六城,達成停戰協議,白起並無太多異議,立刻返回咸陽。只不過,當白起聽說范雎之策是為了阻止他達成曠世之功,嫌隙頓生。一時之間得不到邯鄲,於秦國並無大礙,但將相失和,才是秦國最大的損失。

一場必敗之戰

所見略同

審時度勢之後,對於邯鄲的取捨,應侯范雎和戰神白起其實已經是英雄所見略同。能吃多少肉,並不取決於胃口,取決於消化能力。長平戰後,秦重兵集團未經充分修整,前線和本土之間的廣闊地帶還有不少趙韓據點,並未逐一清理、完全消化。秦國當務之急,是要集中精力,鞏固擴大長平戰果,把三晉勢力從山西高原擠壓出去。

秦昭襄王后期,遠交近攻、蠶食三晉成為秦之基本國策,以此為衡量標準,不貿然進攻邯鄲,也是正確選擇。六國已弱,但絕不能小覷,保持戰略定力,小步快跑,小口慢嚥,“得寸則有寸,得尺則有尺”,才是務實之舉。心有掃滅六合之志,必須通過持久戰來實現。

長平戰後,秦趙皆已乏力,需要休養生息。戰時在兩國對決的緊要關頭,秦昭襄王親臨南陽,動用了並不成熟的總預備隊,已是兵行險招。秦國深知,與其說趙軍敗於生死搏殺,還不如說是敗於飢餓。這個血淋淋的教訓,給秦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國在長平大戰中也消耗驚人,需要一個甚至幾個農作物種植週期,才能重新補齊糧食戰略儲備。

一場必敗之戰

必敗之戰

兵者向來為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須細察深思,慎之又慎。范雎和白起都抵擋住了邯鄲誘惑,但秦昭襄王在位已近50年,渴望畢大功於一役,陷入急速“滅趙”的執著之中,既沒有真正聽從范雎之策,也沒有接納白起的苦諫,堅持進軍。

秦王負氣,白起雪藏,趙王知錯,廉頗覆出。長平之戰次年,秦將王陵統軍二十萬,圍攻邯鄲。以久勞疲敝之師,攻眾志成城之軍,秦軍鋒銳盡失,戰而無功。第二年,秦增兵再戰,還是無法佔領邯鄲。白起不願為辱軍之將,秦又增兵換將,王齕苦戰,仍無尺寸之功。

三戰不下,秦軍力竭,昭襄王遷怒白起,杜郵賜劍,令人扼腕嘆息。此消彼長,趙國之內,上下同心,毀家紓難。趙國之外,魏楚相助,合縱復起。楚國背棄秦楚盟約而揮師北上,魏國信陵君毅然竊符救趙,三強聯手,大局為之一變。秦成強弩之末,國無奇正之守,軍亦進退失據,最終敗退河西。上黨、河內、河東復歸三晉,秦數十年功業煙消雲散。

白起曾為秦王詳細分析形勢,對比圍攻邯鄲和鄢郢之戰、伊闕之戰的不同,諫言須計利形勢、順自然之理。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不伐謀、不伐交,而興無算之兵,亡敗之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標,越是要慎之又慎,面對任何誘惑,不動如山方能行穩致遠。秦真正佔領邯鄲,還要再等30年。

一場必敗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