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達哥范蠡,棄高官之位,散盡錢財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復興國家的歷史,已成為經典勵志故事的典範,被世人所傳頌。在這個復興大業之中,有一位起著重要作用卻功成身退的人物,他就是范蠡。范蠡是個傳奇人物,他的傳奇不止是他的成功,更是他為人豁達灑脫。

豁達哥范蠡,棄高官之位,散盡錢財

​范蠡

范蠡幫助勾踐稱霸之後,被封上將軍,他認為盛名之下,很難久居,更何況勾踐的為人,只能與之共患難,很難與人共享樂,於是乎他乘船離去。

范蠡改名換姓到了齊國,范蠡在輔佐勾踐的時候,曾經與他探討治國之道,其中就包含商品買賣的問題:買賣的貨物,但凡是容易腐爛腐蝕的物品,都是不能長久保存,切記不能囤積居奇,以求得高價,要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物極必反,當物價貴到頂峰的時候,就會返歸於賤,當物價賤到極點,就要返歸於貴。當貨物最貴的時候,要及時的賣出去,視其如糞土,當貨物便宜到極點的時候,要及時買進,視若珍寶。這樣的治國之道,同樣可以理家生財,此時范蠡在齊國開始了他的經商生涯。

范蠡在齊國吃苦耐勞,經營有術,沒過多長時間就積聚了數10萬的家產,齊國人聽說了他的才能,想要請他為相,他喟然長嘆道:“居家能積聚千金財產,做官能達到卿相高位,這應該就是一介布衣的頂峰狀態了,長時間享受著尊貴的名號,這是不吉利的。”於是就送還了相印,把財產分給了知己好友、鄰里鄉親,自己悄悄的離去,在陶地定居,經過數年努力,成為了巨賈名商。

豁達哥范蠡,棄高官之位,散盡錢財

范蠡救子

范蠡的二兒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地,范蠡說道:“殺人償命是常理,但我曾聽說,富貴人家的孩子不應該死在市場裡。”之後派小兒子捎帶著一車黃金前去探看,大兒子也堅決要求去,但你在大兒子與妻子的苦苦哀求下,只好讓大兒子前往,臨行之前讓大兒子送千金到莊生家,一切聽憑莊生安排。

大兒子趕往楚國,並將千金交付莊生,莊生將錢收下,並讓范蠡的大兒子趕緊回去,等到以後人被放出來也不要聲張。大兒子不放心,繼續呆在京城等消息,同時另外擴展門路,用自己私帶的錢財賄賂楚國的達官貴人。

莊生深得楚王信任,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機會施展營救,莊生對楚王說道:“天上即將出現掃帚星,會對楚國不利。”楚王趕緊向莊生求問解決的辦法,莊生藉機勸說楚王實行大赦,把關在牢裡的犯人都放了,只有行此得德政方能化解危機。

楚國實行大赦,范蠡二兒子因此保住了一條性命,但不瞭解內情的大兒子,認為弟弟的性命可以保住,是恰逢楚王降恩,而莊生拿人錢財,不為人辦事,這怎麼能行呢?於是前往莊生家索要之前的千金。

豁達哥范蠡,棄高官之位,散盡錢財

​范蠡

莊生本就打算把這些錢財歸還,但是范蠡大兒子的做法無疑是對他的否定,他一怒之下,對楚王說了另外一番話:“現在國內有很多人在議論君王,說您實行大赦是因為受到了陶朱公的賄賂,為了釋放陶朱公的殺人犯兒子,而做出的幌子。”楚王聽罷勃然大怒,下令先殺掉陶朱公的二兒子,在實行大赦。

范蠡的大兒子經過一番努力,結果只能帶著弟弟的屍體返家,其結果讓范蠡的妻子和鄉鄰甚感哀傷,范蠡卻表現得十分坦然。他說:“我早就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不是因為他不愛弟弟,而是因為他不捨得花費錢財,他從小和我一起,經歷了各種磨難,深知錢財來之不易,因此對錢看得很重。他的小弟卻不一樣,一生下來就很富有,根本就不知道錢財是怎麼來的,又怎會去吝惜錢財呢?之前我想讓小兒子去,也正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的緣故,大兒子做不到,因此讓弟弟被殺而亡,這是必然的,沒有什麼可悲痛的,我這些天本來就盼著二兒子的屍體回來。”

豁達哥范蠡,棄高官之位,散盡錢財

​范蠡

​范蠡棄上將軍、相國之位,將錢財散盡,是因為他淡泊名利,對於二兒子生死的預測,是因為他料事如神,對兒子的秉性十分了解。無論是淡泊名利,還是料事如神,都是因為他懂得人生要有所取捨,不能做“只進不出”的貔貅,要學會拋舍。也許正是因為他的豁達,才能棄功名利祿而不要,正是因為他的拋舍有度,才能成為商界巨賈,仁德之士陶朱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