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晓晖:缔造供应链新生态的川闽“游子”

从曾经的国企高管,到如今执掌一方商业王国,这让福建省四川商会会长、厦门优传集团董事长宁晓晖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从曾经的国企高管,到如今执掌一方商业王国,这让福建省四川商会会长、厦门优传集团董事长宁晓晖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思维清晰,逻辑缜密,有人评价他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像是一位商人,更像是一名学者,一名哲学家。

福建这块沿海的热土,有不少川商的足迹。在厦门打拼了多年,南充人宁晓晖的身上,同时有着川人吃苦耐劳和福建人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近日,记者走进厦门了解在闽川商情况,多年来对外低调的宁晓晖,首次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宁晓晖:缔造供应链新生态的川闽“游子”

宁晓晖

贸易起步 建起供应链新生态

10月19日,在厦门市象屿自贸保税区门口,有不少市民排着队等待进入。保税区里的商品因为“物美价廉”备受欢迎。然而在保税区里做零售,厦门优传供应链有限公司却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首创了全国保税区连锁经营模式。

居住在厦门集美区的王女士特地从岛外驱车来到了保税区,直奔进口酒类交易中心。在国内的葡萄酒进口领域,优传早已经声名鹊起。在中国,进口葡萄酒公司名录里,优传排名前十,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原瓶装酒进口商,向市场供应品类最多、最为齐全的进口酒,包括葡萄酒、烈性酒、啤酒等。从事餐饮行业的王女士告诉记者,隔一段时间她就要过来采购酒水饮料等,和许多人一样,王女士也将采购点锁定了优传。

优传生意辐射全国,总部设在厦门,先后在全国建立了5家制造工厂,在30多个保税区建立了进口消费品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优传的业务已涉及保税物流园区投资运营、跨境电商、一般贸易、植物纤维制造等行业,俨然形成了一个供应链新生态“王国”。

优传成为如今供应链领域的“大腕”, 背后的缔造者,厦门优传集团董事长宁晓晖却说自己的成功有着偶然的因素。1988年,宁晓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进入了首钢集团工作,负责国际贸易,先后担任外贸业务员、集团总裁秘书,参与华夏银行筹建等工作。1997年,已工作5年的宁晓晖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活跃,看到身边人的成绩,他决定自己也出来闯一闯。

2000年对宁晓晖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宁晓晖从朋友那里获悉,四川有一家大型企业需要大量的椰壳纤维作为工业性原材科,当时国内的椰壳纤维十分紧缺,主要依赖从印度和泰国进口。宁晓晖敏锐地觉察到,这里面存在着巨大商机。通过多渠道了解,他联系上还未开辟中国市场的斯里兰卡一家企业,建立起了贸易通道。

这一笔生意,为宁晓晖的事业打开了一扇门。随着国内市场的打开,在大宗商品的“黄金十年”,他的贸易版图越来越大。优传的市场触角遍布全国50多个城市,并在中国率先创立“保税区模式”,即把进口消费品放在保税区展示和销售的连锁经营模式,被全国各地保税区纷纷效仿。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优传的步子也走得十分稳健且富有前瞻性。近年来,优传对保税区进口消费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升级,提供从口岸到跨境电商的整体解决方案,这种新模式支持跨境贸易保税离岸结算。如今,除了传统供应链,优传已形成了相关行业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还布局了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板块。

顺势而为 做“知识型”商人

无论是聊生意,还是谈古论今,宁晓晖给人的印象总是儒雅的。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善于在繁杂中迅速抓住重点,不少人称他是“知识型”的商人,而他本人也是“知识决定命运”的信奉者。

宁晓晖觉得,一个成功的商人一定是顺势而为的。跳出体制创业,宁晓晖赶上了大宗商品的黄金时代。回想当初的选择,宁晓晖说:“当时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是看到了趋势,觉得该出来闯一闯了。任何判断,都是基于对时代和对自己的了解,你的知识结构就决定了你的眼界与选择。”如果说当初的选择有其“偶然性”,那优传一步步的做大做强,离不开宁晓晖的远见。

在业内看来,优传是低调的前行者。从过去的“连锁”到如今更加精准、系统化的模式,宁晓晖一直在思考如何破题。他表示,跨境电商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从这点延伸思考,一是要有富有竞争力的产品资源,二是要实施通关便利化,依托技术创新,要创造跨境电商领先的平台技术。”在他看来,做企业,重点要创新。如何创新,宁晓晖说,“首先是选对行业加强学习,将行业竞争数据了解得足够充分,起码方向不会错;其次,创新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否定,要学会取舍,落后的就一定要淘汰。”

中美贸易出现摩擦,不少贸易同行遭受了不少损失。然而宁晓晖却坦言,自己的集团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一是因为我们的布局比较合理,没有太依赖单一的国外市场,早年就开始多元化布局;二是近年来,我们做内贸比较多。从过去单纯的外贸,到现在完整的供应链,从过去粗放型的供需配比,到更加精准的消费升级,仅国内就有很大的市场。”

与其他一些商人不同,宁晓晖在交流中,谈得更多的是对宏观经济的看法。“一定得了解当下的环境与政策,跟着大势走。”

川闽“游子” 有一个“南下”梦

在四川学习生活18年,北京工作3年,至今已在厦门扎根20多年。人生将近一半的轨迹,宁晓晖经历了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生活在福建多年,从不适应到适应,宁晓晖觉得这片土壤给予了他充足的养分,“南下”让他曾经的梦想成真,也孕育着更大的梦想。

“最开始不适应的就是喝茶,在福建,几乎每个企业家的办公室都有一套功夫茶具,进门谈生意先喝一口茶。”宁晓晖说,以前在四川老家从来不喝茶,如今却离不开了,每天不喝一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福建自古以来商业氛围浓厚,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闽商,遍布海内外。作为一个融入闽地的外乡人,宁晓晖说自己很幸运能够来到这片土地上,不论是商业逻辑,还是文化精神,很多优秀的闽商都是他的榜样。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文化特性,为什么这些优秀的闽商能够成功?是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决定的。福建人敢拼,有韧劲儿,漂泊在外仍然团结爱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深受闽地文化的影响,如今把家也安在了这里,宁晓晖笑称自己的儿子一半是四川人,一半是福建人。

而近年来,宁晓晖回四川的机会比以前多了。回乡多了,让他感受到了四川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让他产生了新的思考。“从国内看,南向的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从国外看,南向国家覆盖约23亿人口。这样一个广阔市场,四川向南发展当然不应该错过。”“向南发展”,这一观点与四川提出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突出南向,全力打造南下通道不谋而合。宁晓晖接过福建省四川商会的担子,和在福建的川商兄弟姐妹们一起成了川闽两地之间的纽带。南向的巨大市场,让宁晓晖看到了商机。

“在南向国家打拼的商人中,闽商的占比相当高,近年来,我们川商也团结发展得很好。如果能从企业的角度打通南下通道,将闽商和川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仅从贸易的角度,这就有很大的市场。这也算我们在外的川商,真正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了。”宁晓晖告诉记者,关于南向通道的建设,福建省四川商会还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与自己的母校厦门大学联系,未来还将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他说,南向通道的建设是大事,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政企校的资源和支持都必不可少,他还建议企业早期就参与其中。“企业能够参与其中,越早越好。无论作为顾问,还是资本上的参与,成立产业基金进行投资等。只有经过不断论证和推敲,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企业真正参与到过程中来,才能从实际出发,做到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福建省四川商会成立10周年,12月将举办盛大的庆典。宁晓晖说,关于南向通道的建设与思考,也将在这次盛典上设高峰论坛,邀请众多大咖一同论道。家乡的繁荣发展,让宁晓晖感到欣慰。称自己为“游子”的他,多年来朝着梦想的道路前行,如今有了更加坚强的后盾,相信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