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老舍紀念館


建築 | 拜謁老舍紀念館

作者 | 陶玉山


沿著大明湖南岸“明湖居”東行不遠是水西橋,過橋北上幾步,路東的那處幽靜古樸的小院,就是老舍紀念館。


建築 | 拜謁老舍紀念館



對濟南人來說,近現代有兩個人物是不能忘記的,一個是劉鶚,他在《老殘遊記》中用八個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高度精確地概括了濟南的特點,更讓好多人知道了濟南這座北方城市是不亞於江南水鄉的;另外一個人物就是把濟南當做第二故鄉的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寫的散文,曾經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充滿了詩情畫意,不知傾倒了多少中學生,又曾經讓多少人記住了濟南,特意到濟南一遊,親眼目睹濟南的魅力,感受濟南人的實在厚道。老舍先生為濟南的知名度影響力提高做出的貢獻,是文字形容不出一二的。濟南人發自內心地對先生感情深厚,也是可以理解的。

老舍(1899-1966),本名舒慶春,學名舒舍予,筆名老舍,北京人,滿族。有語言大師之稱,生前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先生說濟南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有感而發的。他在濟南結婚成家生子,教書創作交友,度過了四年多平靜、溫馨而美好充實的時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可傳之後世的佳作。其中僅是描寫濟南湖山泉水、風土人情的散文美篇就有十幾篇。《趵突泉的欣賞》《大明湖之春》文字質樸厚實,娓娓道來一般,可謂“淡語皆有味,淺言皆有致”,讓人倍感親切,其獨有魅力是不亞於選自《一些印象》這篇長文中的《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的。別說是外地不瞭解濟南的人,就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濟南人讀了也是感到非常有滋有味,“有心長作濟南人”的。

建築 | 拜謁老舍紀念館


老舍先生對濟南偏愛獨鍾不是沒有緣由的,因為他天生就是一個重感情、講情義的人。“我的職業雖使我老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轉,可是我的朋友並不都是教授學者,打拳的,賣唱的,洋車伕,也是我的朋友。”(老舍選集·自序)甚至在北京有一種“老舍影”,就是一種氛圍。這種氛圍是由老舍的作品影響和他的為人處世的影響構成的。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影”越來越大,越來越厚實。這是對老舍先生的一生最好的詮釋,也是老舍先生應該得到的。


建築 | 拜謁老舍紀念館



我們濟南人對老舍先生的厚愛是有目共睹的。不僅在老舍先生曾經居住的上新街建立了老舍紀念館,而且在有“濟南的明珠”之稱的大明湖畔也建立了一處老舍紀念館,以方便大家瞻仰拜謁。通過紀念館的文物,睹物思人,追憶老舍先生感人至深的點點滴滴,以便增加對他的那些名篇傑作的認識理解,感知興會,體悟自得。同時,更可以瞭解了先生的人品個性,潛移默化地啟發影響引導我們怎樣對待生活,怎樣經過自己默默的努力,從而能有一個有尊嚴、有抱負、有價值的人生……

建築 | 拜謁老舍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