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東伐孫權,為何諸葛亮不勸阻?

歷史黔


劉備自從出道到伐吳戰死白帝城,在《三國演義》當中,他視關張為兄弟。從幾十年與關張感情上分析,在情感方面,高出他自己的幾位夫人和子女(在連年征戰中,妻兒可以丟失或死傷),但兄弟卻不能沒有。劉關張當時桃源結義時就發出同生死的誓言(他一生也確實全面展現桃園結義精神)。因此,才有不顧一切為關張報仇的傾全國軍力,民力發兵東吳。在功打東吳大戰方面,從理論到實際都是錯的(破壞了聯吳抗曹戰略),所以獲得失敗是意料之中的。


happy1747943


以下是我對劉備東伐孫權,為何諸葛亮不勸阻這個問題的看法。

221年的盛夏,劉備登上皇位不過僅僅3個月的時間,而劉備當時卻已60歲高齡,對於這次出征,或許是他親自實現自己雄心的最後一次機會。

△ 劉備

其實在當時幾乎所有群臣都出面勸阻劉備,覺得時間緊迫,而且東吳並不是我們的敵國,我們現在主要的敵人是曹魏。不僅是自己的群臣,就連孫權和諸葛瑾都寫信勸阻劉備,對於諸葛瑾的建言,胡三省在《資治通鑑》中這樣評價道:“諸葛瑾之言,天下之公也。使漢主因此與吳解仇繼好,魏氏其肝食其手。”大意是說,如果劉備聽了諸葛瑾的建議的話,曹魏方面是非常難受的。雖然自己的群臣和吳國都勸阻了,哪為何諸葛亮不勸阻劉備呢。

首先需要解釋下,諸葛亮其實內心也不同意劉備東征的,在夷陵戰敗之後,諸葛亮曾說:“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不令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個是在《蜀書·法正傳》中記載。哪為何諸葛亮不勸阻呢?原因如下。

△ 法正

劉備為何會東征,第一點,當時曹魏集團的謀士劉曄是這樣分析道,劉備力排眾議,堅持東征,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能力。這裡有個在夷陵兩軍對峙時的例子就可以很好的表明,黃權當時給劉備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但是劉備不但不採納,劉備還把黃權調離了前線。

△ 諸葛亮

第二點,表明自己與關羽的兄弟情誼。很多事件都可以表明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是遠不如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間關係親密的。

如果這其中的緣由能被劉曄看破,我相信諸葛亮肯定也深知劉備的用意,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勸阻,也知道就算自己勸阻了,也不能改變這個結果。

以上就是關於劉備東伐孫權,為何諸葛亮不勸阻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如果有喜歡的小夥伴,感謝大家點贊、關注、評論。


小毅說歷史


劉備伐吳從演義來說是替弟報仇,其實不然,劉備乃一介梟雄,如果僅僅是為了報關羽之仇而舉全國之力伐吳,這根本不符合利益,也不合劉備性格,劉備可是連女兒老婆都不管不顧的人,決不會為了一員大將興師動眾。

劉備入主西川,從前期來說是對的,在實力弱小時得到短暫喘息,但整個戰略上是錯誤的,荊州雖然只有三郡之地,但處於逐鹿中原之地,從政治上說比西川作用更大,漢庭尚在,一些欲興漢室的能人志士自然會來歸附,所以劉備失荊州後才暴跳如雷,不顧一切要奪回荊州,其他人都知道其中利弊,諸葛亮沒理由阻攔。

劉備出川后每徵得一地,都要人口田地等等登記,也就是說他根本不是什麼報仇,主要目的是奪地,如果順便拿回荊州,他也沒打算再回西川,奪取東吳富庶之地壯大自己才是目的。如果沒有一片能獨立支撐戰爭資源的地方,等於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本錢,遙遠的西川不可能補給戰爭需求。

還有就是蜀國經濟已經出了嚴重問題,進入西川后沒有足夠經濟支撐國家,商貿完全中斷,諸葛亮甚至跟少數民族部落進行貿易,蜀國又沒有經濟治理方面的能人,在劉巴的建議下不斷髮行大額錢幣收割民間,通貨彭漲嚴重到處於崩潰狀態,這時候急需戰爭掠奪維持國家運轉,北魏肯定打不動,收拾一下東吳還有一點點希望。

所以不論從政治還是經濟出發,蜀國急需一場對外戰爭來解決自身問題,只是在魏吳之間二選一,明顯東征比較有利,除了荊州人民有點蜀國情結,起碼不會幫東吳誓死抵抗,而且物資補給可以順江而下,更節省人力物力,比北上伐魏更容易,所以諸葛亮還沒傻到阻攔劉備東征。


黔塵映厚


諸葛亮勸了,但沒勸住。只能說法正死後,劉備無人敢勸。


東都銷客


有勸吧 但劉備不聽 所以諸葛亮才說如果法正在 一定能說服劉備的話


sarman


勸了,勸不住,兄弟之死讓劉備喪失理智……


孤獨的夜遊神28777895


伐吳是劉備的私事。


Sword19670918


亮知主公兄弟情深,雲長一死,必不獨活,即已知,何必苦勸.


天堂裡的火焰山


相信劉備有這個能力。


琴鶴堂人


諸葛亮勸了,並且寫了書面奏摺,被劉備扔在地上。仔細讀一讀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