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幾次大敗,那時諸葛亮去哪裡了,是劉備沒有給羅貫中送禮嗎?

20178384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準確的說,劉備經歷的大型戰役並不多,主要為赤壁之戰、入川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等幾個,其中絕大部分諸葛亮是有直接或間接參加的,諸葛亮參加戰役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張良式,也就是作為出謀劃策的總參謀長,比如赤壁之戰,另一種是蕭何式,也就是作為統籌策劃,供應不竭的總後勤支持官,比如漢中之戰。

實際上,以上幾大戰役由於諸葛亮在劉備兵團的身份重要,地位顯赫,所以他都有直接或間接參與,併產生影響,可是如題主所問,如果非要挑出諸葛亮存在感特別低的一個戰役,那必然是影響劉備兵團後期走勢的夷陵之戰,那麼為什麼這場決定季漢、東吳勢力走勢的重大戰役諸葛亮卻存在感這麼弱呢?且看下面分析。

第一,東吳從來不是諸葛亮嚴重的假想敵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說的很清楚——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在諸葛亮的全盤謀劃中,東吳從來不是假想敵,而且諸葛亮非常清楚,所謂的三足鼎立,是東吳加季漢才可以與北方的曹魏達到理論上的勢均力敵,如果漢與吳兩虎相爭,那麼對於當時的局勢來說,無論誰勝誰負都必然是死局。

而當時的情形是,東吳並不想開戰,並在開劉備親征前多次向蜀漢求和,但均遭到拒絕,實際上以談判的形式,配合軍事施壓,再次與東吳瓜分荊州是絕對可行的。

兩方以武力火併,無論結果是什麼,都嚴重的背離了諸葛亮苦心孤詣打造的孫劉聯盟,所以在主觀上,諸葛亮並不希望季漢和東吳兵戎相見,以死相拼。

(當然我傾向於最後劉備是和諸葛亮商議了東征計劃,並且諸葛亮同意了)

第二,劉備走後,除了諸葛亮沒人能壓住益州的牛鬼蛇神

我之前反覆提過,整個三國鼎立時期,甚至算上群雄割據時期,最難治理的一方勢力就是季漢入川以後的勢力,這方勢力結構融合了益州本地豪強、荊州入川地主、西北入川軍閥等等,而真正的劉氏心腹不過寥寥數人,這裡面的統治難度極高。

而劉備已經毅然決然準備發兵東吳,而派誰來輔佐年輕的劉禪來坐鎮這個風雲飄搖的國家呢?答案不做第二人選,必須是諸葛亮。這是劉備奮鬥大半生得來不易的基業,必須交給自己最信任,並且能力足堪大任的人,只有諸葛亮。

第三,戰爭的局勢變化的太快,信息滯後使得諸葛亮來不及做出反應

以上的分析針對的是為什麼諸葛亮一開始沒有參加,可以後期劉備兵團危在旦夕,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及時發兵出擊呢?答案是戰爭由盛轉衰來的太突然,而信息持續滯後,讓諸葛亮無法做出反應。

夷陵之戰的主戰場是在秦嶺、大巴山脈、長江中游,主要涉及湖北中西部、重慶大部地區,我本人是鄂西人,即便到現在,這些區域的地面交通依然滯後,地貌溝壑縱橫,更不要提三國時期,這是極端不利於大型兵團作戰的地形,而戰鬥情報從鄂西山區送至成都平原,快馬至少也需要大半個月,這就造成了戰役情報傳遞不及時的情況。

也就是說,諸葛亮在成都收到的消息,很可能是劉備兵團一個月前面臨的情況,而戰役的頭一個月,季漢軍取得了一連串小型戰鬥勝利,南方的山越部隊也像季漢方面投降,水陸兩面進軍也讓戰鬥初期的形式一片利好。

可是直到陸遜將季漢兵團堵截在猇亭地界,情況才急轉直下,猇亭在今天湖北省的宜昌市地區,也就是三峽的一段,這裡山高水深,氣候溼熱,難以安營紮寨,而後的情況季漢兵團一潰千里,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這裡不再贅述。

而由於情報一再滯後,諸葛亮方面無法掌握第一手戰爭信息,自然無法及時作出反應。

以上是我針對為什麼夷陵之戰諸葛亮沒有參與的回答。


魚包同學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不在劉備身邊,劉備只打了一次敗仗,那就是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劉備之所以不讓諸葛亮跟著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諸葛亮反對劉備征討東吳;第二是需要諸葛亮鎮守成都,保證後勤。

諸葛亮跟隨劉備後,劉備除了長坂坡之戰因為兵少敗給了曹操,一直都是打勝仗。

1,赤壁之戰

2,南征四郡

3,入川之戰

4,成都之戰

5,漢中之戰

都是諸葛亮幫助劉備打贏的。

至於劉備沒有遇到諸葛亮之前為什麼總打敗仗,是因為《三國演義》把劉備塑造成了一個軍事能力低下的君主,並不符合歷史。

歷史上,劉備和諸葛亮第一次見面發生在公元207年,當時劉備46歲,諸葛亮只有25歲,諸葛亮還是個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