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有錯誤,註定了劉備最後的覆亡?

曹政情


諸葛亮三分天下戰略構想的失敗與悖論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上文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戰略構的一個前提:攻取荊州和益州,結好東吳,搞好內政,勤修軍備,待天下有變的時候,分兵兩路分別從荊州和隴西北伐,一旦攻下關中,天下震動,那就有可能消滅曹操,復興漢室。退則和孫吳聯盟,劃江自守,割據待變。

無獨有偶的是,魯肅,甘寧也提出過類似的戰略構想: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甘寧更向孫權提出過更具操作性的建議:

“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都是以江東之地為根基,攻取劉表和劉璋的地盤,劃江自守,以成帝王之業。只不過,在東吳的戰略構想裡,沒有劉備的地盤。畢竟當時劉備兵微將寡,名聲不彰。而且對東吳來說,佔領荊州是剛需,荊州位於江南的上游,如果從荊州出兵攻擊東吳,順江而下,那是朝發夕至,一鼓而下。如圖所示:一旦荊州不在東吳手裡,東吳就沒有安全感。誰知道蜀漢會不會在北伐之際,來一記迅猛突襲,先一統南方呢?掌握了荊州,就能造船訓練水軍,攻擊東吳,歷史上曹操就是這麼做的,如果不是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計,曹操就統一天下了。

可見天下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甘寧對荊州,益州的判斷都是正確的,劉表碌碌無為之輩,守戶之犬,劉璋闇弱,不堪一擊。這兩塊相當於沾板上的肉,對於苦於沒有立身之地的劉備來說,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但是他忽略了東吳對荊州的戰略剛需,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又不支持劉備的軍事冒險,導致隆中對戰略的最終破產。

自古以來,要憑藉長江天險割據,主要是依據兩條防線防守來自北方的攻擊。一個是荊州防線,所謂守江必守淮,歷史上成功的南方割據政權,都必須守住這兩個地方,比如晉朝,比如南宋;另外一個是兩淮防線。曹丕幾次從兩淮攻擊東吳,都被東吳輕鬆化解。

赤壁之戰以後,蜀漢搶先取了荊州,又搶先入蜀,在漢中戰勝了夏候淵,搶佔了漢中這個戰略要地,基本上是處於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狀態,基本上是完成了諸葛亮的戰略構想。但是在這種態勢下,吳國是不可能甘願接受這一切的,沒有荊州,就無法防禦來自上游的進攻。所以在關羽出兵打敗龐德之後,孫權在後面偷襲就是必然的了。諸葛亮的錯誤就在於低估了吳國的野心,吳國既然是想割據成就帝業,就絕不可能接受荊州在別人手裡的結果。

關羽戰敗失去荊州之後,劉備已意識到,如果不孤注一擲進攻東吳,基本上北伐大業是沒有什麼戲了,所以不如孤注一擲,能不能以哀兵作最後一博,看能不能把荊州奪回來,或者趁曹操沒有反應過來進而滅了吳國。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劉備在夷陵之戰一敗塗地,自己也去逝了,他在臨終前跟諸葛亮留下遺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可能是真心的,因為當時的北伐大業確實看不到希望了,只是能支撐多久的問題。

夷陵之戰是最後一次賭博的機會,賭的是蜀國的國運,如果成功,奪回荊州,大業還有機會,如果不能,其實劉備的一生的奮鬥也基本宣告失敗了。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不支持劉備北伐,個人認為是錯誤的,他應該跟隨劉備出征,盡力輔佐劉備。荊州是隆中對的根本,是一切的前提。

至於諸葛亮後來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不過是以攻代守,盡人事,憑天命而已了。


一點點人生經驗


隆中對策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規劃書,也是諸葛亮與劉備初次見面就贏得劉備信任的關鍵因素,劉備聽完諸葛亮的對策後立即表示“如魚得水”,顯示對這一規劃的高度認可。

但是,蜀漢事業發展的軌跡並未完全與隆中對策相吻合,劉備生前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其後諸葛亮按照對策中的規劃連續北伐,也未能完成規劃目標,是不是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一開始就錯了呢?

首先,看一下隆中對策的要點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並不複雜,按照陳壽在《三國志》中的歸納僅有300多字,其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

  1. 曹操不可與之爭鋒;

  2. 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 荊州是天所以資將軍;

  4. 佔據益州以圖天下;

  5. 天下有變時自宛洛和秦川出兵。

其次,看一下隆中對策的實踐過程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後,被劉備完全接納了,當時的形勢剛好符合諸葛亮的判斷,劉備聯合孫權,北拒曹操,在荊州站住了腳。

隨後,劉備又西進益州,最終佔領了成都和漢中,完成了“跨有荊州益”的目標。

下一步就應該北伐了,但也就在這一步上出現了問題,劉備、諸葛亮都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隆中對策沒有達成圓滿的結果。

再次,看一下隆中對策遇到的問題

隆中對策前期順利、後期遇阻,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孫權背叛聯盟,與對策中的重要判斷不一致;二是北伐曹魏未果,與對策的結論不一致。

按照諸葛亮的判斷,孫權始終是外援而非對手,這是打敗曹魏的關鍵,諸葛亮也努力維護孫劉聯盟,但孫權方面最終還是出了問題,似乎顯示出諸葛亮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誤判。

北伐曹魏未果,也是隆中對策最受詬病的地方,如果北伐最終成功了,無論中間的過程多麼曲折,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也都會受到高度評價,但北伐沒有成功,找原因的話自然會想到這份規劃書。

最後,如何對隆中對策進行評價

蜀漢大業未成,是不是隆中對策和諸葛亮造成的呢?其實不應該這樣看。

從戰略規劃本身看,隆中對策其實說得很清楚,北伐要想成功必須“天下有變時自宛洛和秦川出兵”,這裡麵包括了3個條件,但到諸葛亮北伐時,只勉強剩下了“自漢中出兵”這一條。

不是規劃有問題,而是規劃提出的條件沒有具備。北伐的條件為什麼沒有如期達成?這裡面的變數太多了,先是關羽擅自北伐,造成荊州丟失,接著劉備憤而東征,造成蜀漢國力大減,這些都不是諸葛亮能控制的。

至於對孫權的判斷,諸葛亮提出佔領荊、益後仍然要“外結好孫權”,但劉備讓關羽守荊州,關羽對孫權懷有敵意,孫、劉兩家不僅沒能結好,而且上演了益陽城外的單刀會,積累了矛盾,而這件事仍然不是諸葛亮能左右的。

所以,不是隆中對策的規劃有問題,而是執行不到位。在劉備生前,在劉備親自決策的一些重大問題上諸葛亮的發言權其實是有限的,北伐大業未成的責任不能推給規劃本身,也不能推到諸葛亮身上。


南門太守


蜀漢的滅亡,跟隆中對其實關係不大,本質上是劉備實力不足。

在極其注重家世門第的東漢末年,劉備的出身完全就是一個草根。他比不過袁紹四世三公的號召力,即便連邊將出身的呂布都比不上。雖然頂著一個漢室宗親的名號,但他的這個皇族之後,跟東漢皇室八竿子打不著。要是他出身好,早年間還用賣草鞋討生活麼?

黃巾之亂的時候,劉備看到了出頭的機會,放下賣草鞋的行當,跟另外兩位草根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沒有任何影響力的三兄弟,只能從低做起,在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不斷換老闆打工,忙碌半身,終於依靠堅持的仁義價值觀,獲得了“皇叔”的稱號,這時候才算是嶄露頭角,稍微有了點影響力。

但是,遺憾的是,在他稍微混出點名堂的時候,曹操已經快要打完袁紹,北方再無其立足之地,而南方孫氏三代經營,江東早已令成格局、放眼天下,居然只剩下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以及不聽劉璋話的漢中張魯三個小諸侯了。

看來看去,只能去投靠有點仁義之心的劉表,於是獲得了新野這麼一塊地盤。這是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實力。在曹操眼中,劉備或許能稱之為一時豪俊,但就其實力是不如劉表、劉璋的。可以這樣說,在但是的局面之下,劉備才是所有人之中最弱小的一個。

弱小的劉備要如何翻轉騰挪才能實現心中的志向?首先他考慮到自己需要人才,而且是戰略人才,於是才有了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的隆中對。

隆中對,是當時劉備小團體最好的選擇了。

難道要劉備放棄這個戰略規劃,直接去打曹操還是孫權?這明顯是作大死啊!

說一千道一萬,劉備起步太低,身份也很尷尬,開始辛苦給老闆賣命的時候,人家曹操早就是十八路討董諸侯中的一路了,而孫堅孫策也早就嶄露頭角。在人家孫策放棄中原,攻略江東的時候,劉備還在小諸侯們手下混飯吃,他又能有什麼機會?

能夠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脫穎而出的,無不是一時人傑,但哪怕你是個大英雄,在沒有世家支持,名望加持的情形下,除了一點點熬資歷,還能怎麼辦?

劉備輸就輸在底蘊不足,他是一個純粹的草根,軍事才能又不耀眼,也沒打過什麼出色的戰績,唯一依靠的就是堅持仁義價值觀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他還不容易攢下來的班底,都是靠著單打獨鬥的人格魅力感召。而這些人才中,出身於有實力的世家大族的幾乎沒有,算是一個草根精英班底。

所以劉備的創業團隊,只能跟在一起步就具有一定實力的曹操,以及奮鬥三代,把握時機的孫氏父子身後撿漏。

劉備的覆亡,不在隆中對,而在先天不足,後天乏力啊。天下三分,其實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如果曹操赤壁之戰勝了,劉備早就涼涼,更別提佔據荊、益兩州建立蜀漢政權了。

隆中對是但是劉備小集團最理想最實際也是唯一可以選擇的戰略規劃,但是這個戰略能夠實現的前提,就是能拒曹而勝之。


文話史


誠邀,如題。為什麼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有錯誤,註定了劉備最後的覆亡?小編以為原因可以這樣理解。

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昏庸無能,天下崩亂,自董卓以後,東漢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各諸侯不再奉漢帝命令,於是諸侯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在漢末群雄中,先後湧現出了袁紹,袁術,曹操,劉備,孫策,馬騰,劉表等諸多梟雄。劉備起身於微末,與曹操孫權相比發家太晚,幸得諸葛亮相助才得以跨有益州成就霸業。諸葛亮也以隆中對聞名於世,那麼隆中對真的那麼完美嗎?

其實不然,隆中對雖然很不錯,但是它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荊州對於孫劉兩家的影響

按隆中對所言,荊州西通巴蜀,東連吳會,北接中原是天下之中,不但地理局勢非常有利,而且荊州土地肥沃,隸屬於荊州的南陽,南郡都是東漢的人口大郡,可以說誰掌握了荊州,誰的力量就會得到巨大的提升。

孔明設想的是劉備先取荊州後得益州,這有兩個問題

其一,劉備本是天下之末,如果取得了荊州和益州,那麼劉備在兵馬屬地方面就會超越東吳孫權,那麼孫權會看著劉備一天天壯大嗎?
其二,荊州對於東吳有著特殊意義。孫權之所以能在亂世之中歷久不倒,長江天塹和水師是其兩樣法寶,但是劉備得到荊州後,東吳的長江天塹對於劉備就是個擺設,劉備完全可以順江南下攻打東吳,東吳的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試想一下,孫權現在面臨著兩個比自己強大的老虎,一個是曹操但是它隔著長江過不來,另一個是劉備,而且劉備是有實力吃掉東吳,是以孫劉聯盟必定會因為荊州而破裂,這就是隆中對一個很大的BUG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個人認為隆中對如果有錯,那麼就是把益州這個地方說得太過於誇張了。

大家都知道,益州雖然易守難攻,土地肥沃,但人煙稀少,少數民族又多。

益州離中原太遠,以至於發兵征討任何地方,運兵,運糧都要不停的轉運。從各地抽調的官員和百姓都要經過長途跋涉才能到達前線。諸葛亮說的以荊州之兵打宛城和洛陽,以益州之兵出秦川,也就是說全部的兵源和糧草都要集中在荊州,才能出兵。

俗話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對敵軍如此,對自己一方也是一樣的。雖然諸葛亮發明了木馬牛車,但行進也是很慢的。難於快速給前線補充糧草。

另外,益州的少數民族也是很多的,通過七擒孟獲就知道,諸葛亮是費了好多的力氣才把蜀地的少數民族地區穩定下來。這就給蜀地增加了很多內耗。給蜀國增加了不穩定的因素,每次遠征,都要預防被蠻族偷襲後方,所以也牽制了很多兵力防守。

還有,蜀國因為地處偏僻,山高路遠,交通不變,就成都平原那一片地方土地肥沃,可又被世家大族長期佔據,所以老百姓在蜀地生存空間很狹小,導致人口也少。又加上各民族雜居,亂的不是一般的亂。只要人口一出蜀地,就根本不回去了。也是益州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

從後來發生的戰況來看,還有個重要原因,益州的人才太少,基本就靠諸葛亮一個人在運籌帷幄。人們常說,“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魏國和吳國可不只三個臭皮匠啊!

所以,綜合分析,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對益州的分析是不怎麼切合實際的,有可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也可能是照搬了漢高祖劉邦的幹法。但曹操和孫權都不是項羽那樣的目中無人,他們都是有遠大抱負的一代梟雄,所以諸葛亮的失敗也是正常的。


軍哥論史


劉備的覆亡與隆中對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是劉皇叔自身格局不足。

劉備戎馬半生,48歲行就將木的年紀下,兵不過數千,將不過關張,文不過孫簡,地不過一縣,非劉備能力不足,實乃劉備缺乏格局。

當48歲的劉備請出28歲的諸葛亮時,三顧草廬,隆中對策,指點江山,三分天下,劉備對這個比自已年輕20歲的年輕人感慨:如魚得水。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為劉備今後20年的事業規劃《隆中對》,準確的預測了劉備奪荊州、佔益州,離最終目的僅一步之遙時,止步於荊州,覆亡於夷陵,絕非《隆中對》之戰略規劃有錯誤,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事態在變,唯獨《隆中對》戰略沒有變。

公元221年,劉備敗於夷陵,次年亡於永安,卻把劉備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成書於15年前於隆中草廬之中所作《隆中對》,以瞬息萬變的事態指責一成不變的戰略《隆中對》,實在沒有說服力,這個鍋諸葛亮和《隆中對》不背。



況且劉備真的看懂了《隆中對》嗎?完全是按《隆中對》戰略規劃來執行的嗎?

顯然沒有。

1、取荊州。諸葛亮的建議是全取荊州,在曹操南下未到之際,劉琮舉城投降之後取荊州。劉備沒有這麼做,反而帶著數十萬折服於其宅心仁厚、心懷天下的士民南下,結果完敗於曹操,被迫結盟於孫權這個渣渣,勢弱則依附,以致於戰後處於附庸地位,勉強借了南郡,卻招致11年後孫權的背盟偷襲,何以數十萬士民寧願跟著劉備逃難,也不願跟著劉琮投降?何以劉備不憑當時的民心強攻劉琮,以劉備的戰力絕對不輸荊州軍。否則荊州哪有孫權什麼事。

2、佔益州。劉備是仁義之師,所以劉表、劉璋盛邀劉備抗曹而不太擔心劉備吞併,因為劉備身上除了漢室宗親外,還有仁義、正統、扶漢等一大堆正義標籤,而劉備奪益州這事幹的不地道,力邀而來結果鵲佔鳩巢,舍諸葛帶龐統,除了諸葛亮長於治國外,還因為諸葛亮太正人君子,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如果劉備聽從劉璋的要求攻打張魯拿下漢中,再乘勝進軍雍涼及關中,可惜沒有那麼多如果。



3、奪天下。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隆中對》說的很清楚,天下有變!為何劉備奪漢中後稱王?為何劉備在益州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之機令關羽北伐?為何傾益州全力東征孫權?

從劉備決裂劉璋那一刻起,諸葛亮《隆中對》中信義著於四海的劉備已不復存在,劉備成為了自己奮鬥一身與之不共戴天的漢賊曹操一樣的梟雄,也就註定了劉備的覆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的“隆中對”在大戰略上是完美的,但是也只是理論而已。檢驗其結果,劉備並沒有按照它的規劃,最終實現平定天下的目標。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難道“隆中對”有錯誤嗎?讓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隆中對”的核心內容,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諸葛亮明顯事先已經考慮好了應對的策略,為什麼呢?因為隆中對明顯就是為劉備而“量身定做”的。

隆中對的核心內容是首先不與曹操爭雄,其次不要妄圖圖謀吳地的孫權。那麼既然諸葛亮這麼講了,明顯就是讓劉備置於荊州之地這個出發點說的,所以才有了諸葛亮對劉備的發問: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這其實就是諸葛亮假設的前提條件,劉備在荊州威望甚重,而劉表無雄才守衛荊州,所以劉備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取而代之,佔領荊州。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這麼問呢?劉備當時能順利取得荊州嗎?能。

劉備此前取徐州基本就是這個情況,陶謙被曹操進攻,無力守衛徐州,於是陶謙將徐州讓給了劉備。而荊州當時的情況是劉表年邁,膝下兩子無雄才,因此要想守住荊州,必須需要劉備,所以劉備兵不血刃取代劉表佔領荊州是很有可能的。而一旦劉備取得荊州,那麼就是隆中對的下一步: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的情況幾乎和荊州差不多,劉璋闇弱,連張魯都戰勝不了。益州內部也是經常發生叛亂,人心不穩,所以取益州比取荊州更容易。而一旦劉備取得益州和荊州,那麼就可以按照隆中對的設想,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出荊州進攻宛、洛(南陽郡,豫州),而劉備率兵出秦川,這樣的話霸業可行。既然諸葛亮規劃的如此完美,為什麼劉備最終沒有成功呢?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而劉備按照隆中對實行的第一步就出現了問題。怎麼回事呢?劉備取荊州最好的時機就是劉琮投降時,這時劉備可以以劉琮違背劉表遺願,擅自投敵的名義而進攻襄陽,隨之佔據襄樊(荊州),據守曹操。但是劉備沒有,劉備直接南撤,去守江陵,後來被曹操趕去了夏口。

這時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荊州本就是魏、吳垂涎的地方,尤其是東吳。早在孫堅時期,孫堅進攻江夏郡,被夏口守將黃祖一箭射死。等到孫權即位統領江東,荊州對他來說,既有殺父之仇,又有疆土之爭,所以孫權也是欲吞併荊州而後快。隨後的赤壁之戰,曹操敗績,吳軍佔據了荊州腹地南郡,在名義上,實際是孫權佔據了荊州。後孫權將南郡(荊州)借給劉備,雙方的矛盾自此形成。

原來,荊州屬劉表,劉表死後劉備本可以輕鬆佔據,但因為劉備的仁義使得他繞了一大圈子才最終佔據荊州,但是性質已經變了。孫權認為荊州本應該屬於東吳,而劉備根本不會放棄荊州,所以隆中對中的東連孫權徹底成為泡影。

劉備儘管隨後迫降成都,佔據了益州,同時擁有益州、荊州之地,但是失去了同盟孫權的信任,也為後來失去荊州埋下了隱患。果不其然,後來關羽圍困襄樊,孫權趁機在背後襲擊,趁機奪回了荊州。自此隆中對的設想被徹底打破,由原來的兩路出兵,變成了蝸居益州,你讓劉備平定天下的構想如何實現?
基於隆中對的設想,也是基於對殺害關羽的憤恨,劉備都不得不發動夷陵之戰。但是劉備明顯低估了孫權,也低估了東吳的謀士們。隨後陸遜出任大都督,在夷陵打敗劉備。自此,三國鼎立徹底穩定,而劉備成為最弱的,只能蝸居益州而已。

所以,從夷陵之戰失敗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劉備今生平定天下無望,也就無法再實現隆重對的設想了。那麼依照劉備的能力,如果他沒有失掉荊州,他真的能夠和曹操一決雌雄嗎?劉備到底在人們心目中是個能君臨天下的人嗎?諸葛亮看對人了嗎?我覺得諸葛亮看錯人了。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其實這句話說的有誤,諸葛亮根本沒有找到他合適的主上,而劉備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有雄才。那麼劉備到底有多大才能呢?曹魏官員裴潛曾經有過經典論斷:

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意思就是說:如果劉備身在中原,那麼只能促使局勢更加混亂。但是如果他據險於一易守難攻之地,那麼足以稱霸一方。試想當年劉備守徐州,使得徐州遭受呂布、袁術、曹操三方攻擊,徐州沒有得到平安,反而更加混亂。而後期劉備據險守衛漢中,逼退用兵如神的曹操,所有這一切都映證了一個事實:劉備只適合當一方諸侯,至於統一天下,基本沒戲!

所以迴歸題目,諸葛亮的隆中對有錯誤嗎?從理論上說沒有,但是隆中對是有前提條件的,而隨後發生的事情從一開始就偏離了隆中對的前提條件,即劉備沒有實現兵不血刃的佔據荊州,一步錯,步步錯。即使後來實現了劉備佔據荊州、益州的設想,但是東和孫權的目的沒有達到,最後雙方因為荊州翻臉,致使劉備丟了荊州,再就無法再談去北上伐魏,平定天下了。

從另一方面講,隆中對假設的前提條件是劉備是個能夠平定天下的雄主,而劉備就像裴潛論斷的那樣,沒有那個能力,所以最後只能偏居益州而已。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隆中對沒有錯,但是實行起來非常困難。劉備從一開始就錯了,再加上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所以沒有實現平定天下的願望。因此,錯不在諸葛亮,不在隆中對,而在劉備。


每日趣評


“隆中對”是戰略規劃,指明大方向,細節方面是可以補充修正的,之所以沒有出現真正貫徹落實的情況,在於形勢比人強,不具備實施的條件,現在評論隆中對的優劣,都是站在已知歷史的上帝視角中來看待事物。劉備在孤窮無依,被曹操一路窮追猛趕時,逃到荊州依附劉表,可謂仰人鼻息身無長物,在曹操南攻時,再次逃走也將可以預見,直到諸葛亮輔助後,才扭虧為盈,立住腳步逐漸反敗為勝,說諸葛亮隻手迴天,也不算溢美之詞。

劉備諸葛亮初見,一席對天下大勢的分析應對的談話“隆中對”就此出爐,其中分析了曹操佔天時,挾天下,其鋒已不可擋。江東孫氏三代人的經營與人脈,有長江之險,人民安居樂業,也是不可以謀取的地方,因為力量較弱,倒可以結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劉備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呢?諸葛亮認為是荊州和益州,荊州北有漢江沔水,可以阻擋北方騎兵重步,南有南海,東邊聯結東吳,西邊貫通四川,交通發達又是一個四戰之地,不是雄才大略的人守不住,對劉備來說是老天賜給的他的。這樣的分析,諸葛亮已看到劉表家族的敗亡不遠。


有荊州後需要戰略縱深大後方,諸葛亮把目光放在益州,認為是天府之國,易守難攻,國險再做到民附,可以經營成大根本,又是劉邦創業的地方,給劉備再起合適不過。這些分析規劃,後來事情的發展證明了它的可行性,劉備之後的歷程發展基本就是按照這張藍圖去執行和變現,後人讀史至此,對時年二十多歲的諸葛亮驚歎不已,真正的迴天手。

多為人所詬病的包括本題的出現在於其中一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達成戰略目標後,進入戰略進攻階段,諸葛亮認為北伐曹操要二路出兵,一路從益州出雍涼取關中,一路從荊州出取宛城洛陽,東西夾攻,左右合擊,大事可成。後來有人點評說“豈有千里分兵而取勝”?意指兩路兵距離太長,無法援應。這一點事實上是以三國真正形成的形勢說事,論事先的規劃隆中對,當時的構思是全據荊州別說七郡至少得大半以上,與後來關羽鎮守時的吳蜀劃界北有曹操的荊州形勢不可同日如語,如果劉備方能全據荊州益州,這個出兵計劃真的不可行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另一點後人也以上帝視角苛責諸葛亮,本人也曾寫過分析說失敗在聯吳這一方面,但那是以三國後無數戰例為依據的,諸葛亮當時面臨的形勢,也沒有多少前朝經驗可以借鑑,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以神人的思路去求全責備。隆中對的缺點在於要劉備方佔領荊州益州,據有長江中上游,而對以長江為天險的東吳政權考慮不足。只要有人佔據荊州,與東吳分據長江,就是他們的大敵,上游一失,長江天險便大打折扣,隨時有被滅國的危險。所以孫策孫權屢屢與荊州政權為敵,很大原因在此。

劉備方既要佔荊州,聯吳便成空談,遲早生禍,這也是隆中對的不足。但這個觀點的出現和得到論證是經過三國晉滅吳,南北朝,歷代地方割據,特別是蒙宋襄陽攻防戰得出來的,作為漢末人士,看不到這點是很正常的。


南方鵬


隆中對並沒有錯,三分天下這個概念最早是由魯肅提出來的,而諸葛亮只是借用,把其中的劉表勢力替換成劉備而已。

拋開這個不談,只說隆中對,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其中一個重點是“外修孫權”,以“待天下有變”,然後由主力率軍取長安,再“擇一上將出兵宛、洛”。

而劉備的失敗,是並沒有滿足以上的條件。先說外修孫權這點,因為魯肅的去世,東吳其實已無戰略家,而是有武鬥派掌權。本來劉孫兩家底下私鬥不斷(荊州4郡被孫吳打回去3個-沒錯,是打回去的)只不過在戰略層面上保持同盟,魯肅一死,連戰略層面都維持不了了。所以外修孫權這點沒做到。誠然關羽的性格是一個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核心矛盾已經是不可調和了,哪怕你換成其他柔和一點將領守荊州,也只是把東吳的偷襲延後而已。

再說“待天下有變”這點,當時曹操尚在,雖然新失漢中和夏侯淵,但是並未傷及曹魏的根本。而曹操的“遷漢中之民”的策略,也導致劉備只是拿下漢中一個殼子而已,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最後談出兵,我並不覺得當時劉備和關羽已經覺得可以反撲曹操,而依照隆中對的計劃行事。誠然,關羽出兵是為了配合劉備出漢中,但是在劉備撤兵的時候,關羽卻沒有撤。主要的原因,是打的實在是太順了,水淹七軍,斬龐德,俘于禁,威震華夏!導致後期關羽成為了孤軍。

隆重對的最終失敗在於失去荊州,而失去荊州的最大原因在於關羽。沒錯,就是關羽的性格。當時東吳偷襲荊州後,關羽率軍回援,照理說,和東吳摩擦,至少也要派人通知下成都那邊。要知道,當時關羽所在的地方離劉備所在地才幾十裡地。加急也就朝夕可到。可是關羽被之前的勝利衝昏了頭,不報成都,然後帶著近2.5萬人回頭想把城打回來,呂蒙軍力大約2萬人左右。兵力上還是佔優的,但是被呂蒙仿四面楚歌,挾持城中兵士的家屬上城頭向關羽士兵喊話,導致關羽軍隊土崩瓦解。最終導致敗走麥城。

從東吳偷襲到關羽敗走麥城,一切都發生的太快。導致劉備那邊根本沒時間反應。

如果,如果說關羽不自負,實時和劉備保持通訊,在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就求援。那個時候劉備可由白帝城發兵救援,朝發夕至。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還能拿出6萬兵,那個時候至少可以出兵2萬以上。雖然面臨和東吳全面撕破臉的風險,但應該也不至於到失去荊州,受困於蜀地的局面。

假設劉備出兵保住荊州,那麼隆中對的成敗還尚未可知。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不笑貓81050135


個人覺得隆中對沒有什麼錯誤,隆中對的核心就是取荊益,等待時機,出兵伐魏。

劉備的發展並沒有按照隆中對的劇本進行。劉備失敗有兩點。其一,劉備沒有搶先獲得漢中,漢中一直無大災禍,又不斷接收關中流民,實際上人口是多於關中的。漢中幾十萬人口的遷出對於曹魏可以補充關中,減少運糧和徭役壓力。使得蜀漢每次北伐都面臨糧食窘境。其二,關羽不懂審時度勢,貿然發動襄樊戰役,漏出巨大破綻,使得東吳有機可乘。

雖然孫吳必定會對蜀國動手,但是當時的局勢依舊是曹魏比另外兩家都強,孫權依舊有聯合劉備的必要。只是劉備贏了漢中和襄陽給了孫權錯覺。加上關羽錯誤的戰略方針使得孫權覺得有機可乘。

本來在隆中對的預想中,是要奪取荊益,等待時機,然後荊州打掩護,益州打主力取關中。劉備損失了漢中人口,不但加大運糧壓力,更使得雙方人口差距加大。關羽沒有按時機出兵,既沒搞好和孫權的關係,又沒有掩護益州部隊打關中。

劉備在鼎盛時期有兩百萬的人口上下,雖然曹魏人口有四百多萬,但是曹魏太大且身處平原,使得戰線很長無法全部發揮優勢,劉備取關中是很有可能的。並且誰都知道曹老闆死在前,劉備接連打擊可能可以活更久。曹操死了,對於曹魏局勢動盪是很大的。

如果關羽能牽制中部的兵力糧草,如果劉備能多幾十萬人在漢中,如果劉備能線熬死曹操,那劉備北伐絕對比諸葛亮北伐簡單很多。很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隆中對》沒有等到天下有變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