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最先起兵反秦,剛開始聲勢浩大,後來為何迅速失敗?

Liona·Lh


你的問題是陳勝、吳廣最先起兵反秦的,剛開始聲勢浩大,後來為何迅速失敗。我們根據你的問題來逐步分說。

 

你說剛開始聲勢浩大?

我們先從陳勝吳廣開始反秦開始說起。首先說一下,陳勝吳廣的起義本身就是偶然的。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的一天,大雨滂沱,道路阻隔,連橋樑都被沖垮了。秦王朝的一支九百人的隊伍在大澤鄉(安徽宿州市東南方向)被阻擋。雨不停他們實在無法繼續前行。等到雨停歇之後,身為屯長的陳勝和吳廣算計了一下時間,無論如何他們都無法按時到達漁陽郡(今北京密雲縣)駐防。那會秦律規定,不能按期趕到目的地的軍隊,一律斬首。二人合計怎麼辦呢?去是死,不去就只有逃亡,可逃亡又能逃亡多久呢?最後也是死路一條。二人愁的腸子都斷了。然而很快他們就做出了一個平民歷史上沒有人做過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造反了。眼前只有死路一條,既然怎麼都是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一次。二人就這樣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準備造反了。所以事發突然,有偶然性。

然而陳勝不是愣頭青,想著即便是造反,也一定要有合情合理的理由,要有強大煽動性的政治口號,更要有紀律嚴明組織嚴密的革命隊伍呀。陳勝認為我這些理由我都有,他對吳過說道:“天下被秦王朝折磨的太久了,現在的皇上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按照規矩他是不應該當皇帝的,而是應該長公子扶蘇當皇帝,現在可倒好,扶蘇不是皇帝而且還被二世害了。楚國大將軍項燕,為國戰死,國人對他十分憐惜。如果我們以公子扶蘇、項燕的名義起義,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人響應!”這裡他說的這些話,為什麼也已項燕的名義呢?因為當時秦國最後滅掉的楚國,項燕是當時抵抗秦始皇的楚國大將軍,楚國被滅人心不服,民間流傳的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時長給楚國人無比強大的心理暗示。身為舊楚國人的陳勝正好是以其名造反來光復楚國合情合理。

至於為什麼以扶蘇的名義造反,這個一個意思是說呢,我是不反王朝我反二世,來籠絡人心;一個原因就比較值得推敲,因為當時秦始皇駕崩之前,並沒有按照規矩立太子,留下了這個空白,白白的讓嬴胡亥當上了皇帝,引起了天下大亂。而秦始皇遲遲不冊封太子,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呢?當然是極有可能的。而陳勝掛著公子扶蘇的名義造反,也正是為了激勵更多的楚國人為此而戰。

吳廣被陳勝完美的說服了,二人決定聯合造反。在造反前二人找人占卜了下,求個心理安慰,占卜的人也順勢的給出了他們一卦“你們會心想事成的,但是要想建功立業還得靠鬼神幫忙”。於是二人還需要佈置一些裝神弄鬼的道具,其一把用硃砂寫好“陳勝王”三個字的帛書放到魚肚子裡,戍卒烹飪的時候發現帛書,眾人心裡瘋狂暗示;其二,陳勝讓吳廣在附近的神廟裡點燃幽火,模仿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第二天人人皆知。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一天將尉喝酒大醉,吳廣故意公開宣稱,這日子沒法過了,要率領大家逃亡,藉此激怒上司。果然將尉大怒,拔出長劍要殺死吳廣,吳廣陳勝跳出斬殺了兩名將尉。陳勝立即召集士卒訓話說明到達目的地要是一死,要死也要舉大名等他的一系列理由,喊出了他的造反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樣陳勝自立為大將軍,吳廣為都尉,全軍坦露右臂,號稱大楚。反秦序幕就此拉開。

 

後來為何迅速失敗的呢?

這就與陳勝違背自己造反的完美說辭來說起了,秦朝滅亡是失了民心,而陳勝吳廣起義也是失了民心。倘若陳勝能按照他說的造反理由一步一步執行,有大志向,他的鴻鵠之志不過也是榮華富貴而已,並非光復大楚,他說過的:“苟富貴,勿相忘”也成為了一紙空談。

接上說,他們造反後,一舉攻下大澤鄉,接著又迅速攻下薊縣縣城。周圍群眾紛紛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加入起義隊伍。很快把起義的火種帶到了自己的家鄉中原大地。陳勝在攻下了關鍵的地點——陳縣(曾經楚國的國度)的時候,做了一個當時非常錯誤的決定,稱王立國。以陳縣為都城,國號為“張楚”(即張大楚國之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然而他並不是為了光復楚國,而是演變成了趕走秦二世稱王稱帝。而此時他的思想已經逐漸改變了,與群眾的關係日益疏遠,失去了民心。

第二個痛點便是在進攻滎陽的時候,吳廣被起義軍將領田臧假借陳勝之名殺害。導致了關鍵的起義軍部隊全軍覆沒。形式由此開始迅速逆轉,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逐漸暴露出來。陳勝派往各地的將領各存異心,都被他的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感染,爭相稱王,起義軍內部公開分裂,起義軍變成了“軍閥混戰”,走一個地方成一個王,直接孤立了陳勝的“張楚”政權。

第三個痛點,陳勝稱王后,再也沒有指揮過軍事,也沒有培養自己一支效忠於自己的直屬軍隊,這也是他無法控制部將,以至於手下各自為政,剛知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知道聽老大的話這樣通俗的道理了。

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十二月,陳勝親率農民軍將士與秦軍展開激戰,雖奮力拼搏,終究未能挽回敗局,丟失了陳縣,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準備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的時候。讓人沒想到的是,陳勝被跟隨自己數月的車伕莊賈殺害, 成為千古遺恨。自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也就宣告失敗了。

從開始到結束,短短六個月便落得個眾叛親離,遭人殺害。 歸根到底,陳王之錯錯在了他自傲的個性,善疑的毛病。

用司馬遷的大白話結尾:“你陳涉一個人起義,秦朝七代宗廟就毀了,這也算是你的功績。不過,你錯就錯在和秦朝君王一樣,不知道施行仁政,所以才要失敗啊。難道你就沒有聽說過一句話—打天下和守天下根本不是一碼事,你糊塗啊!”

 

 說明:史實是參考的以下文章,回答內容根據以下所讀內容而來,古文翻譯成了白話文,有任何問題希望大家留言討論。

參考文獻:

《史記 陳涉世家》——司馬遷

《這裡曾經是漢朝》——月望山東

《陳涉亡秦論》——考訂於1915年

《陳涉世家》的幾處訓詁與陳涉評價.徐流——《 人文雜誌 》 ,1985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墓立碑落成大會在永城縣舉行.侯永之——《 中原文物 》1978


錯錯錯momomo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出自中國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口,他舉義軍率先打響反秦第一槍,假借光大楚國和為扶蘇復仇的名義建立了“張楚”政權,起義初期聲勢浩大,一呼百應,以致部下週文直接兵臨咸陽城,差點攻取關中。

可以說只有一步之遙,陳勝便成為天下之主,然章邯一出,不到幾個月,陳勝便為車伕莊賈殺害,秦末第一支起義軍就此土崩瓦解。

陳勝、吳廣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擁立楚國王族作為起義軍的領袖,從而造成這支起義軍師出雖有名而無實。等到秦軍率軍鎮壓之時,起義軍內部便呈一盤散沙之狀,戰鬥力和凝聚力迅速下降,內部矛盾不斷,直至吳廣先為田臧所殺,而後陳勝也被車伕莊賈所殺,“張楚”政權宣告滅亡。




書史煙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別說,還真有。

為什麼歷朝歷代起義都喜歡拉一個貴族當招牌?

因為貴族有威望有人脈,很多有本事的人都衝這個招牌來的,貿然稱王稱帝會招致政府軍重點打擊,自身威望不足壓制屬下,屬下也會有模學樣稱王自立。

這不陳勝軍就是如此,派武臣攻趙武臣自立為趙王,派韓廣攻燕韓廣自立為燕王,勢力四分五裂,那些暫時折服的估計都蠢蠢欲動了,還怎麼打?

正確的姿勢是立一個貴族當傀儡,用幾年的戰爭積累恩威,提升自己的爵位,最後拋棄傀儡,自己稱帝。


az2777


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狹隘思想的限制,擺脫不了小富即安的心理,取得一點小小的勝利就開始稱王稱霸,甚至於沾沾自喜,所以說失敗是必然的!陳勝本人本身的變化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有點小成功,開始飄了,腐敗了,所謂的苟富貴勿相忘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起義軍內部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開始分化,變的四分五裂,稱王的稱王,投降的投降,失敗的失敗,各地義軍都不再聽陳勝的節制,所謂的張楚政權已經形同虛設,就等秦王朝最後一把火就要付之一炬了,所以當後來秦軍反撲的時候,陳勝根本沒有能力再去組織像樣的兵力去反抗,失敗只是時間問題,遲早會來!


我是一隻魚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始終沒有擺脫農民的狹隘觀念,不會做人和不會用人。

一是根基未穩、稍有小勝、急於稱王,惹來章邯的重兵圍堵,成為秦軍重點打擊的軍事目標。

二是稱王之後、耽於享樂、失卻民心。苟富貴勿相忘的名言就出於陳勝,但當兒時的玩伴過來投奔時,因說出舊時的糗事就被殺掉。

最後的結果就是被親信——車伕所殺。


北歐海盜001


起義這東西並非是看開始的,陳勝吳廣倆人起義可以說是被逼無奈了,反正都是死,為什麼不博一下,當時可以說是民不聊生,許多人也是抱著這個想法才加入起義的,所以說,他們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是可喜可賀的,但是呢,畢竟兩人是農民出身,飛上枝頭變鳳凰,難免會有享樂心理,我起義是為了什麼啊?不就是現在的生活嗎?那為什麼我現在還要拼死拼活的去打仗呢?正是由於這些心裡的作怪,導致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下降,從之前的一呼百應,成為了一盤散沙,可以說啊,這就跟一夜暴富的心理相似,心裡出現極致的變態。所以,在開始起義之後,起義隊伍就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被鎮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