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今年9月將有20所新幼兒園開園,新增7000多個學位

隨著二胎時代的到來,在日前結束的惠城兩會上,學前教育也受到了政協委員們的關注。會上,政協委員張芸代表民盟惠城區總支針對惠城區學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公民辦幼兒園比例失衡的突出問題,提出了促進學前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記者從惠城區教育局幼教股獲悉,近幾年,惠城區幼兒園以每年15至20所7000多個學位的速度增加,其中公辦幼兒所每年增加2所800多個學位。

惠城今年9月將有20所新幼兒園開園,新增7000多個學位

今年9月前又將有20所新的幼兒園開園。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謝嘉欣 攝

現狀:城區公益性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佔比82%

張芸介紹,目前惠城區全區共有幼兒園246所,其中公益性幼兒園73所,公辦性質比例達29.67%(其中公辦幼兒園15所,公辦園佔比6.1%),公益性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共202所,比例達82%。學前一年毛入園率達10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9.3%,基本構建起了“廣覆蓋、保基本、多形式、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滿足適齡兒童入園需求。全區幼兒園有8798名教職工,4424名專任教師,取得教師資格證的達2752人,持證率為62.2%,專任教師大專以上學歷有2936人,比例達66.3%。而在財政投入上,2015-2017年,全區財政學前教育投入達6411萬元。

“目前惠城區實現了‘逐年提高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有序增加學前教育普惠資源’的基本目標,全區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張芸表示,“但是,由於底子薄、起步晚,儘管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學前教育仍然是全區教育體系中的‘短板’,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普惠性資源供給不足,如‘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普惠性學前教育佈局發展不均衡,以及公民辦結構不優、教師隊伍量少質弱、保教水平整體不高、財政投入佔比較低等問題。”

惠城今年9月將有20所新幼兒園開園,新增7000多個學位

今年9月前又將有20所新的幼兒園開園。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謝嘉欣 攝

建議:推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政策的落實

對促進惠城區學前教育發展,張芸提出了六點建議。第一,科學規劃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編制惠城區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到2020年,學前教育實現全面普及普惠的目標,其中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5%。

第二,著力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加快公辦幼兒園建設,建立起以公辦為主的縣、鄉、村全覆蓋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繼續推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政策的落實,抓好新建小區落實配套幼兒園建成後,無償交給教育部門舉辦公辦園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作為公共教育資源由區政府統籌安排。大力支持企事業單位和集體辦園。

第三,大力扶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積極探索民辦幼兒園園舍租金合理定價機制,特別是相關部門要加強配合力度,合理控制小區配套幼兒園租金價格,降低幼兒園辦園成本,提高小區配套幼兒園的公益性,引導小區配套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進一步創新完善政府購買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的舉措,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

第四,逐步提高幼兒園經費保障水平,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年提高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在同級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的佔比,完善幼兒園運行保障機制和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健全普惠性幼兒園獎補機制,逐步提高並足額落實普惠性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財政補助,保障普惠性幼兒園正常運轉。

第五,大力加強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深化幼兒園教師補充機制、培養培訓機制和工資待遇保障機制改革,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培訓,保障教師工資待遇、監督民辦園依法保障教 師工資待遇。

第六,不斷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完善幼兒園動態監管機制,規範辦園行為。建立幫扶機制,擴大優質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公辦優質園示範、輻射和指導作用,通過集團化辦園、舉辦分園、合作辦園等形式擴大優質資源的覆蓋面,提升保教質量。

部門聲音: 每年新增20所幼兒園7000多個學位

記者從惠城區教育局幼教股獲悉,近幾年,惠城區幼兒園以每年15至20所7000多個學位的速度增加,其中公辦幼兒所每年增加2所800多個學位;今年9月前又將有20所新的幼兒園開園,其中公辦幼兒園2所;明年將繼續增加20所幼兒園,其中公辦幼兒園預計將開辦3至4所。按照保教費一學期5600元的標準(省市區一級幼兒園分別可上浮15%、10%、5%),目前惠城區公益普惠性幼兒園的比率達到82%。“這幾年保教費用有上漲,這其中是因為幼兒園的房租普遍上漲,加之老師社保等待遇的提高,辦園成本不斷提高。”該負責人說,“很多家長說的入園貴,除了保教費這一塊外,還把伙食費、床上用品、書包等費用計算入內,這不合理。”

另外,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由於幼兒教師待遇低、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社會對幼兒教師的專業認可度低等原因,該區的幼兒園也面臨著師資緊缺的困擾。該負責人表示,希望全社會加強對幼兒教師這一群體的關注,對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切實提高他們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這一行業來。


記者:馬海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