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窮、等級森嚴的古代!文學、軍事、政治“大家”是咋煉成的?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上,影響整個中國,乃至名流世界的人,數不勝數?

教育上,有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誨人不倦。

軍事上,有孫子、成吉思汗、白起、韓信、項羽…有勇有謀。

發明上,有張衡、蔡倫、杜詩、難考…改變時代。

不論是文學造詣、實踐發明、政治軍事…那時候的中國風采都讓人驚歎。

在貧窮、等級森嚴的古代!文學、軍事、政治“大家”是咋煉成的?

現在,雖然也不乏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但真正能被稱作“大家”的,又能有幾個呢?

所以,和資源匱乏、思想封閉、百姓生活都成問題的古代相比,差距到底在哪?

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小習覺得,這鍋還得教育來背。

在貧窮、等級森嚴的古代!文學、軍事、政治“大家”是咋煉成的?

都知道,這古代最講究的就是尊師重道,信奉的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只要是老師要求,大家就要去落實和學習。

當然,現在是新世界,環境、人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完全跟著學那是盲從,但我們可以研究研究他們的方法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好好修煉,也做一個正在懂教育的人呀。

在貧窮、等級森嚴的古代!文學、軍事、政治“大家”是咋煉成的?

一、孔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年少時養成的習慣會變成天性,以至於長大之後變得自然而然,很難改變。

古人非常重視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張當嬰幼兒智慧蒙開之際就施加正面影響,開發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

這包括兩方面:

1是胎教‚正本。家訓名篇《許雲邨貽謀》,對胎教提出五宜,要求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畫,宜勞逸以節,動止以禮,則生子形容端雅,氣質中和。

看到胎教這兩字,小習都要懷疑這人是穿越回去的。因為胎教這個概念,真正火起來,也不過就是這幾年。

好吧,雖然火,真正做到的人也不多。前段時間,小習一同學懷孕了,她當時就立下Flag,接下來的每天她都要看書聽音樂聽英語廣播,好好的做胎教…幾個月過去了,Flag倒的很徹底。

重視孩子的胎教,這完全就是父母親的責任了。所以,從確定懷孕開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應該做到心裡有數,別太掉以輕心。

在貧窮、等級森嚴的古代!文學、軍事、政治“大家”是咋煉成的?

2是注重兒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

朱熹強調,在孩子知識、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方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

司馬光也曾針對藉口幼兒無知而將教育延遲到長大後再進行的錯誤觀念,認為這就像懶於摘除樹苗的劣芽一樣,等到長成大樹以後再去砍那些枝杈,該費多大的力氣?

幾千年前就說了,孩子犯了錯不能把藉口丟給孩子還小。這都21世紀了,“孩子小不懂事兒”“跟孩子計較什麼”“長大了就懂事了”不依舊是眾多家長的口頭禪!!!

總體來說,青少年時期的教育主要是有二部分組成,一是家庭教育,一個學校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家長和學校老師的配合就尤其重要。

對於家長而言,其實不需要你去多做些什麼。你就先自己審視下自己的為人處世風格,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特別是在與人交往、對待是非,處理矛盾等問題上,家長的態度和行為直接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是非觀。(要特別提到的一點就是,人無完人,家長也會有錯,當你察覺自己做錯時,記得也給孩子道歉)

對於老師而言,你除了要通過教學讓孩子們收穫知識和技能,也要讓他們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和師長同學相處。教他們不怯懦不張揚,做個有理想也有行動力的人。

在貧窮、等級森嚴的古代!文學、軍事、政治“大家”是咋煉成的?

二、教育最根本的是養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

《論語》記載孔子為學生開設有文、行、忠、信‛四門課程,其中三門都屬於思想道德教育的範疇。

司馬光《居家雜儀》中設計的家教程序,將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要求從“始生”開始,對嬰幼兒期、少年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施行不同的養成教育內容,指導子孫讀書嚴格選擇。以免“惑其心志”,力求“養正”。

其實,我們從小也是在被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德”也排第一位。

思想指導著行為,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都基於我們當下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準則。所以,簡單來說,如果你從小接受到的價值理念就是要過得開心,不鑽牛角尖。那麼當你長大後,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你不會輕易被打到;如果你從小接受的價值理念就是勇敢,那麼長大後,你可能會比一般人更願意接受挑戰,更願意把握住機會。

在貧窮、等級森嚴的古代!文學、軍事、政治“大家”是咋煉成的?

三、王衝《論衡》:所謂聖者,須學以聖。

只有教育和學習,才能使人達到道德上的高標準、高水平,成為聖人。

我們倒也不必追求說讓孩子一定要成為聖人,或者是什麼“大家”,但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能與世界好好相處的人。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他需要不斷的學習,去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去從不同的人和事接觸,通過這些不斷提升技能,調整理念,豐富世界觀。最後,能夠更好地面對和接受這個世界,以及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正如孔子說的那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則從欲,不逾距!

在貧窮、等級森嚴的古代!文學、軍事、政治“大家”是咋煉成的?

為什麼歷史上有那麼多“大家”?

小習覺得,那是因為教育理念夠有指導意義。

你看,這不就算是千年之後的今天,時代更迭,科技發展,那些教育家思想家的理念,依然可以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為。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它了。

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如何才能用該改變世界的力量。只有一條路,從教育開始,讓教育迴歸平靜,讓教育更加單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