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在軍事戰略上有何重要性?

於無聲處34


漢中是益州的咽喉和門戶。

益州地勢險要,四面都是高山險阻,裡面的人想出出不去,外面的人想進也進不來。自古入川和出川的道路只有沿著河谷開闢的寥寥數條,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更別說蜀漢還在這些道路和河谷處修建了大型的城堡和關卡。

從圖中可以看出,益州最北面進川道路有祁山道、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漢水河谷道6條,中間有金牛道(嘉陵江河谷)、米倉道、白龍江河谷道3條,再下面有左儋道(即鄧艾偷襲的陰平小道),共計10條道路。

這些道路中,祁山道、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漢水河谷道、金牛道、米倉道8條都經過漢中(陽平關屬於漢中的地域範圍),只有白龍江河谷道和左儋道2條道路與漢中無關。所以說,只要佔據了漢中,就掌握了絕大部分進川道路,就掌握了益州命脈,因此漢中才有“益州咽喉”、“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等美譽。



三國不求甚解


漢中地處中國腹地,軍事戰略意義不言而喻,且不說古代劉邦,劉備,孔明,張魯,,,,以此或成就霸業,或抵抗外難,單說抗戰峰火期,漢中黃浦軍校,漢中西北聯合大學及宋慶齡親自創辦領導的凹口寺福利兒童院,養育,保存了一大批華夏精英,支撐了前方抗戰勝利,國民黨大批機關,要員,工廠搬扦漢中,如高坡子電廠,褒河面粉公司,米廠,武鄉兵工廠,軍被,軍服廠專為前線運送戰備物資的褒城馬車店,緊急修建川陝抗戰公路,周城公路,為此日軍長期對漢中古城大轟炸,當年安康機場就是為保衛重慶與漢中在抗戰時緊急修建,漢中這個“魚米之鄉”為前方徵招了大量兵源,糧食,物資,漢中出現了少有的繁華,同吋,漢中古城許多古建築,古城牆,古寺廟也毀於抗戰!


WL四


據《史記.秦本紀》,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置漢中郡,漢中名已近二千三百年的歷史了。 漢中秦嶺屏障於北,巴山綿亙於南,長江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其中。北有陳倉、褒斜、駱谷、子午等古道據險,南有米倉、金牛、陽平、百牢等關隘可守,形勢十分險要。“棧閣北來連隴蜀,漢川東去控荊吳”、“萬壘雲峰趨廣漢,千帆秋水下襄樊”,是塊歷來兵家必爭之寶地。 從漢中所處地理位置看,它處於華夏民族地理版圖的中心地帶。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交匯處,溫潤的氣候和豐饒的物產,使它又具有得天獨厚之利。在風雲際會,兵戎膠葛,且生產力低下,物質貧乏,戰亂頻仍的冷兵器戰爭年代,這種顯要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被視為進可攻,退可守的理想基地。 公元前二O六年四月,劉邦(時為漢王)以漢中為發祥地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八月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兵出散關,滅三秦,平群雄,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大漢室四百年天下。《史記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大事第一記. 沛公為漢王,丞相蕭何守漢中。” 三國時,公元二一九年,老將黃忠在定軍山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在漢濱大破曹兵。《三國誌.魏延傳》載:劉備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漢中),建興元年乃拔魏延為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北拒曹魏至建興十二年(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於公元二二七年屯兵漢中,驅木牛流馬過棧道,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長達八年,文治武功,載譽史冊。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姜維九伐中原,鍾會率兵取漢中,蓋因漢中戰略地位重要。 南宋時期漢中成為西北抗金重鎮。吳玠吳璘兄弟以秦嶺為屏二障,多次在這裡擊敗金兀朮依靠漢中這戰略要地扼守近四十年,阻止了金人南侵。 明代天順元年(公之1457年)漢中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遵王賴文、扶王陳得才曾西進,從漢中出發解南京之危……。 總語:自秦漢以來,漢中便以引人注目的聲名載入史冊。在戰亂年代它以“四塞險固”的特點受到政治家和軍事家們的青睞。


銀漢濤濤



羽書遲


以前是現在就不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