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紀事:太平街,棚戶改造伊始

吉林紀事:太平街,棚戶改造伊始

太平街位於吉林市船營區致和門立交橋北側。致和門是清代吉林城西北角的一座古城門,城門早已不存,只把古韻盎然的名字卻傳給了立交橋。立交橋南北貫通的一條道路是登高過嶺的越山路,下橋上嶺的波谷地帶屬於一鼓作氣衝鋒的起點,於是人們往往只在意眼前的高,卻忽視這最低處的西側,太平街就橫亙在峰巒疊蕩的北山腳下那片靜謐之中。

吉林紀事:太平街,棚戶改造伊始

石獅子原來就立在大樹與校門之間。

太平街入口偏北是吉林市回族學校。吉林老城致和門和北極門相鄰甚近,二門迤北至今仍被叫做北關,這裡是吉林市回族市民的聚居之所,故而解放後設有回族學校。這座學校雖然偏僻,舊校舍卻頗有來頭。話說1934年,偽滿當局在江畔修築江堤,將原來位於東萊門外始建於康熙初年的的關帝廟拆除。經當時吉林城佛教會決定,將東萊門外的關帝廟遷至西關致和門外另建新廟,同時在新關帝廟的西側還建有菩提寺。新關帝廟的位置正是太平街這所回族學校的校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城裡城外一片歡騰,然而這所關帝廟並沒有迎來更旺達的香火。1946年,國民黨接收大員帶著一眾跟班兒佔據了古城吉林,這所關帝廟竟然成了國民黨駐紮大兵的營房。1948年吉林解放後,被國民黨士兵弄得烏煙瘴氣的關帝廟再也沒有恢復享受信眾香火的神祗,而被人民政府用作改造靈魂的教養院。1950年教養院搬遷,這裡正式成為小學的校舍,德勝小學和回族小學先後在此。一座供奉舊神靈的廟宇,變成培養社會主義新公民的青青校園!

吉林紀事:太平街,棚戶改造伊始

翟宏先生拍攝的太平街附近古宅殘跡。

2019年早春,獲悉太平街附近即將拆遷,而市區內最後殘存的一些仍為民居的青磚古房就在太平街上,於是前去探訪。

吉林紀事:太平街,棚戶改造伊始

解放前,致和門外原本是荒草地,後來雖有關帝廟、清真寺等建築,卻因靠近墳地遍佈的“黑砂嶺”,所以人煙並不稠密。不過在太平街上,還是有一些青磚起脊的古老房舍,比如沈家老宅和王家老宅。這些老宅雖沒有城內宅院那般貴氣奢華,且舊時院落早被後來的衚衕街道切割得不成樣子,卻在今天殘頹之時仍可感受到瀰漫其間的古風雅韻。行走其間,青磚古宅和紅磚平房雜糅,房舍、棚廈櫛比,房上的煙囪和偶爾的行人在路面上晃動的投影……在落日餘暉潑灑和參天老樹掩映下,讓這片吉林城最後一大片平房區的生活節奏竟然慢了下來——映入眼簾的恍然是上世紀8、90年代的吉林城市風韻。

吉林紀事:太平街,棚戶改造伊始

翟宏先生拍攝的太平街附近古宅拆遷即景

太平街的拆遷改造已經悄然開始,許多房屋已經只剩下房架,一些舊時的小菜園沒有被翻墾,滿滿堆放著碎磚、破門窗等建築垃圾。一些拾荒者遊蕩在這些垃圾堆上尋找可以利用的舊物,零星可見幾個本地居民也在蒐集破門窗做燒柴引火之物。詢問他們太平街沈、王兩家的舊事,他們的回答是簡單而飄渺的;談到我感興趣的青磚房舍,他們也不屑且無奈著指著小瓦上蒙著的防漏塑料布給我看。對大多數太平街的居民而言,儘快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要比探究歷史文化更貼近生活……

吉林紀事:太平街,棚戶改造伊始

翟宏先生拍攝的太平街附近古宅拆遷即景

離開太平街前特意去回族學校,希望看到兩個清代關帝廟前的石獅子,然學校門前空空如也。學校的老保安繪聲繪色地描述說那對石獅子有一人多高,一公一母,公的踩繡球,母的踩一隻小獅子。大約在1998年學校翻新教學樓和改建校門時,獅子被北山上的佛教協會拉走了。老保安的說法和太平街的住戶說法接近,只是時間略有差池,我極力希望他能把時間再確認一下。可他也如我剛剛接觸過的那些太平街居民一樣,沒有給出我期待的答案,在這個太平時節的午後,他只是不停地感慨,如果那對石獅子要是留下來的話,應該能值很多錢吧……

本文所用部分圖片為翟宏先生拍攝並授權在本文中使用,如有他用,須經授權。在此對翟宏先生一直以來對本人的支持和鼓勵致以由衷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