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城市名字的由來?

gdhycgs


錦州自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

錦州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證明,自遠古以來,錦州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並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聯繫。興隆窪文化表明,早在8000年前,這裡就有了人類原始村落。

紅山文化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稱史前文化,距今約5000年前。它地處大興安嶺南緣和燕山北麓地帶的西遼河流域,是銜接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也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匯區域。縱觀世界地理,西遼河地區屬於亞歐大陸草原通道的東南緣,連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確定了自古以來處於遼河西域銜接中國南北和世界東西方的交通要衝,是多種經濟文化類型交錯、多種民族成份雜居和多種文化因素薈萃的中心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錦州凌海松山鄉水手營子村農民一豬圈內發現國家一級甲等文物——青銅權杖。杖全長有80公分,在頂部有一個鉤,上面有一些特殊的紋路,並且在銅棍底部還鑲嵌這一個綠色的寶石。

專家研究發現,這件青銅權杖很可能是黃帝的遺物。根據史料記載,黃帝的孫子顓頊曾在錦州附近建立過遼西第一座城池,其後人南遷進去中原後建立了商朝。在南遷的過程中,一部分族人就留在了水手營子村一帶,而墓主人可能就是族中的領導者。

一、錦州正式命名:

《遼史•地理志》:錦州,臨海軍,中,節度。本漢遼東無慮縣。慕容皝置西樂縣。太祖以漢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出、淘河島。隸弘義宮。統州一、縣二:永樂縣、安昌縣。

《武經總要》記,“錦州,遼西之地,南至大海,北距柳城,阿保機建為州,今號臨海軍。東至顯州二百里,西南至嚴州百七十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北至宜州百二十里。”錦州屬太祖斡魯朵弘義宮轄領,因掛太祖畫像。

二、錦州古名:屠何

虞舜時期,錦州地域曾居住過一個民族,名為屠何,亦稱屠河,其地理範圍是以遼西走廊和唐就水(今小淩河)、白狼水(今大淩河)流域為中心,北枕松嶺、大青山,東依醫巫閭山,南臨渤海。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古屠何作為北方部族方國,被列為東北夷,臣服於商、周政權。

春秋時期,東胡族的一個支系山戎部族(也叫北戎)活躍在今天的錦州一帶,他們在錦州的西北部建立了一座城堡“屠何”,這個部族後來打敗了燕國。

公元前664年冬,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出兵北伐山戎,攻破屠何城,山戎投降,燕國得救,齊桓公也因此成為春秋時期中原的第一個霸主。這個“屠何”即是後來的“徒河”,是錦州最早的稱謂。

春秋時期錦州一帶是燕國轄地,在東胡族被擊敗後,燕國開始在錦州實行郡縣制管理。秦、西漢時期錦州歸遼西郡管轄,並設置了徒河縣。東漢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錦州屬昌黎郡。

三、錦州名稱的來源

1、因水得名

小淩河是錦州的母親河,在民國時期就有一種說法,認為錦州的得名與小淩河有關,這是大多數人認同的說法。因為小淩河在歷史上曾叫做錦川或錦水。《明一統志》記載:“錦川在錦州西,亦曰錦水,州以此得名”。而在《盛京通志》也有“錦川即小淩河。此河從北繞城西而南,復折而北,經城之東,又轉南流,迴旋如錦,故名”的記載。

民國時期《奉天通志》的記載則是十分明確地指出錦州得名於小淩河。

“小淩河古名唐就水,又曰參柳水,遼稱小靈河,後易靈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熱河省凌源縣,經錦縣城西北三里,又東南過北寧鐵路,繞城西南而東,以其迴旋如錦,名曰錦川,縣名亦取於此。”

清代人認為小淩河“迴旋如錦,故名”。據記載,明代錦州共有十二景,其中有“錦水回紋”一景。而“錦水回紋”則是出自明朝兵部尚書孫承宗在巡視錦州時寫下的文章。孫承宗在《錦州十二景·錦水回紋》寫道:“大作波濤,細作綺緞;洋洋悠悠,有迴旋之致。”

2、盛產絲織品得名

因生產織錦而得名是可靠的充分的。自慕容鮮卑時代起,錦州的絲蠶編織業,便從中原引進開發,到遼初,已有600年的歷史。那時的錦州氣候溫暖溼潤,大小淩河沿岸遍種植桑麻柞樹,原料充足,很適合發展蠶絲業。

宋代文人路振的《乘軺錄》一書中,記載了錦州。路振在書中寫道:“沿靈河有靈,錦,顯,霸四州,地生桑麻貝錦,州民無田租,但供蠶織,名曰太后織蠶戶。”這裡的靈河就是現在的小淩河,意思是說沿著小淩河有四座州城,分別是靈州、錦州、顯州和霸州,那裡盛產桑麻供以織錦,織出的錦都供給皇家使用。可見遼代的錦州,絲織業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3、借用

關於錦州這個名字,其實在唐代就有了。並設有“錦州刺史”。

錦州,唐垂拱三年 (687) 置,治所在盧陽縣(今湖南麻陽盧水口)。轄境相當今湖南鳳凰縣、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銅仁縣地。《元和志》 卷30錦州: “錦州,盧陽。下。開元戶三千一百三。鄉一十一。本漢辰州盧陽之地,垂拱三年以地界闊遠,分置錦州,以州理前溪,水多文石,望之似錦,因名。長安四年移於伏溪水灣曲中置,即今理是。” 。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今湖南省麻城西曾有一地名“錦州”。696年,契丹入侵,攻佔了營州(今朝陽)。女皇武則天派大將趙潔領兵征討,趙潔因收復營州一帶有功,後被封為“錦州刺史”,這個“錦州”就是湖南省麻城西的“錦州”。

遼朝有僑置隋唐城廓名字的習慣。如宜州、青州、錦州等。因此有人認為,“錦州”也是借用來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為了安定漢俘的反抗情緒,而沿襲了唐“錦州”之名,在遼國又建了一個錦州城。

以後諸朝,時而沿用。

另外,成都,也曾經有“錦城”、“錦官城”之說。也有人認為來自此處。


中囯觀察家


錦州,一般都願意解釋為“錦繡之州”,得名於遼代是共識了。

《遼史·地理志》卷三·中京道里就提到了錦州,“錦州,臨海軍,中,節度。本漢遼東無慮縣。慕容置西樂縣。太祖以漢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淘河島。”

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就是契丹人南侵,從關內劫掠了不少漢家子弟。然後契丹人就根據每個漢人都會什麼,按照行業分工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會養蠶織錦的都歸攏到一塊,新成立了一個州——錦州。

不過錦州名字的由來,也還有爭論。這個爭論的焦點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就是先有了錦川才有錦州還是先有錦州再有錦川。錦川就是今日的小淩河。

這兩種說法都是有史書為憑藉的。

《大明一統志》中說了,“錦川在錦州西,亦曰錦水,州以此得名”。《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地理總志,權威性肯定是有的。

另一種說法呢,《遼史》雖然沒提河的事,但是同時代的宋人書中卻寫了。曾經負責編修宋太祖、宋太宗國史的路振出使遼國後寫了《乘軺錄》一書,書中記載了錦州,“沿靈河有靈,錦,顯,霸四州,地生桑麻貝錦,州民無田租,但供蠶織,名曰太后織蠶戶。”

靈河就是淩河。民國時期《奉天通志》就解釋了小淩河的歷史,“小淩河古名唐就水,又曰參柳水,遼稱小靈河,後易靈為凌,明迄今仍之。”

不過不管怎樣,錦州是1000多年前就得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