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是誰?能不能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司馬長史


王勃是何等天縱英才,《滕王閣序》又是何等的傳世名篇,這些我們都在語文課上聽過。

但似乎老師卻從來沒有提起,詩中所寫的風景如畫的滕王閣在何地方?而“滕王”又是何許人也。


▲:滕王李元嬰塑像

所以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滕王李元嬰,他本人不是很出名,但是他全家非常出名,幾乎都是皇帝,他爸爸是開國皇帝李淵,他哥哥是一代明君李世民,他的嫂子更是中國第一任女皇帝武則天,他的侄子李治也是皇帝。

出身皇族,幼子受寵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王室間骨肉相殘,兄弟鬩牆。太子兼大兒子李建成棋差一著被殺,二兒子李世民大權在握,李淵被迫退居太上皇,成了富貴閒人。


沒了權力,該有的尊貴還是有的,所以李淵在頤養天年之餘,還不忘綿延子嗣,退位4年後李元嬰出生了。

李元嬰是李淵的第22個兒子,作為最小的老來子,李淵自然疼愛非常。

年幼喪父,富貴閒人

可惜的是,疼愛他的老父親又沒有實權,更悲哀的是,在李元嬰5歲那年便駕鶴西去了,他頂頭還有一個羽翼已豐的皇帝兄長李世民,所以李元嬰雖出身皇族,卻註定了他與皇位無緣,只能當一個閒散王爺。


公元639年,年僅9歲的李元嬰被封滕王,管轄今山東滕州一帶,李世民作為李元嬰的二哥,對待李元嬰算得上如沐春風,仁至義盡。

李世民與之年歲差了一個輩分,他的兒子李治都要比李元嬰大上兩歲,加上憐惜李元嬰五歲失親,對其有亦兄亦父的感情在。

但李元嬰自身醉心風花雪月,無心皇權,無論是出於兄弟情還是政治名聲,李世民對於這個沒有利益糾葛的弟弟還是願意給予一些關愛放縱的。

年少風流,荒淫無度

李元嬰背靠唐太宗這座大山,而李世民也樂得養一個沒有危害的弟弟,所以沒有管教約束,只有縱容溺愛。


而李元嬰身為皇族,自然不用為生計煩憂,他自然是要為長日無聊的日子找一下樂子,所以,他便成了京城的出名的紈絝子弟,好事沒幾件,壞事幹不少。

李元嬰最為受人詬病的有兩點:其一,荒淫無度、強搶民女、羞辱臣妻都是常事;其二,農忙時節,用彈弓射擊農民,以農民倉皇躲避為樂。

靠山倒塌,玩樂不休

李元嬰掙了個好出身,但一生都依附在旁人的身上,所謂“靠山山會倒”,他的命運每每都以他的支柱倒下為轉折點:李淵在世,他靠他爸;李淵死了,他靠他哥。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他想靠侄子,可他的侄子李治卻早就看不慣作為大米蟲的皇叔。

唐高宗李治上臺後,找了個理由,就把這個不務正業的皇叔李元嬰遠遠地貶謫到了洪州,眼不見心不煩。

遠離京闕的李元嬰更加沒了約束,山高皇帝遠,所以他就更加地肆無忌憚,在滕州乾的壞事在洪州繼續做。

李元嬰千百般不好,也飽受宮廷文化的薰陶,是個愛音樂懂藝術的好苗子,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地享受人間風花雪月,於是在洪州臨江邊上建起了一座無處不精,無處不美的樓宇,命名為“滕王閣”。



李元嬰,出身顯貴,卻處處受制於人;醉心荒唐,何嘗又不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法子。富貴出身,也被富貴誤了終身。


小小嬴政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初唐才子王勃以一篇《滕王閣序》流傳千古。

雖然王勃的《滕王閣序》廣為流傳,但後人卻似乎總是沉醉於王勃的精彩詞章,反而很少去關心這位所謂的“滕王”。這個滕王究竟是誰呢?

(滕王閣實景)

其實,這個滕王的故事,不只是精彩,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驚險。

當時的唐朝國內,總共有三座名叫滕王閣的建築。其中有兩座分別修建在四川閬中和山東滕州。王勃所描繪的滕王閣,則坐落於唐朝洪州的贛江河畔,也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境內。

這三座建築的主人都是同一人,也就是唐朝的滕王李元嬰。

李元嬰是李淵的第二十二個兒子,是李淵在65歲時所生,也是年齡最小的一個。李淵之所以在花甲之年,還要生育後代,和李世民是脫不了干係的。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看到自己的兒子手足相殘,李淵悲痛萬分,傷透了心的李淵傳位給李世民,不再摻和朝廷政事。

由於損失了幾位寵愛的兒子,再加上李淵退位後落得清閒,李元嬰就被生了下來。

(李元嬰劇照)

貞觀十三年,李元嬰被封為滕王,到滕州上任。到了滕州之後,這位小王爺決定替自己修建一座專屬於自己的亭臺行宮。為此他大興土木,搞得當地烏煙瘴氣。雖然李元嬰只有9歲,但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詩畫、音樂、舞蹈方面都頗有造詣,因此修建的滕王閣雖然鋪張浪費,但卻頗有一番風景。

在滕州的那些年,李元嬰長期糾集手下觀賞歌舞雜技表演。為了方便自己半夜外出,他下令手下不得在夜間關閉城門,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不僅如此,李元嬰還尤其喜歡親自下鄉,美其名曰“體察民情”。每次下鄉他都帶著獵狗和彈弓,見人就射。看到農民們四處逃竄的狼狽景象,他覺得非常過癮。

對於李元嬰的紈絝行徑,李世民一向主張寬仁以待,不予追究。

但在李世民死後的服喪時期,李元嬰依然在行宮中夜夜笙歌,絲毫不將哥哥的死放在心上。這一點,最終激怒了唐高宗李治,李治對這位叔叔毫不留情,直接把他貶到了蘇州。沒過多久,又把他貶到了南昌。

(李治劇照)

雖然被貶,但李元嬰卻絲毫不氣餒,相反他還頗有雅興地下令修建了第二座滕王閣,整天和文人墨客吟詩作對,賞景觀花。

除此之外,李元嬰在南昌還多次強搶下屬妻子。有一次,遇到一位烈女誓死不從,李元嬰被女子用鞋打破了臉,鬧得滿城風雨,丟盡了皇家的名譽。

李元嬰在南昌的所作所為,很快傳到了李治的耳朵裡。李治對於這位不成器的叔叔十分惱火,只得又一次降旨,將他貶到了更遠的滁州。之後又將他追貶到四川閬中。

到了閬中後,李元嬰覺得此處的景色別有一番風味,因此又下令手下建造了第三座滕王閣。

到了武則天時期,唐高宗和唐太宗的很多兒子都被判處了叛國謀反的罪名。李元嬰因為紈絝了一輩子,武則天反而放過了他,還加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兼任梁州都督。李元嬰死後,還被獲追贈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獻陵。

684年,李元嬰在臨死之際露出了釋然的微笑。他終身不行正當之事,但他卻是李唐子弟中極少數能安然度過一生的人,這算不算一種大智若愚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大家知道李淵最小的兒子是誰嗎?就是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建築大師兼繪畫高手李元嬰。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上面是滕王閣詩。作者是王勃。當然比滕王閣詩更出名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了。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謂是婦孺皆知的名句。江西南昌滕王閣,也因王勃的一篇文章而名滿天下。

當然一同出名的,還有滕王閣的建築者,滕王李元嬰。

李元嬰(630年―684年)是唐高祖與柳寶林所生。是李淵的最小的兒子,生於貞觀四年。

李淵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就這樣白白拱手送給兒子了。 可是李世民在玄武門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就派尉遲敬德全副武裝地去逼宮。

李淵強行鎮定,誇獎了李世民幾句。當然如果他當慌了,他就game over了。在這之後不久,李世民就被立為太子,很快之後他又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對他老爹李淵可不厚道。不僅把他老爹趕出原來的寢宮,還在夏天丟下他老爹自己出去避暑。

而且還在宴會上陰陽怪氣地調侃的老爹。所以當我們都稱李世民是一個賢君的時候,也應該全面的看問題。

好了我們回到李元嬰。 滕王李元嬰先後派駐金州(今陝西安康)、滕州(今山東滕州)、洪州(今江西南昌)、隆州(今四川閬中)。

在滕州、洪州、隆州三處築有滕王閣 !李元嬰是因為被封於滕州才叫滕王,那他為何會輾轉遷徙各地呢?

原來李元嬰是一個貴族公子哥,擅長過奢侈生活。但是你要真把他分到一個地方,讓他管理民政,這就不是他的特長。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李元嬰受封為滕王,食祿滕州。李元嬰到山東封邑後,就開始了嗨皮的生活,驕奢淫逸,大興土木 ,當地民憤極大。

他還是個建築學家,蓋了不少精美的亭臺樓閣。這也給當地的百姓們增加了不少的負擔。

李元嬰還很會斂財。當時他和蔣王李惲以能斂財而著稱。唐高宗李治賞賜諸王時,唯獨沒有賞賜他倆。

而是賞給他倆兩車麻,並對他倆說,滕叔蔣兄能自經紀(指善於斂財),我就不賜給你們東西了,給你們兩車麻,留著作穿錢的繩子吧!

老百姓不買他的賬,無奈之下,高宗李治只好將他貶到蘇州。李元嬰到蘇州後,很快又調任為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生活安定之後,李元嬰就又想建房子了。永徽四年(653年),他又選址贛江之濱,廣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雲天,莊嚴大氣的樓閣,這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了。

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李元嬰改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李元嬰到任之後,按宮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臺山腰建起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

之後,他又在閬中玉臺山建玉臺觀和滕王亭。在閬中五年,樂不思長安。

李元嬰作為“龍子龍孫”,生長在帝王之家,受到良好的宗室教育是肯定的。他瀟灑倜儻,喜愛音樂、舞蹈、能畫一手好畫。

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言李元嬰“亦善畫”。唐張懷瓘《畫斷》則稱他“工於蛺蝶”。李元嬰善畫蝴蝶之事,在民間亦廣有盛傳。

明代陳文燭在其撰寫的《重修滕王閣記》中,言李元嬰:“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遊,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並傳其所畫蛺蝶,或飛或立,姿態翩翩,栩栩如生,世人莫不爭之如寶。

看來李元嬰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呢。而且他的一生是幸運的,首先躲過了血腥的玄武門之變,一生之中大多居於外地,不牽涉政治鬥爭,生活的很瀟灑。

而且,由於他幸運的在684年去世,因而躲過了武后的多次血腥大屠殺。不然以元嬰的高貴身份,自然也逃不過和他的兄弟子侄們一樣的慘死命運。

何苦生在帝王家呀!


歷史漫談君


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的弟弟。

滕王李元嬰,是李淵第二十二個兒子,李淵最小的兒子。李元嬰生於貞觀四年,當時李淵已經被李世民在玄武門之後逼迫退位四年。李元嬰的年紀,比李世民的多數子女都還小。


(滕王李元嬰)

唐朝初年,皇子成年後一般會出任州刺史。接任不了皇位的皇子,一生的主要職業經歷就是做幾個地方的州刺史。李元嬰的人生軌跡也如此。

李元嬰年齡大點後被封為滕王,封地在山東滕州。李元嬰驕縱不法在滕州民憤很大,被唐高宗李治調任過蘇州,擔任蘇州刺史,後來又轉任洪州都督。洪州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滕王閣就是李元嬰在洪州都督任上修建的。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就是為滕王李元嬰在南昌修建的滕王閣所做。

在當時的唐朝王爺中,李元嬰是名聲很差的一個。李元嬰貪財好色還經常大興土木,給當地人民造成很大復旦。除了南昌,李元嬰任職過的其它地方,也大興土木修建亭臺樓閣。李元嬰後來擔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在嘉陵江邊修建了規模很大的行宮,被稱為閬中滕王閣。李元嬰最初的封地滕州,自然也有規模很大的修建。

李元嬰非常好色,妻妾眾多。李元嬰見到下屬妻子漂亮時,常以王妃召見的名義逼迫發生關係。有位下屬的妻子誓死不從,用鞋子打的李元嬰血流滿面。

唐高宗李治對這位比自己年紀還小的叔叔也非常不滿,多次下詔斥責。


仁勇校尉


王勃的《滕王閣詩》中有兩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所謂的閣中帝子,指的就是唐高祖李淵的最小的一個兒子,李元嬰。李元嬰早期的封地在山東滕州,因此被稱為滕王。



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將他的封地從山東滕州封到了江西的洪州。李元嬰本人是一位建築家和繪畫家,他自己設計建設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李元嬰作為總設計師,在整個滕王閣的建造和設計上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到了唐太宗時代,滕王由於是高祖的小兒子而不受待見,因此,除了在其封地之外,滕王長期沒有自己的等地。即是他的爵位是滕王,但他的派駐地方卻縷縷搬遷。



李元嬰先是被遷為洪州都督,後又被封為隆州都督,被從江西的南昌遷到了四川的閬中,從一個開闊之地被封到了川北閉塞之地。滕王閣也從江西南昌的贛江邊遷至了閬中的嘉陵江邊。

其實,王勃所寫的滕王閣早在武則天的時代就早已坍塌。後來的滕王閣是在是1989年才重新被修復的。而閬中的滕王閣則從嘉陵江邊被移至了鳳凰山上。



所以,閣中弟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樣的疑問本就是王勃所發出來的,因而,滕王所給洪州就下滕王閣,也成為了南昌城的標誌。


傅斯鴻


滕王閣其實就是因滕王李元嬰而得名的。李元嬰何許人?他是唐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的親弟弟。653年,李元嬰做洪州都督時,在贛江邊建樓閣,以自己封號命名,叫滕王閣。675年,洪州牧閻伯嶼在滕王閣宴飲群僚,王勃正好路過,也參加了此次宴會。王勃即席作《滕三閣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滕王閣也因此成為千古名閣。

歷史上滕王閣先後共重建了29次之多,現在的滕王閣是根據梁思成繪製的草圖於1989年建成的。

驕奢淫逸、品行不端

史書上記載李元嬰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對他不加防備,還封他為滕王,他也因此過了一段逍遙日子。

然而,唐太宗駕崩之後,唐高宗李治繼位,他對這位皇叔的行為很看不慣。一次,唐高宗對王公貴族們給予恩賜,賞給各位親王綵綢 500 匹,卻只賞給滕王兩車麻繩,說:“滕王錢帛已很多了,不需要賞賜,兩車麻繩就讓他做穿錢的繩子吧!”

不久,唐高宗找了個理由把李元嬰貶到南昌做都督。李元嬰依舊帶著一班幕僚及歌伎終日尋歡作樂,還在贛江左岸的丘岡之上建了一座樓閣,此樓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滕王閣。

唐高宗得知修建閣樓之事後勃然大怒,下旨立馬拆除滕王閣,並削去李元嬰的封地,將他再貶滁州。

不過正是因為愚蠢,武則天反而在位時沒有對滕王動手。

李元嬰的地位在唐朝歷史中是頗為特殊的,他生性喜遊樂,驕縱失度,非議甚多。在多事的初唐,滕王能保首領以終,經歷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代也算是一個奇蹟。

後來也有史家認為,滕王這些行為都是他在皇位爭奪漩渦中採取的“韜晦之計”,使人們認為他對皇權不感興趣,從而躲過了李世民、李治對他的注意,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一往文學


姑且不說滕王是誰的問題,就滕王閣而言,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很多朋友可能還不知道,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他兩個是武漢的黃鶴樓和岳陽的岳陽樓。

滕王閣伴贛江而建,《滕王閣序》中描述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一點都不誇張,景色絕對是可以的。這一點和岳陽樓有些相似,岳陽樓也是臨洞庭湖而建的,景色也各有千秋。但相比,我更傾向於岳陽樓,其中種種,去過了才知道。

至於滕王閣的周邊風景,其中蘊含的文化氣息以及旅遊的商業化怎樣,這些給我的印象倒不是很深,深刻的是,滕王閣裡竟然有電梯。以至於,每每有人說到去滕王閣旅遊,就忍不住問他坐電梯了沒有?前段時間有同事去了趟滕王閣,說沒看到有電梯,我不知是景區進行了改建還是同事沒注意到。

有些時候我在想,滕王閣裡裝電梯的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一個古建築裡融入現代技術,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不倫不類;往往這種對立思想,就很難對其孰優孰劣進行取捨。

就像《鬼谷子》裡說的:離合有守,先從其志。既然電梯的存在,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我們應該首先接受它;但真的是這樣嗎?


旅行小世界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另外三位是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的得意之作就是《滕王閣序》,這篇文章譽滿天下,也使得滕王閣聞名於世,那麼這個閣為什麼叫滕王閣呢?而滕王又是誰呢?

滕王又叫李元嬰,是李淵的第二十二子,也是最小的那個,李元嬰生於貞觀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也就是說李淵這個時候已經是太上皇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還沒有李元嬰呢。

李淵生於公元566年,也就是說李淵這個時候已經是六十五歲了,看來李淵還是比較厲害的,也正因為李元嬰是幼子,所以李淵對李元嬰還是比較疼愛的,而此時做為兄長的李世民對李元嬰也是如此。

其實一共有三處滕王閣,分別在滕州(山東滕州),洪州(江西南昌),隆州(四川閬中),《滕王閣序》裡面的滕王閣是在洪州,而杜甫也寫過一篇《滕王亭子》,指的是閬中的滕王閣。

現存的是南昌與閬中的,滕州的早就不在了,不過,很多滕州人希望重建滕州滕王閣,畢竟李元嬰的滕王就是因為封在滕州。

李元嬰是在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封為滕王,然後封在滕州的。不過李元嬰這個人在滕州大興土木,橫徵暴斂,生活奢靡,引起當地民憤,唐高宗李治就給他換了個地方,將他貶到蘇州去。

沒多久之後,又將李元嬰轉為洪州都督(江西南昌),李元嬰依舊喜歡亭臺樓榭,所以在公元653年,在贛江邊上又修起了滕王閣。公元679年,李元嬰調任至隆州(四川閬中)擔任刺史,李元嬰又在嘉陵江邊又修起了滕王閣,李元嬰病逝於公元684年。

不過李元嬰也是十分富有才華的,他在音樂,舞蹈,繪畫上面特別有天賦。根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還有唐代張懷瓘的《畫斷》都記載,李元嬰特別會畫蝴蝶,他將他的畫技傳給了他的兒子李湛然,而梁太尉經常陪李湛然畫蝴蝶,所以就創立了“滕派蝶畫”,一直傳到了現在。


歷史簡單說


題主的問題問的非常好,王勃的《滕王閣序》盡人皆知,但滕王閣背後的故事大家卻知之甚少。今天借這個問題,我們來梳理一下。

首先說第一個問題,究竟有幾座滕王閣?

王勃同志那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贛江之畔。

但除此之外,國內還有兩座名叫滕王閣建築,分別在山東滕州和四川閬中(隆州)。

這就有點奇怪了,滕州可是自古以來就在山東,從來沒挪過地方,要是使勁兒往上捯飭,能一直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滕國。

北周武帝宇文邕封了第一代滕王,之後歷朝歷代滕王封地都在山東滕州。

按道理說,人家山東這地方都叫滕州了,滕王也受封於此,第一座滕王閣還在滕州,南昌和閬中跟著瞎摻和什麼?和你們有一毛錢關係嗎?

您還別說,這關係呀,還真不止一毛錢那麼簡單!

因為,這三座樓都是一個人建的,這個腦袋上頂著滕王名號的兄弟,有點像建林哥,到處溜達蓋房子,不過他開發的樓盤不叫萬達廣場,叫“滕王閣”。

他就是李淵最小的兒子,李世民最小的弟弟——李元嬰。

要說到李元嬰,那就得說說玄武門之變了。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淵的三個兒子聊天聊得不太愉快,二兒子李世民把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給咔嚓了。

老爸李淵一看火了,“你敢殺我兒子!?我不幹了!!”

然後就回後宮做太上皇去了,平常時候每天處理國事忙的要死,現在一旦閒來還真有點難受,也架著以前身體打下了好底子,既然閒著也是閒著,那就釘釘咣咣造小人吧!

就這麼著,李淵又造了三個兒子,算是補上了玄武門之變的損失。其中,最小的一個就是李元嬰。

他出生時(貞觀四年,630年),老爸已經65歲了。你看老爺子這身體,我65歲的時候估計上床都費勁,人家還能造小人,嘖嘖!

這老爺子就是能造小人的李淵

從年齡差距就能看出來,李元嬰的教育基本指望不上老爸了。也確實,他剛五歲,老爸就去了一個叫獻陵的神秘所在遊玩,然後就再也沒回來。

不過,這到也沒影響什麼,李元嬰一直都過得錦衣玉食,大白菜都吃一顆扔一顆,誰讓人家哥哥混得開,有勢力呢?!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九歲的李元嬰被皇帝哥哥封為滕王,到滕州就藩,食邑千戶。(“皇弟元嬰封滕王”)

據說,這位九歲的小盆友在山東好頓折騰,大肆興建樓堂館所,將當地搞得雞飛狗跳,第一座“滕王閣”便建於此時。

應該這麼說,李元嬰從小受的良好教育算是被白費,他在音樂、舞蹈、繪畫上都有些造詣。至少有足夠的審美能力,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這從三座滕王閣建築便可見一斑,屬於“豪而不土”的一個典型案例。

但估計是折騰的有點過了,破壞了皇帝哥哥“與民休息”的大政方針,屢次被降旨訓斥,為以儆效尤李世民把他貶為金州(今陝西安康市)刺史,食邑也砍掉了二百戶。

等到年底朝廷賞賜宗王時,李元嬰的額度卻最高。當時的太子李治有點懵了,問道:“(元嬰)驕奢如故,為何卻賞賜最多?”

李世民微微一笑說道:“恐其用度不足,而擾民也!”

皇帝哥哥掛了以後,唐高宗李治繼位,李元嬰在服喪期間大肆歌舞宴樂,被御史彈劾。

李治也覺得這位叔叔實在是個惹禍精,讓他天天在眼前晃悠實在鬧騰的慌,乾脆安排遠點眼不見心不煩。

就這麼,李元嬰成了蘇州刺史,又過不到一年,再次被貶到了洪州(今江西南昌)。

被貶到洪州,李元嬰反倒高興了,他來到贛江之畔一看,唉媽呀!這地方好呀!襟三江而帶五湖呀!控蠻荊而引甌越呀!建個樓吧!

永徽四年(653年),第二座滕王閣開建,數年後閣樓建成,李元嬰每日在樓中與文人墨客吟詩作賦、觀花品畫,日子過得好不快哉。

不成想,他在樓中高談闊論的事兒,引得高宗大怒,降旨削其食邑,再貶滁州。

滁州可是是個風景優美之地,歐陽修和黃庭堅都寫過:“環滁皆山也。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心大的李元嬰來到滁州後,秒變戶外驢友,每日登山臨水,逸興橫飛,頗為逍遙。

高宗一看,你身體練得挺好呀,去蜀中煙瘴之地鍛鍊鍛鍊吧。於是,李元嬰又來到了隆州(今閬中)。

到了閬中,他發現這地方蝴蝶不錯,圍著人翩翩飛舞很有意境,於是日夜揣摩,苦練畫蝶之法。

但畫畫得有一個能靜心的好環境呀!那再建個樓吧!

中華大地上,第三座滕王閣出現了!

閬中滕王閣

據說,李元嬰在閬中苦練丹青之筆,數載之後終得大成,有“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之譽,成為滕派蝶畫的鼻祖。

李元嬰被貶隆州時,已是高宗調露元年(679年),這離他人生的終點已不算太遠了。

公元684年,折騰了一生的李元嬰病倒了,躺在床上直倒氣兒。朋友們紛紛自責說若不是他們滋擾,李元嬰也不至於失去滕王之位。

沒想到眼瞅著就不行了的李元嬰嘿嘿一笑,悠悠的擠出一句:“‘滕’為何意?”

盡皆啞然!

古文中,“滕”是水向上翻滾之意,古文中的“沸騰”一定要寫“滕”,而不是“騰”。

這個詞引申一下就是“恣意放言”,所以,李元嬰才是真正活明白的那個。

縱觀滕王李元嬰的一生,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想要成為一個富貴王爺,實現“活到死”的偉大目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得活明白,知道鹽從哪兒鹹,醋從哪兒酸!

2、心得大,但不能大的不是地方!

好啦!講到這兒,滕王閣和它背後那個滕王的故事,就算是講完啦!


下面有兩個相關的小貼士送給大家:

一、王勃和李元嬰可沒什麼交集,李元嬰修南昌滕王閣時,王勃才生下來沒幾天。

聞名遐邇的《滕王閣序》是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省親時,新任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後,大宴賓朋時所作。這時候,李元嬰還在滁州玩戶外。

二、裴聿和“八拓將軍”

李元嬰閬中時,手下參軍裴聿曾多次勸諫,結果被李元嬰命人用竹板抽打。等到裴聿入京述職,越想越憋屈,就跑到皇帝面前告御狀。

高宗皇帝對這個不著調的叔叔也沒什麼辦法,王爵、食邑都削了,總不能抓起來砍頭吧?!

皇上就問,“打了幾下呀?”

“八下,老疼了!”

“那這麼辦吧,打你幾下,給你升幾級!”

裴聿當時就蒙圈了,等明白過來,他已經成了六品官。

回隆州後,裴聿咋吧著嘴說:“我命真薄呀!若是多說一板,不就升五品了嗎?”

聞者爆笑,皆戲稱其為“八拓將軍”。

所以,做人吶!不能太老實!!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滕王閣序》中的滕王閣,在今天的江西南昌。初唐詩人王勃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滕王閣流放萬世。滕王閣的建造者,是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元嬰所建,李元嬰被封為滕王,故因此得名。

但是我們知道,李元嬰獲封的滕州位於山東,滕王閣為什麼會在江西南昌呢?這就要從李元嬰這個人說起了。

李元嬰生於公元630年,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嬰出生的時候,李淵已經做了4年的太上皇了。李淵老來得子,對這個老兒子還是非常寵愛的,唐太宗李世民對這個弟弟同樣恩寵有加,小小年紀就封為滕王。李元嬰自幼在宮廷當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特別是藝術方面的造詣相當高超。

李元嬰由於生在宮廷,長在宮廷,對民間的疾苦沒有任何概念,到了封地之後大興土木,驕奢淫逸,在地方引起很大的民憤。到了高宗時期,高宗李治無意繼續袒護這個皇叔,將他貶至蘇州任刺史。繼而任洪州都督,即今天的南昌。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李元嬰在贛江之濱,營建了一座樓閣,這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不務政事的李元嬰經常與一些文人墨客在樓閣之上遠眺江天一色,操練筆墨丹青。高宗聞之龍顏大怒,下旨拆掉了滕王閣,將李元嬰再貶至滁州,李元嬰依舊寄情山水,無意俗務。

679年,李元嬰任隆州刺史,即今天的四川閬中。在山清水秀,風景迷人的閬中,遠離了權利核心的爭鬥,看不到繁雜的是事務,李元嬰更加逍遙地沉溺於山水之間。他以皇子的氣派,在嘉陵江邊建起一處宏偉的行宮,這就是杜甫詩中的閬中滕王閣。

因此,除了最著名的南昌滕王閣之外,在山東滕州,四川閬中兩處。

684年,54歲的李元嬰走完了荒唐任性的一生,陪葬獻陵。

縱觀李元嬰一生,歷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則天三朝,能夠自保且得以善終。不外乎是因為他本人無意於皇權和江山的爭奪,而是寄情山水,女色和藝術之間。因此儘管他本人驕奢淫逸,行止荒唐,卻不會對皇帝造成任何威脅,皇帝對他也不必防範,不加過問,任由其自生自滅。因此雖然一再被貶斥,卻沒有性命之憂。就連武則天稱帝后,大肆殺戮李唐宗室,李元嬰也能倖免於難,甚至被多次封賞。

從人性角度講,李元嬰或許比那些爭名奪利,迷失於權利漩渦當中,最後成了政治角逐的犧牲品的皇族要幸運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