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出現過能夠和商鞅李斯等政治高手相提並論的臣子嗎?

自然捲小美


從歷史功績來看,三國沒有一人可比肩商鞅李斯。

先看商鞅

商鞅變法的重要性無需贅述,商鞅本人不僅為秦朝改革出謀劃策,更為日後秦國的崛起和發展做好了鋪墊,對時至今日中國的法制建設也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再看李斯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直接參與者和文臣首功。《諫逐客令》青史留名,成全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霸業,也成全了自己的功名。制定統一六國的次序,統籌滅國軍需糧草供應。統一後,倡導郡縣制,反對分封制,這一理念領先劉邦朱元璋,有利於維護國家穩定。統一文字度量衡,李斯本人就是書法大家,李斯親自撰寫《倉頡篇》,為小篆的推廣提供模板,相當於今天的字帖。

縱觀三國亂世,沒有人的功績可以望商鞅李斯項背。諸葛亮就不要提了,被小說演義吹成神了。


海闊天空愛閱讀


商鞅李斯,對秦國的崛起和統一有極大的貢獻。這己經成為公論。他們的膽識和政治謀略給後來者作了榜樣。


商鞅這個人的變法,簡直就是後無來者。因為後世效法商鞅變法,幾乎都是半路夭折,有始無終。桑弘羊的財政改革,王莽的全面改新,王安石的變法,張居正的改革,戊戌變法等等,都不及商鞅。商鞅的成功,說明他的政冶觀點富有遠見,措施合理,內容切中時弊。他動用手段吸取一切力量支持變法支撐腰桿,於是他成功了。這在中國,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李斯的遠交近攻,滅韓恐脅其他五國,制定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法律典章及一切文化,經濟,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法令措施,對秦帝國的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現在來看三國有沒有與他二位並肩的人物。自黃巾失敗以降。 董卓身邊能給他出謀劃策的就是李儒和賈詡。 袁紹的田豐,沮授 ,郭圖 ,逢紀。曹操的荀彧,荀攸 ,郭嘉,程昱,賈詡。孫權的張昭,魯肅,周瑜,呂蒙。劉備的徐庶 ,諸葛 ,龐統 ,法正。 其餘就不說了。

看到這些風雲人物。一篩下來就只有曹操手下的郭嘉和劉備手下的諸葛亮,孫權手下的魯肅了。這三個人再淘一次,郭嘉早死,壯志不酬;魯肅忠厚,難有作為。剩下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的作用輔了後主幾十年,把蜀國一肩擔到臨死前。在為國盡力這件大事及忠心為國之大義上,比商鞅李斯純正而善始善終。可謂良相楷模。

說最後,漢獻帝手下的大臣曹操,才是個與上述二位比肩的人物。名聲是有點不好聽,但曹操確實英雄能人。

看看這牛逼的,就曉得什麼叫能臣。


劉一千五


毛澤東之前,商鞅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沒有之一。商鞅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的理論開創者和事業奠基人,集政治學家,政治家,改革家和國務活動家與一身,他開創的事業經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的繼承和完善,奠定了中華民族兩千一百多年的基本政治結構和治理形式,商鞅對歷史的貢獻是在於促進社會演進和文明昇華這種具有根本性和決定性的方面。而三國時期,包括曹操,諸葛亮,劉備,司馬懿等人,都是在權力鬥爭和派系博弈方面的具有傑出才能的優秀人物,屬於在既有文明水平和政治架構下領導和組織資源和能量流動與交換的人,侷限於時代,他們對歷史和文明的貢獻與影響遠不能與商鞅相比。


神樣男子


三大主公手下的人可能在史書中出鏡更多點 也更加容易受人注目 像董卓的李儒 河北的田豐 沮授(最早一個提出下天子以令諸侯的人) 只是因為自己的主公不給力 歷史上的戲份不多 董卓身邊不乏猛將 但能給他出謀劃策的就李儒和賈詡 而身為女婿的李儒更受董卓信任 袁紹的田豐 沮授 兩者在官渡之戰戲份都不多 田豐更是在開打之前就被袁紹下了大獄 而袁紹在官渡的每一場失利都印證了沮授在戰前分析的準確 袁紹硬是在自己兵強馬壯的前提下 怒送曹操人頭 假如官渡之戰袁紹能聽取兩者的意見而非聽任郭圖 逢紀之流 即使郭嘉二荀天縱奇才 恐怕也挽回不了曹操袁紹兩者之間硬實力的差距 要知道謀士的計策再怎麼厲害 能夠挽回局部的戰局 但卻改變不了兩軍對壘 經濟 兵力上的差距 當初田豐 沮授 荀彧 郭嘉四人均在袁紹手下做事 後兩者棄暗投明 在三國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前兩者卻在袁紹手下不得善終 並非這兩人沒看不清袁紹人格性格上的弱點 更多的是出於忠臣不事二主的想法 可惜

說到三大主公 我覺得老劉真的是命途多舛 前期好不容易有了個徐庶 被人家曹老闆綁了老母 收了神通不說 還一路被尾行到荊州 剛得了個諸葛 又被曹老闆逼得沒辦法 去到孫權那兒求合體 好不容易打完赤壁 偷了荊南 得了個龐統 日子有點盼頭 繼而想依隆中對 取益州三分天下 最後益州倒是拿下了 但是卻折了龐統 不過好說歹說 得了個法正 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取漢中時可謂是老劉一身的巔峰 可還沒嘚瑟多久 第二年 法正就掛了 然後關羽死了 荊州丟了 暴脾氣的老劉不服 盡出蜀國之精銳 成全了咱陸連清的夷陵之戰 劉備這一生從幽州出道橫跨大江南北 終於在地圖的對角線——益州佔住了一畝三分地 這一路追隨他的猛將如雲 卻不從有過曹老闆謀臣如雨的感覺 假如龐統不死 法正活得久一點 那諸葛就不用入川 以孔明的謹慎 更不可能有呂蒙的白衣渡江 吳國徹底淪為打醬油

說到吳國 有種感覺就是帥才頗多 長於領兵打仗 一手全包 純粹出主意的不多 可能是周都督的二分天下影響過甚 東吳的五大都督無一不是鎮守在荊州一側 以至於渣權自導自演的四集大型紀錄片合肥之戰不是一無所獲就是大敗而歸 縱觀整個東吳 滿朝文武都被這五個人的光環籠罩 周瑜的赤壁一戰 硬生生的阻止了曹老闆一統天下 這也是曹老闆最接近也是唯一一次能夠一統天下的機會 魯子敬一任與劉備緊密結盟 三分天下 為日後孫權稱帝打下基礎 呂蒙更是東吳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能為孫氏開疆闢土的將領 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後世看來 感覺名氣不如周瑜魯肅陸遜的他 在當時是受封領賞最多的一名都督 陸遜前半生一直作為孫權的幕僚深受孫權信任 後半生臨危受命 被闞澤舉薦為都督(不是呂蒙 呂蒙心中的人選是朱然) 夷陵之戰 一舉成名 之後四次被動伐魏也是三勝一平 戰功彪炳的他卻敗在了渣權豬一樣兒子的二宮之爭 三國後期 名將匱乏 東吳最後的都督 陸抗也繼承了老爸能攻善守的本領 西陵之戰 對陣西晉名將羊祜 力斬叛將步闡 孫浩時的東吳 不是內有陸凱 外有陸抗 可能也不會比劉禪的蜀國多存在十幾年

最後登場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曹老闆了 坐擁天下七州 從出道到最後被司馬氏篡奪 自始至終都是人才濟濟 謀有二荀郭嘉賈詡程昱 武有曹氏夏侯氏族親 外姓武將如張遼張郃徐晃 皆是智勇雙全的名將 哎 赤壁啊赤壁 曹老闆一生的阿克琉斯之踵


知秋樟目


孫權就是,他不光有武帝的自責還責怪群臣太庸不給自已提出意見,用自我批評鞭策自己。他不光廣開言路而且重視農耕,開闖全家包括子女都領一份農田他帶頭自力更生下田勞作。還特重視人民,體恤民眾,不斷全力救助旱災雪災水災災民。用人上反對陸遜過於計較身份資歷地位,量才破資格使用。還反貪倡廉,減輕百姓負擔,不拿百姓一草一木等。現用三國志孫權的一句話表明他的施政:赤烏三年春正月,孫權下詔說:″君主沒有百姓就不能在位,百姓沒有五穀就不能生存。最近以來,百姓徭役不少,年成又遇水旱災害,糧食歉收,而官吏有的品行不良......要從嚴查處.....以徭役公事侵擾百姓的人.....要列其罪正之以法並將情況上報。冬十一月,百姓饑荒,孫權下令開官倉賑濟窮苦百姓。至於孫權最後處理鬧事的兒子的事,符合不符合王子犯法?還是過了?那是他的家事就不管了?劉備施繼承製改革時已是皇上不提了。


用戶9450977780495


諸葛亮可以算一個,司馬懿也行,還有一個應該可以算陸遜


吉吉入領領


商鞅,李斯改革變法圖強,縱觀三國,多的是謀略,計策!再接近一點就是國家治理!而諸葛亮的發明無法改變社會格局!所以,兩個時代的側重點與現況不同,無法相互比較!


lvbenzhi


商鞅李斯是變法強國,改變的事國家結構。三國期間多的是謀略與戰略,三國多將軍與謀士,沒法比較~


日月惟明


商央其是李斯能比的嗎?他倆是能並論的嗎?商央是國之棟樑!李斯就是隻碩鼠!


吳覆宇


諸葛亮可以相提並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