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特色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標準及監測指標22條

1.辦學方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學校治理。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黨委會、校長辦公會紀要;學院章程。

3.發展規劃。與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與產業升級和新型產業發展同步實施、與技術進步同步升級,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發展規劃等。

4.專業設置。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結構相匹配;能隨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動態調整專業和改造傳統專業,適應產業變革和新經濟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專業供給。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專業發展規劃等;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產業匹配度達80%以上(行業類院校專業設置需能夠覆蓋和服務行業80%以上的崗位);安徽本地就業率達70%以上(市屬院校在本市區域內就業率達30%以上或省內就業率達70%以上);在高成長企業或中小微企業就業率達60%以上;與國內知名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共建專業比例50%以上。

5.培養目標定位。在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前提下,部分專業要以培養“高精尖缺”技術技能人才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高定位的培養目標;落實國家專業標準,鼓勵制訂實施高於國家標準的校本標準;實行1+X(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證書制度。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本標準等;“高精尖缺”技術技能人才比例50%以上;在校生取得X證書人數不少於30%。

6.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產教融合,深化“引企入教”改革,與知名行業企業建立產教聯盟,共同開發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人才質量標準,建立職業教育模式標準;優選業內領先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在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探索“3天+2天”的教學組織形式。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共同開發的相關標準等;成為教育部或省批准的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單位;各類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參與人數佔比達5%以上。

7.品牌專業(群)建設。瞄準地方產業發展前沿建設一流品牌專業(群),在地方或行業內有較高的知名度;探索專業(群)聯合知名企業建設特色產業學院,共同建設專業(群);重視專業資源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成效明顯。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有特色產業學院;省級重點建設(示範、特色等)專業達到6個;國家級重點建設專業達到3以上;主持(含聯合)國家級(或備選)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或不少於4個專業參與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8.課程改革。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依據行動導向,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大力推進項目化和任務化課程建設,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建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課堂,提升教學效果,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及時動態調整。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有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或省級以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達3門以上;有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級教材10種以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課堂教學的教師比例達60%以上;近三年省級以上教學能力大賽獲獎數達5項/年以上或國家級教學能力大賽獲獎數達2項/年以上。

9.創新創業教育。以創新帶動創業、推進專業教育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教育;建成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形成一批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校友畢業三年內創業率達5%以上;校內創業孵化存活率40%以上。

10.人才培養質量與教學成果。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定期發佈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社會認可度高,企業滿意度高;建立健全三級職業技能競賽體制機制;注重總結教學成果。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等;學生報考率、報到率均居全省高職院校前1/3;有國家教學成果獎或省級教學一等獎以上3項以上;省(部)級技能大賽獲獎數每年達30個(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達20個;師範、醫學院校達10個)以上;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獎數每年達6個(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達4個;師範、醫學院校達3個)以上。

11.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培育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落實教師5年一週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具有支持教師持續提升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制度機制並運行良好。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等;師生比達到或超過《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要求;重點建設專業具有2名高水平專業帶頭人;省部級以上教學名師、優秀教學團隊、專業領軍人才、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數量排名在全省前1 /3;擁有海外留學、訪學經歷的國際水平的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1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優化“雙師”隊伍結構;實施“雙師”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落實全員輪訓;注重吸引高水平行業精英和企業骨幹來校任教。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任專業課教師每5年在行業企業實踐累計半年以上,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專業課教師“雙師型”比例達80%(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70%;師範、醫學院校達60%)以上;“雙師型”教師與學生比例達1:25;企業一線兼職教師佔專業課教師比例達30%以上;有技能大師工作室。

4.科技研發應用與社會服務

13.研發應用。建立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一體化”機制;校企合作攻關、課題研究和技術革新,解決技術難題;協同創新水平高。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技術服務到款額(橫向/縱向/技術交易/非學歷培訓/公益性培訓服務)1000萬元(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500萬元;師範、醫學院校達800萬元)以上;有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3個以上。

14.成果開發與轉化。建立技術成果孵化轉移新體制,鼓勵教師從事成果開發和轉化活動,探索以成果完成人、轉化人為分配主體的成果收益分配機制;提升民族傳統工藝的高保真傳承和高水平創新;重視知識產權成果的開發與保護。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年均授權專利數達到在校生數的0.1%(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0.05%;師範、醫學院校有專利)以上;技術成果轉化數量10個(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5個;師範、醫學院校有技術轉化)以上。

15.社會服務。探索建立類型鏈(繼續教育、自考、遠程)、層次鏈(專、本、碩)和形式鏈(培訓、鑑定、認證)融合發展的全方位社會服務新模式,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培訓和鑑定人次達到普通在校生規模的1.2倍(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和師範、醫學院校達0.6倍)以上;繼續教育規模達到普通在校生規模的1/2以上;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人次500人次/年;有省級以上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5.校園文化

16.文化育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發展各方面,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建立職業教育素養標準,打造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校園文化建設發展規劃;文化育人體系等;獲省部級以上文明單位或文明校園稱號;獲得省部級表彰的優秀畢業生學生;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省部級媒體報道新聞;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等。

17.管理文化。完善作風建設機制,釐清部門職能職責,加強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強化內控體系建設;豐富領導和師生交流渠道,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倡導包容文化,建立容錯機制,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生態。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三定方案”;黨務校務公開情況;學校內控手冊等;校領導與師生交流溝通等活動記錄;學術委員會活動記錄。

18.校園環境。校園佈局合理、環境優美、生態和諧。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校容校貌、校園環境設施等

6.開放辦學

19.國際交流。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引進高水平教育資源;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接受教育;承接“走出去”海外員工的職業教育培訓。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具有經教育主管部門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國際教育交流項目1個以上。具有服務相關行業企業“走出去”的技術服務和技能培訓項目1個以上。

20.開放辦學。聯合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或聯盟,發展成緊密型職業教育集團,完善集團內部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和應用促進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通。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職教集團運行機制、“學分銀行”方案;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通辦法。

7.條件保障

21.基礎條件。校園規劃佈局合理、環境優美、生態和諧;校園基礎設施、實踐教學條件優越;推動基於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學校治理方式變革,建成功能先進的智慧校園和完善的信息化服務體系。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校園建設規劃;生均佔地面積、各類建築和場所面積等條件超過國家規定的建設標準;理工農醫類院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8 000元/生以上;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6000元/生以上;生均信息化投入值達到2000元/生以上。

22.經費投入。主管部門或舉辦者撥付的經費充足,能夠滿足學校事業發展的需要;學校用於教學經費的比例高,主要經費投入教學一線。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年生均辦學經費水平達到12000元以上(含財政撥款和其他經費來源);學校用於教學經費的比例達50%以上,其中實踐教學經費佔生均教學經費達到50%(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達到30%)以上。

23.保障體系。學校具備完整嚴謹的教學體系,規範的管理制度;全面實施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形成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教學工作診斷方案;診改複核等級達到“有效”。

安徽省特色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標準

(試行)

指標

標準

1.定位與特色

1.專業定位。專業定位準確,科學合理,與地方主導產業吻合;專業在學院和省內專業規劃中處於重點支持地位;以培養“高精尖缺”技術技能人才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高定位的培養目標。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專業發展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與區域重點產業的關係;專業在安徽本地就業率達80%以上(市屬院校在本市區域內就業率達40%以上或省內就業率達80%以上)。

2.專業特色。專業特色鮮明,專業發展對接行業優勢明顯,對區域支柱產業和社會發展急需人才的培養貢獻度大,能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需求;專業適應學校服務行業的實際需求;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和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等發展戰略中發揮作用。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招生規模排名在全省同類專業中名列前三分之一;是省級重點建設(示範、特色等)專業。主持(含聯合)國家級(或備選)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或參與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2.產教融合與培養模式

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全面深入,行業、企業承擔人才培養任務明確,在招生、就業、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運行、管理機制和教學組織形式等多方面與企業進行緊密合作;與知名行業企業建立產教聯盟,共同開發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人才質量標準;優選業內領先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企業新型學徒制和“訂單式”聯合培養等,探索“3天+2天”的教學組織形式。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校企共同培養人才機制;共同開發的相關標準、課程等資源;專業是教育部或省批准或學校確定的現代學徒制或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專業。

4.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人才培養模式遵循職業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適應區域經濟特點,能深度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能夠滿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能夠體現校企共育的特點;實行1+X(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證書制度。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在校生取得X證書人數不少於60%。

3.師資隊伍建設

5.師資水平與結構。教師教學改革意識和質量意識強,教學水平高,科研成果豐碩;專任教師企業經歷豐富,實踐能力強;師資隊伍結構優化,梯隊合理;校外兼職教師具有豐富企業工作經歷,在行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教學團隊有省部級以上教學名師、優秀教學團隊;生師比小於18:1;40歲以下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90%以上;專任專業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30%以上;校外兼職教師素質優良,高級職稱比例30%以上。

6.專業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在行業有一定影響,能夠準確把握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專業水平高,科研及管理能力強,層次高;專業帶頭人聘任、培養和考核制度健全,實施有效。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帶頭人聘任、培養和考核制度;專業有2名分別來自學校和企業的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其教學科研成果在同類院校或相關行業有一定影響力。

7.雙師型教師。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以老帶新的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完善;優化“雙師”隊伍結構;實施“雙師”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落實全員輪訓;專業教師赴企業實踐人數多,累計時間長,技能水平顯著提升;注重吸引高水平行業精英和企業骨幹來校任教。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引進與培養機制;專任專業課教師每5年在行業企業實踐累計半年以上,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雙師型”教師比例85%(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75%;師範、醫學院校達70%)以上;“雙師型”教師與學生比例達1:20;企業一線兼職教師佔專業課教師比例達50%以上;有專業技能大師工作室。

4.課程與資源

8.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結構合理,突出實踐能力培養,課程銜接合理,能夠支撐人才培養目標;校企聯合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建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緊貼專業發展和技術更新課程內容,進行課程改革。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教學進程表;課程標準;實踐課學時比例50%以上。

9.課程資源。課程教學資源配備豐富,能夠為學生在線學習提供支持;有完善的信息化資源建設、使用、管理、線上線下學習成果互認機制;根據產業發展和技術升級及時更新課程資源;教材建設、管理及選用制度完善;校企合作開發專業課程教材,能夠體現職業素養的培養,職業教育特色鮮明;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及時動態調整。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有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或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有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教材。

10.課程教學方法、手段與考核。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課堂,提升教學效果,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立足學情分析,考核方式靈活,積極推行綜合性、多形式、多階段考核,契合課程教學特點,注重綜合評價,突出能力培養。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課程考核方式;專業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課堂教學的教師比例達80%以上;近三年參加省級以上教學能力大賽並獲獎。

5.實踐教學

11.實踐教學條件。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設施先進,技術含量高,具有真實(仿真)的職業氛圍,能滿足學生職業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訓練需要;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穩定,所在企業、單位在行業中有較強影響力,硬件水平高,實習管理規範,企業指導教師數量多、層次高,校外實訓效果好。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的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10000元/生以上;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專業的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8000元/生以上;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協議;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5個以上。

12.實踐教學內容與管理。實踐教學項目環節設計科學合理,內容與實際需求結合密切;實踐教學以技術技能訓練為基礎,凸顯學生職業精神與綜合素質培養;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完善,運行良好。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實踐教學相關標準(大綱);實踐教學環節相關資源(教材、手冊、數字資源等);教學儀器設備利用率90%以上,實驗、實習開出率95%以上。

6.技能大賽與創新創業

13.技能大賽。具有完善的技能大賽承辦、學生選拔、培訓、獎勵機制,並有一定的大賽承辦能力;技能大賽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學生參加各級技能大賽比例高,省級及以上技能大賽成績優異。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三級職業技能競賽機制;參加校級以上技能大賽學生比例達30%以上;參加省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並獲獎。

14.創新創業。推進專業教育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教育;按照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創業課程資源豐富,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條件優良,平臺類型豐富。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創新創業課程;校友畢業三年內創業率達5%以上。

7.科研、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

15.科技研發與應用。與行業企業深入合作,開展科技研發應用工作,有一定數量的縱向教科研項目;橫向項目經費到款額度高;專業教師獲得一定數量專利,專利轉化率高。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縱向教科研項目在學校各專業中排名前列;技術服務到款額(橫向/縱向/技術交易/非學歷培訓/公益性培訓服務)在學校各專業中排名前列,且不低於20萬;(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10萬元;師範、醫學院校達15萬元)以上;有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年均授權專利數達到在校生數的0.1%(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0.05%;師範、醫學院校有專利)以上;有技術成果轉化。

16.社會服務。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培訓和師資培訓;依託專業資源,緊貼產業行業發展與技術革新前沿,協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開展技術服務。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培訓和鑑定人次達到專業在校生規模的1倍(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和師範、醫學院校達0.5倍)以上;繼續教育規模達到普通在校生規模的1/2以上;有省級以上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並開展職業教育師資培訓。

17.國際交流。與境外院校或教育機構在學生交流、教師進修、合作辦學、課程建設、共建實訓基地、資源共享等方面合作順暢,效果良好;探索開展境外辦學和培訓。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有與境外院校或教育機構的學生交流、教師進修等。

8.專業規模與投入

18.規模與招生。專業宣傳力度大,有較好的聲譽;保持一定的招生規模,生源質量較好。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連續招生5年以上;在校生人數300人以上;近三年第一志願報考率95%以上,報到率90%以上。

19.就業。注重學生就業,做到學生初次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就業質量、起薪點“四高”要求;用人單位對學生滿意度較高,學生就業滿意度較高;形成了畢業生對人才培養工作的反饋機制。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初次就業率95%以上;就業對口率、就業質量、起薪點在學校各專業中排名前列。

20.經費投入。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機制健全,經費足額到位、使用高效,學校統籌資金安排專業建設經費,近三年專業建設經費持續增長。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建設經費投入在學校各專業中排名前列;有省級財政或學校舉辦方專項經費投入。

9.專業影響與質量保證

21.專業影響及評價。在行業和區域內有較強的影響力,形成了良好品牌;實施畢業生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完善的第三方評價機制。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媒體宣傳和報道;有省級以上標誌性成果、榮譽及項目;有第三方評價報告。

22.內部質量保證。構建完善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持續開展專業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方案和成效。1.辦學方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學校治理。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黨委會、校長辦公會紀要;學院章程。

3.發展規劃。與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與產業升級和新型產業發展同步實施、與技術進步同步升級,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發展規劃等。

4.專業設置。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結構相匹配;能隨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動態調整專業和改造傳統專業,適應產業變革和新經濟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的專業供給。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專業發展規劃等;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產業匹配度達80%以上(行業類院校專業設置需能夠覆蓋和服務行業80%以上的崗位);安徽本地就業率達70%以上(市屬院校在本市區域內就業率達30%以上或省內就業率達70%以上);在高成長企業或中小微企業就業率達60%以上;與國內知名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共建專業比例50%以上。

2.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5.培養目標定位。在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前提下,部分專業要以培養“高精尖缺”技術技能人才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高定位的培養目標;落實國家專業標準,鼓勵制訂實施高於國家標準的校本標準;實行1+X(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證書制度。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本標準等;“高精尖缺”技術技能人才比例50%以上;在校生取得X證書人數不少於30%。

6.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產教融合,深化“引企入教”改革,與知名行業企業建立產教聯盟,共同開發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人才質量標準,建立職業教育模式標準;優選業內領先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在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探索“3天+2天”的教學組織形式。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共同開發的相關標準等;成為教育部或省批准的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單位;各類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參與人數佔比達5%以上。

7.品牌專業(群)建設。瞄準地方產業發展前沿建設一流品牌專業(群),在地方或行業內有較高的知名度;探索專業(群)聯合知名企業建設特色產業學院,共同建設專業(群);重視專業資源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成效明顯。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有特色產業學院;省級重點建設(示範、特色等)專業達到6個;國家級重點建設專業達到3以上;主持(含聯合)國家級(或備選)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或不少於4個專業參與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8.課程改革。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依據行動導向,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大力推進項目化和任務化課程建設,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建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課堂,提升教學效果,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及時動態調整。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有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或省級以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達3門以上;有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級教材10種以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課堂教學的教師比例達60%以上;近三年省級以上教學能力大賽獲獎數達5項/年以上或國家級教學能力大賽獲獎數達2項/年以上。

9.創新創業教育。以創新帶動創業、推進專業教育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教育;建成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形成一批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校友畢業三年內創業率達5%以上;校內創業孵化存活率40%以上。

10.人才培養質量與教學成果。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定期發佈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社會認可度高,企業滿意度高;建立健全三級職業技能競賽體制機制;注重總結教學成果。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等;學生報考率、報到率均居全省高職院校前1/3;有國家教學成果獎或省級教學一等獎以上3項以上;省(部)級技能大賽獲獎數每年達30個(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達20個;師範、醫學院校達10個)以上;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獎數每年達6個(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達4個;師範、醫學院校達3個)以上。

3.師資隊伍建設

11.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培育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落實教師5年一週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具有支持教師持續提升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制度機制並運行良好。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等;師生比達到或超過《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要求;重點建設專業具有2名高水平專業帶頭人;省部級以上教學名師、優秀教學團隊、專業領軍人才、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數量排名在全省前1 /3;擁有海外留學、訪學經歷的國際水平的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1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優化“雙師”隊伍結構;實施“雙師”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落實全員輪訓;注重吸引高水平行業精英和企業骨幹來校任教。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任專業課教師每5年在行業企業實踐累計半年以上,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專業課教師“雙師型”比例達80%(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70%;師範、醫學院校達60%)以上;“雙師型”教師與學生比例達1:25;企業一線兼職教師佔專業課教師比例達30%以上;有技能大師工作室。

4.科技研發應用與社會服務

13.研發應用。建立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一體化”機制;校企合作攻關、課題研究和技術革新,解決技術難題;協同創新水平高。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技術服務到款額(橫向/縱向/技術交易/非學歷培訓/公益性培訓服務)1000萬元(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500萬元;師範、醫學院校達800萬元)以上;有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3個以上。

14.成果開發與轉化。建立技術成果孵化轉移新體制,鼓勵教師從事成果開發和轉化活動,探索以成果完成人、轉化人為分配主體的成果收益分配機制;提升民族傳統工藝的高保真傳承和高水平創新;重視知識產權成果的開發與保護。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年均授權專利數達到在校生數的0.1%(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0.05%;師範、醫學院校有專利)以上;技術成果轉化數量10個(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5個;師範、醫學院校有技術轉化)以上。

15.社會服務。探索建立類型鏈(繼續教育、自考、遠程)、層次鏈(專、本、碩)和形式鏈(培訓、鑑定、認證)融合發展的全方位社會服務新模式,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培訓和鑑定人次達到普通在校生規模的1.2倍(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和師範、醫學院校達0.6倍)以上;繼續教育規模達到普通在校生規模的1/2以上;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人次500人次/年;有省級以上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5.校園文化

16.文化育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發展各方面,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建立職業教育素養標準,打造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校園文化建設發展規劃;文化育人體系等;獲省部級以上文明單位或文明校園稱號;獲得省部級表彰的優秀畢業生學生;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省部級媒體報道新聞;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等。

17.管理文化。完善作風建設機制,釐清部門職能職責,加強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強化內控體系建設;豐富領導和師生交流渠道,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倡導包容文化,建立容錯機制,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生態。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三定方案”;黨務校務公開情況;學校內控手冊等;校領導與師生交流溝通等活動記錄;學術委員會活動記錄。

18.校園環境。校園佈局合理、環境優美、生態和諧。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校容校貌、校園環境設施等

6.開放辦學

19.國際交流。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引進高水平教育資源;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接受教育;承接“走出去”海外員工的職業教育培訓。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具有經教育主管部門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國際教育交流項目1個以上。具有服務相關行業企業“走出去”的技術服務和技能培訓項目1個以上。

20.開放辦學。聯合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或聯盟,發展成緊密型職業教育集團,完善集團內部產權制度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和應用促進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通。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職教集團運行機制、“學分銀行”方案;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通辦法。

7.條件保障

21.基礎條件。校園規劃佈局合理、環境優美、生態和諧;校園基礎設施、實踐教學條件優越;推動基於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學校治理方式變革,建成功能先進的智慧校園和完善的信息化服務體系。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校園建設規劃;生均佔地面積、各類建築和場所面積等條件超過國家規定的建設標準;理工農醫類院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8 000元/生以上;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6000元/生以上;生均信息化投入值達到2000元/生以上。

22.經費投入。主管部門或舉辦者撥付的經費充足,能夠滿足學校事業發展的需要;學校用於教學經費的比例高,主要經費投入教學一線。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年生均辦學經費水平達到12000元以上(含財政撥款和其他經費來源);學校用於教學經費的比例達50%以上,其中實踐教學經費佔生均教學經費達到50%(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達到30%)以上。

23.保障體系。學校具備完整嚴謹的教學體系,規範的管理制度;全面實施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形成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教學工作診斷方案;診改複核等級達到“有效”。

安徽省特色高水平高職專業建設標準

(試行)

指標

標準

1.定位與特色

1.專業定位。專業定位準確,科學合理,與地方主導產業吻合;專業在學院和省內專業規劃中處於重點支持地位;以培養“高精尖缺”技術技能人才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高定位的培養目標。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學校專業發展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與區域重點產業的關係;專業在安徽本地就業率達80%以上(市屬院校在本市區域內就業率達40%以上或省內就業率達80%以上)。

2.專業特色。專業特色鮮明,專業發展對接行業優勢明顯,對區域支柱產業和社會發展急需人才的培養貢獻度大,能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需求;專業適應學校服務行業的實際需求;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和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等發展戰略中發揮作用。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招生規模排名在全省同類專業中名列前三分之一;是省級重點建設(示範、特色等)專業。主持(含聯合)國家級(或備選)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或參與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2.產教融合與培養模式

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全面深入,行業、企業承擔人才培養任務明確,在招生、就業、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教學運行、管理機制和教學組織形式等多方面與企業進行緊密合作;與知名行業企業建立產教聯盟,共同開發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人才質量標準;優選業內領先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企業新型學徒制和“訂單式”聯合培養等,探索“3天+2天”的教學組織形式。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校企共同培養人才機制;共同開發的相關標準、課程等資源;專業是教育部或省批准或學校確定的現代學徒制或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專業。

4.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人才培養模式遵循職業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適應區域經濟特點,能深度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能夠滿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能夠體現校企共育的特點;實行1+X(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證書制度。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在校生取得X證書人數不少於60%。

3.師資隊伍建設

5.師資水平與結構。教師教學改革意識和質量意識強,教學水平高,科研成果豐碩;專任教師企業經歷豐富,實踐能力強;師資隊伍結構優化,梯隊合理;校外兼職教師具有豐富企業工作經歷,在行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教學團隊有省部級以上教學名師、優秀教學團隊;生師比小於18:1;40歲以下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90%以上;專任專業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30%以上;校外兼職教師素質優良,高級職稱比例30%以上。

6.專業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在行業有一定影響,能夠準確把握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專業水平高,科研及管理能力強,層次高;專業帶頭人聘任、培養和考核制度健全,實施有效。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帶頭人聘任、培養和考核制度;專業有2名分別來自學校和企業的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其教學科研成果在同類院校或相關行業有一定影響力。

7.雙師型教師。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以老帶新的青年教師培養機制完善;優化“雙師”隊伍結構;實施“雙師”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落實全員輪訓;專業教師赴企業實踐人數多,累計時間長,技能水平顯著提升;注重吸引高水平行業精英和企業骨幹來校任教。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引進與培養機制;專任專業課教師每5年在行業企業實踐累計半年以上,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雙師型”教師比例85%(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75%;師範、醫學院校達70%)以上;“雙師型”教師與學生比例達1:20;企業一線兼職教師佔專業課教師比例達50%以上;有專業技能大師工作室。

4.課程與資源

8.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結構合理,突出實踐能力培養,課程銜接合理,能夠支撐人才培養目標;校企聯合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建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緊貼專業發展和技術更新課程內容,進行課程改革。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教學進程表;課程標準;實踐課學時比例50%以上。

9.課程資源。課程教學資源配備豐富,能夠為學生在線學習提供支持;有完善的信息化資源建設、使用、管理、線上線下學習成果互認機制;根據產業發展和技術升級及時更新課程資源;教材建設、管理及選用制度完善;校企合作開發專業課程教材,能夠體現職業素養的培養,職業教育特色鮮明;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及時動態調整。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有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或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有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教材。

10.課程教學方法、手段與考核。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課堂,提升教學效果,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立足學情分析,考核方式靈活,積極推行綜合性、多形式、多階段考核,契合課程教學特點,注重綜合評價,突出能力培養。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課程考核方式;專業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課堂教學的教師比例達80%以上;近三年參加省級以上教學能力大賽並獲獎。

5.實踐教學

11.實踐教學條件。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設施先進,技術含量高,具有真實(仿真)的職業氛圍,能滿足學生職業技能和綜合實踐能力訓練需要;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穩定,所在企業、單位在行業中有較強影響力,硬件水平高,實習管理規範,企業指導教師數量多、層次高,校外實訓效果好。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的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10000元/生以上;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專業的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8000元/生以上;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協議;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5個以上。

12.實踐教學內容與管理。實踐教學項目環節設計科學合理,內容與實際需求結合密切;實踐教學以技術技能訓練為基礎,凸顯學生職業精神與綜合素質培養;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完善,運行良好。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實踐教學相關標準(大綱);實踐教學環節相關資源(教材、手冊、數字資源等);教學儀器設備利用率90%以上,實驗、實習開出率95%以上。

6.技能大賽與創新創業

13.技能大賽。具有完善的技能大賽承辦、學生選拔、培訓、獎勵機制,並有一定的大賽承辦能力;技能大賽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學生參加各級技能大賽比例高,省級及以上技能大賽成績優異。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三級職業技能競賽機制;參加校級以上技能大賽學生比例達30%以上;參加省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並獲獎。

14.創新創業。推進專業教育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教育;按照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創新創業課程資源豐富,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條件優良,平臺類型豐富。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創新創業課程;校友畢業三年內創業率達5%以上。

7.科研、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

15.科技研發與應用。與行業企業深入合作,開展科技研發應用工作,有一定數量的縱向教科研項目;橫向項目經費到款額度高;專業教師獲得一定數量專利,專利轉化率高。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縱向教科研項目在學校各專業中排名前列;技術服務到款額(橫向/縱向/技術交易/非學歷培訓/公益性培訓服務)在學校各專業中排名前列,且不低於20萬;(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10萬元;師範、醫學院校達15萬元)以上;有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年均授權專利數達到在校生數的0.1%(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0.05%;師範、醫學院校有專利)以上;有技術成果轉化。

16.社會服務。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培訓和師資培訓;依託專業資源,緊貼產業行業發展與技術革新前沿,協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開展技術服務。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培訓和鑑定人次達到專業在校生規模的1倍(財經、政法、體育、藝術院校和師範、醫學院校達0.5倍)以上;繼續教育規模達到普通在校生規模的1/2以上;有省級以上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並開展職業教育師資培訓。

17.國際交流。與境外院校或教育機構在學生交流、教師進修、合作辦學、課程建設、共建實訓基地、資源共享等方面合作順暢,效果良好;探索開展境外辦學和培訓。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有與境外院校或教育機構的學生交流、教師進修等。

8.專業規模與投入

18.規模與招生。專業宣傳力度大,有較好的聲譽;保持一定的招生規模,生源質量較好。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連續招生5年以上;在校生人數300人以上;近三年第一志願報考率95%以上,報到率90%以上。

19.就業。注重學生就業,做到學生初次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就業質量、起薪點“四高”要求;用人單位對學生滿意度較高,學生就業滿意度較高;形成了畢業生對人才培養工作的反饋機制。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初次就業率95%以上;就業對口率、就業質量、起薪點在學校各專業中排名前列。

20.經費投入。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機制健全,經費足額到位、使用高效,學校統籌資金安排專業建設經費,近三年專業建設經費持續增長。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建設經費投入在學校各專業中排名前列;有省級財政或學校舉辦方專項經費投入。

9.專業影響與質量保證

21.專業影響及評價。在行業和區域內有較強的影響力,形成了良好品牌;實施畢業生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完善的第三方評價機制。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媒體宣傳和報道;有省級以上標誌性成果、榮譽及項目;有第三方評價報告。

22.內部質量保證。構建完善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持續開展專業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

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專業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方案和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