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當流浪已久的太陽從地平線上迴歸,一切慢慢從夢中覺醒。天空映襯的朝霞,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回望遼河老街的古色韻味...

初食穿梭變幻無常的城市,尋覓一城裡美麗的故事。走進遼寧營口,一座將文化上身的城,靜等你的到來~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姓名:營口

外文:英:Yingkou,New Chwang 韓:영구俄:Инкоу 日:えいこ

地處遼東半島中樞,渤海東岸,大遼河入海口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光照充足、氣候宜人、環境優美、適合人居。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消失在時光裡的營口民俗

蓋州高蹺

蓋州高蹺秧歌是一種漢族民俗文化。興於明末清初,是在古代漢族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演變而形成的。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蓋州皮影

蓋州皮影是選用驢皮為原料,雕刻成影人、道具等並染色,演出中設影窗、油燈,以民間樂器四弦胡為主樂件。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陳氏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營口木浮雕

營口木浮雕工藝清代流行於山東省,起初是細木手工,題材多為吉祥圖案、花鳥等,作為一種附加的裝飾流傳於民間,用於梳妝檯、針線盒等閨房用品。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營口開埠後,木浮雕工藝傳入營口。

皮影戲的真人版——遼劇

遼南戲又稱遼劇,是一種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源於遼寧省遼南皮影戲,是該地區農村祭祀娛人的一種主要演出形式。演出時照本宣唱,唱腔曲調吸收、借鑑了河北省皮影,唱腔以板式變化體為主。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傳承歷史,造就營口地標特產

溥儀御用——營口大米

有材料說,偽滿洲國成立後,溥儀在長春“登基”,將營口大米封為“御用米”,成為“皇帝”餐桌上的美食,不過並沒有得到證實。1979年營口大米率先走向國際市場,稱為中國出口的第一批大米,為國家創匯近百萬美元。如今,營口大米遠銷世界各地,也曾是人民大會堂的國宴用米。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清朝貢鹽——營口海鹽

營口製鹽歷史有2300多年,是中國北方海岸主要鹽場之一,東北三省食鹽的產銷中心。1644年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決定每年從營口提取海鹽6.8萬斤。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營口鹽場從此專門為皇室加工精鹽,每年作為貢品源源不斷地送進皇宮食用,甚至連皇宮裡的鹹菜都用營口精鹽醃製。

朱元璋最愛的——鳳尾魚

鳳尾魚俗稱河刀魚,早在唐朝時期,皇帝就要求鳳尾魚進貢皇宮。鳳尾魚是大河入海口處的特產,早年營口地區也非常豐富。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要求全國每年進貢鳳尾魚萬斤,因此鳳尾魚也稱為“貢魚”。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乾隆最愛——花山小米

康熙初年,蓋州就盛產旱稻,還盛產高粱、苞米、穀子、大豆、大麥、小麥和各種雜豆等25種糧油作物。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乾隆年間,蓋州城北花兒山附近所產的穀子品質優良,粒大而黃,俗稱花山小米,是蓋州境內的貢品,送進北京供皇族食用。

舌尖上的中國特產之遼寧營口,文化上身綻放視覺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