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湯池鎮鳥瞰(攝影 | 張為)

自舒城縣湯池鎮沿河而上,約7、8裡至三板橋,再1、2裡抵茶亭,又4、5裡抵河之源山之腳,惟餘左右兩條小溪。昔年每逢旱澇不均,旱則井榦河涸,人畜無飲,田裂禾枯;澇則岸崩田淹,穀物盡毀,動輒雨下如注。1966年,大修水利,築壩蓄水,兩岸以石壘之;旱則閘開,引水以灌兩岸之田;雨則閘落,蓄水以鎖山間洪流,雖地龍翻身,亦無懼。後屢經修葺,自此兩岸百姓不受旱澇之災 。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湯池鎮鏡石村,東方紅水庫(攝影 | 張為)

自鎮向東,沿河而上,有一條小路,距鎮10裡有地叫做“茶亭”,舊稱“茶菴”。因我鎮百姓與桐城往來頻繁,翻越岐嶺,往返費時頗長,一來一往,約數個時辰。有鄉中士紳,捐資建茶屋數間,又捐田數石,以為營資。後據此為廟,香火日盛,一直到明代,已有佛殿七間、菴點數處,供往來旅客香客歇腳飲茶,久而久之遂得其名。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湯池鎮茶亭村(來源 | 每日舒城)

茶亭背靠大寨山,現稱“大寨”。山頂平坦,四圍陡峭,群山環衛,險峻異常。據傳明代有一位卜姓大小姐,據此山紮寨為王。寨外城牆環繞,有千米之長;設有東西城門及兩處瞭望哨,卜家寨設有放馬場、滾木關。攜天地之險,拒敵於外,好不逍遙,在當地傳為一段佳話。大寨山對面有一山名“架炮尖”,說起此山,與大寨山淵源頗深。卜小姐據寨為王,架炮尖為官軍所據。相傳有一天,卜家寨被架炮尖上巨炮猛烈轟擊,將大寨山山頂炸出一個大豁口。卜小姐為巨炮所傷,情急之下,單腿猛跺,竟騰空而起,遠遠飛去;及至西谼,終因傷勢過重,隕落於西谼,留下千古遺恨。而卜小姐那一跺之力竟在山頂的青石上留下一雙腳印,可惜後來青石為當地鄉民所毀壞,只餘一隻腳印,任憑鄉人憑弔。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卜小姐留下的腳印(攝影 | 庫米先生)

大寨山自此寨破人亡,留下的無數金銀財寶至今無人發現。據說,只有那對女人長鬍子男人能懷孕的奇異夫妻出現於此的時候,才有可能找到。斯人行已遠,徒留佳話於斯地。20多年前,曾與兩位友人登上大寨山,微風拂面,恰同學少年,一時意氣風發,不能自已。一晃竟已20年,嗚呼!光陰光陰曷可追,百代過客東逝水。

過茶亭,繼續沿河而上,便是家鄉大河的源頭。1966年,建有水庫,叫做“東方紅”。水至清冽,左右兩條小溪蜿蜒而下,徑自注入水庫,使其常年盈水不涸。山高水靜,自然就成為了諸如野鴨、鸊鵜等水生鳥類的樂園。偶有人至,野鴨則噼裡啪啦,力拍水面,振翅而去;鸊鵜則雙蹼一撥,鑽入水中,鑽出水面時,已在岸邊刺卜籠裡了。待得行人遠去,野鴨於空中一個盤旋,便又落回水面,鸊鵜也悄悄從刺卜籠鑽了出來,一時湖面又恢復了生機。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湯池鎮鏡石村,東方紅水庫(攝影 | 張為)

不知何時,水庫壩下出現了一棟皖南民居式的獨家小院,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獨居山間,是一種何等的悠遊自在啊!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水庫壩下的獨家小院(攝影 | 庫米先生)

水之左有小路,徑通桐城市,是我縣西南小鎮湯池鎮與桐城市大關鎮南北來往的要道。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舒桐古道(攝影 | 庫米先生)

古道自我縣上山約8裡,自山頂下山去桐城霸王街約7裡。我們本地百姓口中所說的“八上七下”,因此而來。古道間以土路、條石路及岩石路為主。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古道上的岩石路面(攝影 | 庫米先生)

每過小溪,以巨石搭兩岸,以為橋樑。小路逆溪而上,沿溪岸蜿蜒曲折,於兩山間迴環往復。兩旁山中眾木聳立,林中鶯鳴雀和,熱鬧非凡;尤以畫眉的鳴聲為最,溪中流水潺潺,喧鬧不已。溪旁偶有怪石矗立,與水相接處,苔蘚叢生,蝦蟹攀附其間,慣見人來人往。人行古道之上,頓有此生何生、樂而忘憂之感。步行約一個時辰,便抵達如雷貫耳的岐嶺頭了。嶺頭東西長約20米,一庵據其中,曰“萬雲庵”,庵主乃一祖姓桐城人。其人好客,並於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供齋飯,以方便舒、桐兩縣市來次拜佛求籤的善男信女。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岐嶺頭(作者 | 舒城 庫米)

岐嶺頭曾有四望亭,現已不知其跡。清代乾隆年間,本縣人任氏自舉曾登上岐嶺,放眼四望,中山環繞,惟此峰高,不禁詩意迸發,歸去即作詩一首《登歧嶺 覽邑西山之勝》

我行入龍眠,策蹇煙嵐裡。上山覆上山,渡水復渡水。鳥道篆螺紋,彳亍同蜉蟻。振衣歧嶺巔,群峰環腳底。巖壑露真形,造化何奇詭。或如龍蜿蜒,或如蟮逶迤。或如弓如眉,或如筍如矢。銳者有如矛,方者有如幾。峨者有如冠,平者有如砥。立若狻猊蹲,奔若驊騮駛。重重屏障開,簇簇劍鋒峙。獨巘巨靈拳,攢峰五丁指。山禽弄笙簧,山泉奏宮徵。山翠溼我衣,山苔染我屐。終南與天台,奇勝應可擬。

自打記憶起,就經常聽爺爺輩的老人提起霸王街、岐嶺。慢慢長大,開始瞭解為什麼他們經常唸叨了。大關的霸王街,對岐嶺兩邊的舒、桐二縣市百姓來說可謂如雷貫耳 。曾經這裡居住著幾姓大戶,笪家、佔家及董家。古時同姓即為一族,尤其鄉下,家族大了,便不懼異姓欺凌。有些大家族甚至開始在當地稱王稱霸了,三姓稱霸於此,附近鄉民敢怒不敢言,遂稱之此地為“霸王街”,又有人稱之為“芭茅街”,或是周邊有大量芭茅的緣故。聽爺爺說,以前霸王街熱鬧非凡,凡從我鎮過去的貨物,或是自桐城來我鎮的貨物,都雲集於此。兩邊是土築的房子,街心是鵝卵石鋪面;可惜等我到來時,鵝卵石再也見不到了。值得慶幸的是,有幾間土房子尚存,默默地矗立小街兩邊,見證著霸王街的繁華與冷清。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霸王街上的古民居(攝影 | 庫米先生)

2018年下半年,因德上高速合樅段即將開工,路線中有一隧道穿過岐嶺腳,貫通湯池鏡石村和大關岐嶺村,擔心隧道一開工,舒桐古道可能損毀,遂決定一個人爬一次岐嶺。其實早就有計劃翻岐嶺,因為這條小徑對我們家族意義如此之不同,一直在等三兩個朋友一起,結伴出遊 更有趣味。再者,路乃山路,平日行人稀少,或有野物,塗添驚嚇。可惜計劃難免趕不上變化,不得不立即出發了,難以徐徐圖之。

古道兩旁遍種茶樹及油茶樹,每至茶葉上市季節,舒、桐二縣市茶農肩挎竹簍,頭戴斗笠,自清晨入山。有時帶上飯糰水杯,撐到傍晚時分,才自山中下來。這是一年中鄉下最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鄉民們摘著摘著,便摘到岐嶺山頭;山愈高茶愈好,舒、桐二縣市鄉民為爭某片最高的茶地,也會鬧出些許矛盾,有時候便會請派出所派人調解。這可苦了民警同志了!無論舒桐兩邊誰家出警,一上一下,都要好幾個小時,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古道兩旁的茶樹(攝影 | 庫米先生)

1938年,因抗戰需要,安徽省會由安慶遷至立煌(今金寨縣)。岐嶺成了來往安慶與立煌的必經之路,霸王街很快就出現了茶館、飯館、客棧等場所,一時繁華。同年,日軍進入舒城,湯池附近百姓人心惶惶。據說日本鬼子個個都綁腿,直行很快,但是不能彎曲,無法爬山。於是,爺爺他們就一大家子翻越岐嶺,翻到岐嶺那邊霸王街。蒙霸王街姚姓人家同情,借宿於老姚家,當時家家戶戶都出去避禍 這就是爺爺輩他們口中經常提起的“跑反”。1947年9、10月,再次“跑反”。那時,爺爺的父母、小叔及爺爺奶奶,衝口的郭繼勳、大爺、二爺、三爺、小爺等老郭家三十幾口人,又住在了霸王街前的老姚家。屢次麻煩姚家,郭家人甚過意不去,特地帶了16斤豬肉以示謝意。雖然這件事早已過去70多年,年近90的爺爺依然清楚的記得那家男主人叫姚大強,他的幾個兒子叫姚尚金、姚尚銀、姚尚才。爺爺口裡一直重複著一輩子都忘不了,後來據說姚大強老人因腿疼得厲害而逝,願他老人家在天之靈安息。

還有一年,具體哪一年已無法記清,因為桐城豬肉價格好,太爺爺嗣厚公帶著爺爺趕著豬,翻越了岐嶺。人走個來回,尚需要7、8個小時,估計趕著一頭豬,就更慢了;更何況這隻豬怕是知道要挨那最後一刀了,就慢上加慢了。當時毛豬4毛一斤,賣了100多塊,比湯池街的價格要好上許多。後來此事一直為大伯叔叔們所津津樂道。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湯池老街(來源 | 舒城之窗)

當爺爺他們年輕時,經常把自家茶葉拿到桐城去賣,因為價錢比湯池街要好。年成好的時候,可能高上一半都不止。於是在茶葉季節,白天摘茶葉,晚上烘好;第二天天不亮,要麼爺爺,要麼奶奶,帶著茶葉,步行翻越岐嶺去賣茶。一趟來回要7、8個小時,但是能換回多一半的收入。跑跑路是值得的,太爺爺過世後,爺爺便是家裡頂樑柱了,子女眾多,三個男孩、六個女孩,加上太奶奶,一共11口人,全指望著爺爺奶奶夫婦二人了。所以跑點路沒什麼,無非多磨點鞋底,更何況可能還是草鞋呢,回家編編就行了。

有段時期,吃飯很困難。困難到什麼程度呢?那時,年齡稍大點的姑姑、叔伯們都能上山砍柴、下田幹活了,早上就可以吃上稀飯,不然砍柴幹活肯定是幹不動的了。小姑媽最小,就吃不上,只好和我曾祖母(“老太”)一起躺在床上。小孩子,忍不住,就會時斷時續的哀嚎:“我要吃飯,我要吃飯……”因家庭人口眾多,不得不想盡辦法養活家庭。翻岐嶺的這條路,爺爺更是隔三差五的跑。

祠後頭有位汪院生老先生,他那時大概十幾歲。在我家停的私塾裡跟郭靖安老先生讀了好幾年的書,人特別勤快,經常幫我老太擔水。等我爺爺出生後,又經常帶我爺爺,所以爺爺和他特別熟。上世紀60、70年代,汪院生老先生自己打錘頭賣。那時候,油坊榨油都是用錘頭衝的,所以錘頭是油坊不可或缺之物。一個錘頭70斤,外加兩個錘箍40斤,一共110斤。對於此時的人,挑如此的重量跑一趟遠路,實在是對勞動力的極大浪費,何況身後還有十口嗷嗷待哺的家人呢?此時,生產資料也是不能隨便轉賣的,尤其是還有個投機倒把的罪名時刻懸在頭頂呢!這就導致了地區間的物價極不平衡。

此時,我縣因山區較多而盛產桐油。一山之隔的桐城只有桐南為山區,經濟明顯好於我縣。桐油在那時的鄉鎮還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家裡的板凳桌子椅子、嫁姑娘時的腳盆大小洗澡盆,甚至豬食盆,為了防腐,都要塗上一層桐油的。桐油基本是今天油漆的替代品。桐城經濟好,對桐油的需求更是高漲。那時湯池桐油大約5元/斤,到了桐城至少可以賣7.5元了。於是爺爺就跟汪院生老先生說:“小爹啊,我來給你送錘頭(去桐城)啊!”汪老先生說:“照啊!不過要翻岐嶺,你可照?”爺爺說:“110斤,沒問題!我還想再帶二十斤桐油過去呢。”汪老先生說:“你挑得動就照!”於是爺爺跑一趟桐城2、3天左右,掙了50多元錢,此時一個工還不到1元錢。在挑錘頭的時候,聽到大關的一個婦女操著桐城口中說:“XXX,5塊錢1擔糞箕都買不到?”爺爺剛好經過那裡,就默默地記在心裡。回來後,趁著公社開會,左鄰右舍的一人給幾塊錢,麻煩鄉鄰們,這位給買兩擔,那位給買一擔……一共湊夠了24擔糞箕和8個竹籃,趁著公社幹活結束,奶奶挑8擔糞箕和8個竹籃,把爺爺送到岐嶺腳下就返回來做家務。爺爺繼續一個人挑著這24擔糞箕和8個竹籃,趁黑翻岐嶺。到了壩王街,這些篾製品出奇的吃香,不久就銷售一空。於是爺爺懷揣本錢和掙來的幾十塊錢,又連夜翻山趕了回來。回來後,可能還有2、3個小時就天亮了,天亮後生產隊還要出工呢!而如此的翻岐嶺,每隔3、4天就會有一次。

安徽舒城:漫漫十里尋訪舒桐古道,悠悠歲月聆聽傳奇故事!

日本攝影師在舒城中大街拍攝的照片,“桐油”二字清晰可見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特定時代,是這條古道給了我們大家庭以生的希望。我父親兄弟姐妹九人,在那個特殊年代都平安成長。有時我不得不相信奶奶所說的,蒙菩薩保佑這條路。在那個時代,肯定不止是我家一家的希望之路。有多少鄉民曾翻越岐嶺去找生活啊!曾問過爺爺這樣夜裡來回跑不怕嗎?“怕?怎麼不怕咹?那時候除了野豬不到路上來,其他的狼啊,豬獾子、黃羊什麼的都往路上跑,有的是下來喝水的。那時候人啊!都活怨的著,心想給什麼野物搞的著就算著。那時候用手捧水都捧不住,手指上一毫肉都沒有了啊!水全漏得著,那時候人是真活怨的著啊!” 這是爺爺的原話。爺爺30多年前因意外就雙眼失明,不見一絲光明。儘管如此,爺爺說這話的時候,卻猛地睜開雙眼。一邊說,還一邊做著雙手捧水的動作,在我面前捧著的是年近九十歲的爺爺顫巍巍的雙手。聽著這如此久遠的往事,才知道長輩們曾經受過的磨難有多麼深沉!說完,耳邊傳來的是爺爺深深地一口嘆氣聲,而後是長時間的沉默……


  • 作者:庫米先生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