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的矯情:出國不習慣,回國不適應

相比於一直生活在國內的學生來說,留學生這一詞彙本身就帶著一絲“傲嬌”的意味。現在的留學生已經不比以往,以前的留學生們是拿著國家贊助的學費到外國學習先進知識和技術,回國後學以致用,發展祖國經濟。而現在有關留學生的新聞,不是在國外飆車,就是欠錢不還這一類的負面新聞,回國後更是成為好高騖遠的“典型”:不接受低薪的工作,又沒有配得上高薪的能力,最終只能在家啃老。


留學生的矯情:出國不習慣,回國不適應



除了這些,有的留學生還會在剛到國外時大呼生活孤獨,人們冷漠;回國之初,抱怨國內空氣不好,人們素質普遍低下等等。這些舉動無疑將【留學】和【矯情】二詞畫上了等號。我見過不少上述形容的留學生,但是大部分的留學生還是很棒的,只不過他們是真的不適應而已。

其他國家的情況我不是很清楚,留日學生的“矯情”主要來源與這些:

孤獨患者

總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某某剛到日本,就大呼孤獨。我倒是能理解這些學生的心態:畢竟遠離自己的祖國和父母,遠赴海外求學,你要說不孤單我反倒是不信。不過孤獨總是難免的,一旦自己確立了目標和方向,就有你忙的了。升學和生活的壓力實在是讓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矯情。

再者說,日本社會確實是以冷漠、生活壓力大著稱。如果你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去適應它。沒有朋友可以去認識,沒有戀人你可以自己去尋覓,很簡單的一件事。慢慢的你就會習慣孤獨、習慣壓力,孤獨症狀僅僅是初期階段的矯情。


留學生的矯情:出國不習慣,回國不適應


不適應國內的一切

大到空氣環境,小到人際交往,久居日本的留學生回國後都體現出了不適應。空氣環境這一點我們沒法改變,如果適應不了這個可真就是矯情了,我勸你還是別回來了。

而說到人際交往,我比較有發言權。在日本養成的習慣,在國內還真就沒法戒除:每次排隊上車或是買東西,插隊現象時有發生,我也只是無奈的默認;糟糕的交通秩序,開車並道,亂闖紅燈,無故鳴笛等我也無法改變,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予苟同。

所以說矯情與否,不是看你是否從眾。如果說遇見不文明現象不隨波逐流也算一種矯情的話,那留學生們寧願“背鍋”。


留學生的矯情:出國不習慣,回國不適應


眼高手低

說實在的,眼高手低確實成了目前留學生的眾生相。花了大價錢出國留學,回國後如果不去世界五百強豈不是白費了自己的名校高學歷?

其實在小慄雨看來,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也不是每一個五百強都只看學歷不看能力。目前國內的大環境,實力要比學歷更重要。而且,隨著名校畢業留學生越來越多,學歷水分越來越大,留學生們還是放下心中的驕傲,努力打拼實力為好。


留學生的矯情:出國不習慣,回國不適應


說到底,大部分的不習慣於不適應確實是矯情,但是有些原則還是不能放棄。留學生眼界更寬更廣,一定要把這些經驗和見識放在正確的地方,方不失留學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