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巨頭的新零售競爭

騰訊與阿里之間的刀光劍影,在線上從移動支付一路殺到外賣平臺,動輒耗資過億,牽連者甚廣。而今線上紅利見底之際,兩巨頭一個舉著“新零售”,一個扛著“智慧零售”,搖身一變成為新零售基礎設施重要“承包商”,新一輪廝殺於新零售領域再度開啟。

在阿里、騰訊兩大生態以更大體量、更快增速拉開與傳統零售的差距,成為今天國內行業整合主要推動者之時,更多的零售企業開始審時度勢,選擇陣營,在巨頭的資本、數據、技術、流量等多維度支持下,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務,實現對同類型企業市場份額的搶奪。

兩大巨頭的新零售競爭

近期,我們梳理了騰訊、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的市場拓展信息及財報數據——通過觀察兩大巨頭業務佈局和經營表現,分析新零售市場的風向變動及背後成因。

新零售之重,承受著騰訊、阿里不小的野心,截止上半年,阿里合作大型新零售企業及成立新零售項目已達60餘起,騰訊同樣超過60起,席捲商超、百貨、物流、無人零售、體驗式連鎖等多個領域。佈局上旗鼓相當,且細看之下,兩大巨頭對壘意味濃厚:商超領域,你有三江購物、高鑫零售、新華都,我便要有永輝、中百、家樂福;百貨領域,這廂銀泰要與阿里數據庫打通,那廂天虹就與騰訊成立了“智能零售實驗室”;新業態領域,一邊是盒馬鮮生,一邊是超級物種……勢均力敵,好不熱鬧。

兩大巨頭的新零售競爭

前方戰事緊張,後方主控權的掌握不能亂。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阿里持有被投公司的股權比例不少都超過30%,甚至對部分公司達到絕對控股。如全資收購餓了麼,佔有32%三江購物股權,私有化銀泰商業謀求74%股權,並對盒馬、口碑等項目以直接孵化的方式發力。另外,對被投公司,阿里在管理權、財權等方面也做了諸多要求。

反觀騰訊,握不握大權不重要,但圈子裡玩家要多。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我們的戰略不是說我們要把人收購然後我們自己去做,而是說我們要跟很多的零售商進行合作。”。其對被投公司持股比例基本都少於10%,如僅佔有永輝超市5%的股份,甚至對京東也僅持股18%,但卻以京東和永輝為兩大抓手,迅速佈局了中百集團、紅旗連鎖、沃爾瑪、家樂福等商超巨頭。

目前而且,轉戰之舉不會停歇,中小企業求變不會停歇,阿里和騰旭對各垂直領域的深度滲入亦不會停歇。究竟誰能笑到最後,還是要看接下來的各方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