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崇禎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給靈魂一點味道


崇禎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試圖重現明皇朝當年輝煌景像,連龍袍都縫縫補補多年,所有的皇宮預算一概從簡,以便有更多的銀子拿去充當軍餉。

但這麼多年下來,依然沒能拯救到大明王朝,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那麼究竟崇禎都做錯了哪些東西,最終導致他無法力挽狂瀾呢?

下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崇禎是如何度過這17年皇帝生涯的:

明思宗朱由檢,17歲登基。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內憂外患。但他做的事情也非常條理清晰,崇禎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崇禎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

但是,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

事實上,他在執政期間,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主要有這幾個:東林黨勢力的文官集團、崛起的大清、農民起義軍、自己多疑的性格。

一、在和東林黨文官集團的鬥爭,其實崇禎如果處理魏忠賢閹黨方面如果能稍微緩一點,留下一些殘餘部落和東林黨相互制衡,會好一點。雖然剷除閹黨快速有效,但也造成了連鎖反應就是東林黨勢力太大,崛起太快。這點可以看出崇禎還是太嫩了,打破了鬥爭的平衡,反而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二、面對大清的時候,其實應該考慮議和。清皇太極便積極聯繫 “去帝稱汗”時,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那時因為崇禎以及朝臣認為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所以議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對下,被擱置了。清軍旋即入關報復,才有明後面13萬大軍慘敗。

面對崛起的大清(金)軍時,處死袁崇煥時機不對。崇禎二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與後金軍鏖戰,經過艱難的戰鬥後,皇太極率軍撤退。袁崇煥處死在這個時候,無疑是少了一個可以統軍的大將,人心也就更渙散了。

三、對農民起義軍,曾經有4次機會徹底肅清,但崇禎都因為種種原因或者運氣錯過了時機。

第1次是崇禎六年九月,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總兵湯九州以及河南本地軍隊抵達武安,完成對起義軍的合圍。正常給曹文詔繼續指揮就能勝利,但是因為他被調回大同當總兵,應對皇太極的進攻,所以起義軍又活了;

第2次是崇禎七年六月,陳奇瑜率部追剿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於陝南。起義軍誤入興安之車箱峽。在人缺糧、馬無草、弓箭被雨淋壞的極端困難情況下,李自成用重金賄賂陳的左右,假意向陳請降,後來出現了“一人去管理100個起義軍”的滑稽做法,導致了起義軍的復燃;

第3次是將領盧象升帶領的,明朝為數不多很能打仗的隊伍天雄軍,當時對起義軍一頓猛打,把高迎祥打進了山區,國內局勢馬上就要結束,又把盧象升調走了,因為清建國了;

第4次是將領楊嗣昌,他提出方案“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效果奇佳,當時起義軍迫於無奈,劉國能和張獻忠都投降了,當時楊嗣昌有個建議,讓張獻忠去打起義軍,以絕後患,可惜崇禎多疑不採納,這最後一個機會也沒有了。

四、崇禎性格多疑,本身不是能力挽狂瀾的皇帝,他有小聰明但缺乏全局考慮。從錯失議和機會、沒有搬遷國都、頻繁調換刑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和將領等,都可以看出他其實從了財政節流之外,更要擁有更好的管理和用人的開源能力,這方面他如果注重到自己的弱勢,其實還是能讓整個大明更加穩定。

總結下來,崇禎面對這些複雜的矛盾,沒有一項,哪怕是一項是能處理好的,最終才加速了明朝的覆滅。因此,說他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也不為過!



這些歷史要讀


這麼說崇禎,其實是客氣的,事實是:崇禎皇帝,根本就不算個政治家。

雖然崇禎皇帝這一輩子,十七年如一日的勵精圖治,吃用都十分簡樸,為國家大事操心勞累,最後更以煤山上吊的壯烈,惹了後世多少人一把同情淚。但以政治家的標準說,崇禎何止是不成熟?更是嚴重的不合格。

下面這三個致命的毛病,就是崇禎作為政治家,根本就不該犯的。

第一個毛病:缺少忍耐力。

崇禎皇帝的在位生涯,出名的就是急脾氣,一件事辦下去,幾天不見效果,立刻就是各種懷疑上腦門,然後不是瞎指揮,就是換人辦罪,只要是認真辦事的官員,通常都給坑到慘。

最典型的,就是松錦之戰和郟縣之戰,這兩場戰役,一次是明朝集中十三萬大軍決戰清軍,一次是明朝與李自成決戰河南。只要崇禎皇帝能夠忍一忍,給前線將領充足的自主權,明軍本可以在錦州打個大勝仗,確保清軍幾年恢復不了元氣。也可以在郟縣把李自成一勺燴,徹底消滅中原流寇。可崇禎皇帝呢?戰爭開打就心急如焚,然後就是各種催,總以為自己很高明,逼著前線將領改變計劃,結果就是自亂陣腳,兩場大戰無一例外,全是全軍覆沒

中國古代政治家“既相托,敢委性命”的氣度,崇禎身上,卻是絲毫看不見。多少本可辦成的事,就這麼被崇禎攪和沒了,大明朝的家底,也差不多賠光了。

第二個毛病:缺少用人眼光

比起他瞎指揮般的操作來,崇禎皇帝更失敗的一點,就是用人。

崇禎自詡用人精明,以《明季北略》記載,他連批奏摺的時候,有時都帶著太子,手把手教太子怎麼挑大臣奏摺的錯別字,得意洋洋標榜這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可他都用了些什麼人呢?

首先得先看看他“廢”了一些什麼人,曾經橫掃農民軍的名將盧象升,帶孝赴國難後,就被崇禎各種猜疑,連兵力都被調的亂七八糟,最後帶著五千孤軍血染鉅鹿。曾經滅了高迎祥的孫傳庭,就因為大刀闊斧改革,動了權貴們的利益,遭到了各種誣陷。可崇禎就是什麼誣陷都聽,聽完一度把孫傳庭下牢獄,直到李自成打到河南後,才放孫傳庭出來救火,可那時已是大勢已去。孫傳庭為國捐軀後,崇禎竟懷疑人家沒死,連個諡號都不給。幾乎所有被崇禎懷疑的人,都為大明朝盡忠了。

那崇禎從不懷疑的人呢?比如陳演,比如魏藻德,這些人平日裡慷慨激昂,滿嘴忠君報國,每次朝廷開會,都把崇禎哄的心花怒放,但做起事情來一個接一個的坑。特別是崇禎上吊後,這兩位昔日的明朝內閣大學士,組團去投靠李自成,反而被李自成拷打抄家,活活被打到死。就這種爛人,崇禎一輩子,卻當人才一樣寵信。

用人眼光如此之歪,最後去歪脖子樹上吊,也是毫不奇怪。

總之,崇禎的精神值得欽佩,但皇帝這個崗位,真心不適合他。且不說明末的爛攤子他救不了,就算給他一個國泰民安的江山,他也有百分百的把握,活活弄成爛攤。

我們愛歷史


我認為崇禎皇帝連個不成熟的政治家都算不上!

首先不得不說,崇禎是個兢兢業業、克勤克儉的皇帝,他一心只想振興大明王朝,不讓祖宗的江山毀在他手裡。想那大明王朝傳到他手上時,已經是內憂外亂,滿目瘡痍,病入膏肓了。崇禎皇帝面對這一切,是如何做的呢?他滿懷希望,剷除了大明奸賊魏忠賢。

魏忠賢死後,崇禎主要面臨是三個問題。第一,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他必須要整頓這股勢力,否則朝廷將會陷入一片混亂,江山將會風雨飄搖。第二,後金的崛起。崇禎必須要時刻防備著崛起的後金,不能讓她加速明朝的滅亡。第三,農民起義軍。崇禎年間,農民運動風起雲湧,掀起了一股旋風,崇禎要考慮好如何應對這一切。

對於這三個問題,崇禎皇帝處理得一塌糊塗。在此期間,他還聽信讒言,處死了忠臣袁崇煥。自此,大明行將就木,不可挽救了!

崇禎的種種表現,實在不是一個政治家能幹得出來的。明朝本來已經病得不輕了,他還斬殺大將……

這一切無疑跟崇禎的性格有關,他生性多疑,疑神疑鬼,慘無人道。想那敵軍就要攻入宮殿,他居然讓後宮嬪妃全都自殺,還親手砍死了自己二個親生女兒,而後自己逃走,最後被迫無奈才吊死煤山。崇禎這麼殘忍,大明不亡在他手上才怪!

那麼,大家眼中的崇禎皇帝又是怎樣的人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和評論。若大家覺得我說的有理,可以點個贊並關注我。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


元哥說歷史


崇禎不是政治家,連政治家的毛豆沾不上。

一個及格的領導,手下總得有幾個狐朋狗友吧?換句話說,總要有人給崇禎幹活,崇禎想做的事才能實現吧?

然後崇禎一朝十七年,內閣人數最少的時候只剩下1個人;六部尚書,禮部尚書更換13人,兵部尚書更換14人,刑部尚書更換了17人,工部尚書更換了11人,另外他還換了50個大學士。

這才只是換掉的人,殺掉的就更多了。

比如,有一個大臣叫陳新甲。

晚明時候,明朝國力各方面的問題,打仗贏的次數並不多,所以當時陳新甲和崇禎商量,要不咱和皇太極議和吧?

崇禎:好啊好啊,你去辦吧。悄悄的,別讓人知道。

所以陳新甲才敢和皇太極去商量條款。結果後來這件事洩密了,崇禎馬上把他殺了,誰讓你洩密!

問題是,就算洩密了,人家也是給崇禎幹活的啊!

但不管,比起崇禎的正確性,群臣的想法一點都不重要。

所以清算閹黨是崇禎的功勞,殺大臣是因為大臣做錯了。

OK,崇禎你做的都是對的,大臣們心寒啊!

如果我們瞭解被崇禎殺掉的大臣們,大部分都是給崇禎背黑鍋的。那 怎麼辦呢?

還給崇禎賣命?

崇禎在乎過大家的命嗎?

就好像你的老闆,平時有一點事情就隨便開除員工,時間長了,誰還給這個老闆幹活呢?還不是在企業裡,先保護好自己在說。

所以崇禎不要說不算政治家,他連個好領導都談不上。


酒騎風


說崇禎皇帝是個極不成熟的政治家,這話其實並沒什麼錯。但是,崇禎一定表示不服。為什麼呢?因為在整個明朝的皇帝中,崇禎皇帝其實還是不錯的,他力行節儉,又勤於政事,要排位的話,他肯定是排在明朝皇帝中上的。

(崇禎帝劇照)

而且在整個古代皇帝中,能做到像崇禎皇帝這樣的,其實也是不多的。如果用政治家的標準來衡量,基本上沒幾個。如果要用成熟政治家,乃至卓越政治家來衡量,那就更加少之又少。


崇禎皇帝之所以獲得這樣的評價,根本原因在於,他當皇帝的時候,大明王朝滅亡了。但是,要說這個滅亡的原因,主要還不是他造成的。為什麼他卻獲得這樣的差評呢?

不過,崇禎皇帝雖然有這麼多委屈,他也只能接受。雖說大明王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不在他,但是如果他做得好一點,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大明王朝或許還可以撐下去。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崇禎皇帝剷除閹黨,卻沒能禁止黨爭。

崇禎皇帝打倒魏忠賢,剷除閹黨的行動,無疑是他一生最正確的政治行動,而且為他此後的執政,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面。這一行動後,明朝基本上結束了綿延百年的宦官之禍,朝政重新回到皇帝和大臣手裡。

(魏忠賢失勢)

但是,崇禎皇帝在打擊閹黨的同時,卻陸陸續續為曾被閹黨迫害的東林黨人平反。我們不能說崇禎皇帝為東林黨人平反不對,但這顯然不是一個有政治謀略的政治家該做的事情。因為這樣一來,就讓東林黨的勢力強大起來。而東林黨的強勢,又遭到了其它黨派的嫉妒,以及相互的構陷。這樣一來,實際上整個朝廷又重新陷入了黨爭之中。(原先閹黨專權的時候,就他們一黨說了算,沒有這樣的黨爭。

黨爭激烈,使得朝臣們在考慮政策實施,考慮人才使用的時候,不是站在國家的大局,而是站在他那個黨的小團體上。就算某項措施是正確的,但是,因為不是自己一黨的人提出來的,就大肆反對。這樣就造成了朝政混亂。

第二,崇禎皇帝缺乏君王應該有的大氣魄,過渡懷疑大臣。

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講的就是領導對待部下的態度問題。崇禎皇帝在這一點上是做得非常不好的。比如他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錯殺袁崇煥。比如他在剿滅農民起義軍的時候,前後啟用了十多個大將,同時也罷免或者誅殺了這些大將。這樣的結果是,大臣們不敢做事,害怕出事。因為一旦出事,就意味著被殺頭。比如祖大壽,在聽說袁崇煥冤枉被殺以後,他立刻主動投奔了後金。因為他雖然沒做過什麼錯事,但是在多疑的崇禎那裡,很可能下一個被殺的,就是他。

(錯殺袁崇煥)

恩威並施,是政治家最基本的品質。可是崇禎皇帝,只求立威,卻刻薄寡恩,對有功之臣少有封賞,對有錯之臣則嚴厲殺戮。這樣一來,就算他自己非常節約,非常勤政,起了一個模範帶頭作用,但是,大臣們對他卻很不滿,不願意為他賣命。

第三,崇禎皇帝外交能力非常一般,造成自己孤立被動。

明朝最後滅亡,,可以說主要是陷入雙線作戰之中。一邊抵抗滿清,一邊抵抗農民起義。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實在不應該硬打,而應該發揮外交手段,四兩撥千斤。要麼他和滿清交好,讓滿清停歇下來,騰出手裡,對付農民起義軍。要麼招撫農民起義軍,讓他們對付滿清。

李自成在包圍北京的時候,曾向崇禎提出西北稱王,北上抗清的條件。其實這未嘗不是個好主意。就算農民軍經常出爾反爾,不可信,但是至少是一種辦法。是一種外交辦法。可惜崇禎皇帝不懂得外交,既不交好滿清,又不招撫農民軍,最後雙掌敵四拳,苦力支撐,最後滅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崇禎沒有經過帝王之學的訓練,好意氣用事,生殺予奪太過隨意,往往好心辦壞事,最終江河日下。

(崇禎)

1.殺袁崇煥的政治軍事後果

己巳之變中,袁崇煥在京師城下與後金對峙,並且在等待援兵集結,最終發動對皇太極的總攻擊。

皇太極進不利,退不利,補給也不足。就在這節骨眼上,崇禎直接把袁崇煥送進了監獄,遼東軍東潰出關。

(己巳之變)

戰局急轉直下,皇太極從容南下劫掠良鄉等地補給部隊,修整十餘日再次攻擊京師。

當時在京師的文震孟就說:袁崇煥有錯,也不該現在抓,戰局要崩了。

一語成讖。之後圍繞袁崇煥案對內閣又進行了大調整。

2.換盧象升

1638年清軍入關,盧象升負責真保順廣幾府防禦,在作戰過程中,盧象升對戰場把握完全處於不利狀態。但兢兢業業勉強維持著。

(盧象升)

崇禎在知道後,又要臨陣換將,幸虧楊嗣昌以免己巳之禍勸解,才改成了催戰,結果楊嗣昌一戰陣亡,清軍東南轉向進入山東,戰局急劇惡化。

3.抓催孫傳庭

1639年孫傳庭入衛京師,指揮部隊與清軍打了幾場硬仗。由於各種原因,就把孫傳庭放監獄去了。

(孫傳庭)

1642年初,將孫傳庭從監獄放出來,讓解圍開封。之後命其總督三邊,催解圍開封,導致柿園失敗。第二年催孫傳庭出關決戰,一舉而主力喪。

崇禎在行事上很焦躁,急於求成。對待城下太狠,生殺予奪太過隨意。以致人心離散,國運不再。


一枚明粉


這個觀點我是贊同的,崇禎帝的種種行為都表現出,他在政治上及其不成熟,大局觀缺乏,有而不善於搞平衡和變通,平衡和變通是帝王的兩大必備招術。崇禎帝從小受到的教育不是帝王教育,沒有學帝王學,加上年少登基,心智還沒有來的及成熟即陷入政治漩渦。其實,明朝末年沒有《明史》說的那麼糟糕,崇禎帝幾次幾乎平定農民起義軍,只是因為政治上的不成熟,操之過急,昏招跌出,才一步一步把大明推向死亡。

崇禎帝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懂得平衡和變通:

一是不懂得平衡。一上臺就把大權在握的皇帝鷹犬魏忠賢辦了,使得權勢一下子導向文官集團,使得皇帝處處被動。從宣德皇帝開始,明朝的大權就是在文官集團和太監集團之間平衡,所以,內閣首輔又稱為外相,司禮監掌印太監又稱為內相。內外製衡,總體才能保持穩定。魏忠賢倒臺以後,沒有人幫助年少的崇禎帝理順與文官集團的關係,沒有人幫助崇禎帝壓制文官,以至於文官集團亂作為、不作為,政局日益糟糕,崇禎帝在後期又不得不重用太監,吃了虧才明白了平衡的道理,可是為時已晚。


二是不懂得變通。在明末攘外安內的大亂世背景下,崇禎帝片面執行祖宗家法《皇明祖訓》和《大明律》。比如,按照《大明律》的規定,殺袁崇煥並沒有什麼錯誤,但崇禎帝不懂得變通,不懂得保護幹部,結果自毀長城;比如“陷藩”罪名,就是督撫沒能守好城池,導致親王封地被佔領,就是“陷藩”,楊嗣昌就是因為張獻忠攻佔了襄陽,殺死了襄王朱翊銘,才驚懼而死的,因為楊嗣昌這時不自殺,也得因為陷藩罪名死於《大明律》。



崇禎帝17年的皇帝生涯,共殺了兩個內閣首輔,殺死或者被逼的自殺的督師或總督11人、巡撫11人,被他抓進監獄關押的三品以上大員更多,連俘虜過高迎祥的孫傳庭也被他抓進去坐過牢。崇禎帝坐井觀天,滿目套用成法,結果人才殆盡,自己被逼的自盡身亡。亂世套成法,是很危險的。當年建文帝削藩,也是犯了這個錯誤,按照《皇明祖訓》,被建文帝削藩的代王、齊王、岷王等,都是為非作歹之人,按照皇明祖訓,完全可以削掉,但建文帝不懂得變通,不懂得自己年少,那些親王都是親叔叔,不可操之過急,留人把柄。
打個比方,法律(現成的法律)就像是路上的坑,平時沒事的時候,大家小心走路,不會輕易掉到坑裡,但是一旦有事,慌慌張張,慌不擇路,那就很容易掉到坑裡,這樣就把掉到坑裡的人處死,實在不應該。

坐看東南了


恰好在歷史改朝換代的洪流之中做了亡國之君、是非功過從來就是成者敗者寇!江河日落腐朽沒落的最後、誰又能夠力挽狂瀾改變冥冥中的天道呢?

說起崇禎總是玩綁定袁崇煥、彷彿不這樣就無人記得起還有這個皇上存在、大明王朝消亡是歷史的必然、亦是歷史演繹的延續、在腐朽不堪的王朝末日裡、袁崇煥能夠做到的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帝王有帝王的苦、尤其是亡國之君更多的是數不盡的悲哀!毫不例外崇禎皇上在帝國大廈將傾的危難之際、心為社稷危難而急促、為無力迴天而默默的流著眼淚。

大明王朝的沒落並不是毀在崇禎一人手裡、他所接手的已然是瀕臨破碎的山河、一個王朝的消亡是個積累過程、絕不是末代皇帝一人的過失和所為所決定的。

崇禎的熱血也是沸騰的、因為烽火硝煙不斷、朝廷已然是沸騰之鄉、所以、大明王朝在燃燒、崇禎皇帝的熱血也在燃燒、儘管這個帝王做到了廢寢忘食兢兢業業、但根本就沒有人能夠止住這末日的燃燒、這是天道劫數。

最後、崇禎皇帝面對著歪脖樹拷問著自己、接著用一根繩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崇禎、崇禎、歷史就是這樣、沒有人在意你的苦、只有人盯著你的錯、福禍相依榮辱一身、誰是誰非又有誰說個清楚又道個明白……



易匣


崇禎並不是極其不成熟的政治家,實際上崇禎有著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這從他即位後解決九千歲魏忠賢和清算閹黨的過程可以看出來。崇禎即位後,先是鞏固自己的地位,搬出哥哥天啟帝的遺言: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來麻痺魏公公,不接受他的辭呈,然後又大加封賞,給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賜免死鐵券。實際上卻在不斷剪除閹黨的黨羽,接受了奶媽客氏的辭呈,勒令五虎之首崔呈秀削職歸籍。直到國子監監生錢嘉徵上書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的時候才開始動手,逼得魏公公最後上吊自殺,而此時他已經即位兩月有餘,從這一點上來看,崇禎並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

可為何崇禎儘管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書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卻仍然無力迴天,甚至連南遷與和議都沒有達成,最後落得個自縊煤山的下場呢?

性格缺陷是主要原因,崇禎生性多疑,不信任大臣,據統計,他在位的17年間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這種不信任大臣的性格導致文武百官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際上就是敷衍塞責,尸位素餐。想想晚清的慈禧太后,一介女流都敢於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臣,若不是重用這些漢臣,光一個太平天國恐怕都能讓滿清提前關門。

崇禎的另一個性格缺陷就是缺乏決斷力,在和議與南遷之時表現的淋漓盡致,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先與後金議和,待收拾完流賊再圖遼東。可這個意見還沒有提上議程,就被文官集團大批特批,說什麼泱泱中華,豈能與蠻夷議和,害得崇禎趕緊出來闢謠。在李自成逼時京師時,朝議南遷也是沒有決斷,當然這跟李自成進兵神速也有重要關係。做為帝王,廣納百家之言是正確的,但一定要有自我決斷能力。

另一個原因是他清除閹黨太過徹底,導致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帝王之術是採用互相制衡的辦法來協調派系之爭。文官中大都是一幫嘴炮,光喊口號不做實事,整天就是你鬥我我鬥你,爾虞我詐。這樣的朝廷結構擱在太平盛世可能無關緊要,放到亂世之時,結果就難以預料了。

綜上所述,崇禎並不是不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是不具備一代雄主的寬廣胸襟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處事風格,遇事缺乏決斷,這才導致他最後吊死煤山的悲慘下場。但他的勤奮,他的節儉,他六下罪己詔的勇氣以及最後自縊殉國的悲壯仍然值得肯定,而且他確實生不逢時,如果是太平歲月,憑他的勤奮和努力做個守成之君絕對綽綽有餘,真可謂,何苦生在帝王家啊!

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崇禎皇帝跟“政治家”這三個字根本就不沾邊,更別提成熟不成熟了。

崇禎只是一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懵懂少年,在年僅十七歲時非常意外的碰上了當皇帝的機會,倉促接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崇禎唯一做過的好事就是一上臺剷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面對明王朝最致命的兩大敵人,關外的後金和西北的流寇,崇禎錯誤的判斷和抉擇無數,多次錯失挽救危亡的良機,葬送了許多忠於明朝的忠臣良將和軍隊,最終覆亡於流寇之手。

崇禎其實是明朝十六帝中智商、能力、水平最差勁的,偏偏又屬他最勤奮努力操勞,但凡看過《崇禎傳》,看見崇禎執政十七年所有的神操作,昏招迭出錯誤連連,越看越鬱悶著急,甚至於連有些是個人都能明白的基本常識都不懂,崇禎所犯的許多錯誤低級到難以想像的程度,真給朱元璋丟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