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決定“兒子”的未來8年,微信“硬分叉”?

1月9日,“微信之父”張小龍面對全國各地飛來的“學生”,在微信8歲後的首次“公開課”上,認認真真地講了超長的4個小時,這4個小時決定著微信未來的8年。

這次“上課”的題目是:“萬物之中,希望至美”。一個很有詩意的題目,更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題目!

以下是本次的學習筆記。(為什麼叫“微信硬分叉”?先賣個關子,筆記的最後會講。)

張小龍決定“兒子”的未來8年,微信“硬分叉”?

公開課開始沒多久,張小龍就首次公開了微信最新的日活數據(DAU)——10億。這是國內互聯網史上的新紀錄,而張小龍一帶而過,反而吐槽了作為“DAU首富”的煩惱。他告訴大家,本次公開課最最重要的是從“微信的起源、微信的本質”來全面地講解一下微信背後的他到底在想什麼。張小龍說到做到,一口氣就此內容講了1個多小時,加上後面講“社交”的內容,佔了整堂課的一半。

“8歲”並不是中國人慶生習俗中的重要時間點。為什麼張小龍這次要系統地講解微信的起源和本質——這些如此重要的內容呢?也許是因為,8歲的微信,既被公認仍然“獨孤求敗”,同時也更被懷疑“垂垂老矣”!

張小龍當然不服。他講微信的起源、本質和他堅持不變的那些底線和原則,實質上就是為了向看衰微信的人們強調一點:既然微信因此成功,那麼這些原則必將繼續保障微信從一個成功走向下一個成功!——這就是標題“萬物之中,希望至美”中所說的“希望”。(這句充滿中文之美的句子,其實來自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臺詞的翻譯,它還有後半句:“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這一部分,其實是張小龍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張小龍喊話:我不忘初心,大家保持信心!

再簡單點:信龍哥,得永生!

張小龍決定“兒子”的未來8年,微信“硬分叉”?

2、關於小程序

張小龍對小程序寄予厚望,也坦然承認發展得並不如預期。

在小程序上,張小龍的執念就是“服務線下行業”,服務中小微。但現實是所有各大領域的線上企業,率先搞了小程序,霸佔了微信首頁下拉菜單的前列。

為什麼呢?那是張小龍自己造成的。這些線上企業,哪怕是頭部公司,也被張小龍嚇到了。張小龍說:APP太重了,以後只要有小程序,不用下載安裝APP,在微信裡即用即走。這還了得?那還不得早早卡位?所以,反而是線上企業霸屏,根本無法阻止他們搶奪微信流量的紅利。

小程序還會繼續不溫不火,就像廣東人的煲湯,慢慢煨。不過我相信,等到時間到了,味道會很好!

張小龍決定“兒子”的未來8年,微信“硬分叉”?

3、小遊戲

張小龍對小遊戲既滿意又不滿意:滿意於小遊戲的商業成績;不滿意於小遊戲遠遠沒有實現他對它的期望和設想。

如果說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網站,通過便捷的技術工具,釋放了大眾的文娛創造力,人人可當導演、編劇、演員。那麼,張小龍對小遊戲的定位設想,就是遊戲界的抖音、快手,人人可當遊戲策劃、設計師!

這的確是個令人眼亮的設想!唯一的挑戰就是遊戲製作工具的便捷化能推進到什麼程度。期待微信能夠成功!

張小龍決定“兒子”的未來8年,微信“硬分叉”?

4、關於社交

張小龍關於社交講了很多。在這一大段裡,充滿了內在矛盾的緊張。

他理解的“溝通的本質”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這是張小龍設計朋友圈各種功能的基本邏輯和人性假定。他認為,朋友圈就是用來“裝”的!就是個精心維護的“面具”!但同時,張小龍又認為,一直帶著“面具”太累了,人有展示自己真實一面的需求,所以搞了朋友圈三天可見,以及做了最新的視頻動態功能。鼓勵大家釋放真我!

從微信社交功能定位來看,存在這種充滿緊張關係的矛盾,根本原因是:每個人的社交網絡是有“差序格局”的,是分層分類的。

“差序格局”這個詞是費孝通先生對中國社會的洞見。他認為,每個中國人都“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每個圈子有它自己的功能(親人、同學、工作、音樂、體育、讀書)和意義(親情、愛、友誼、事業、詩與遠方),親疏遠近不同,可以交叉重疊,但更多時候是分隔獨立。而微信朋友圈,把一個人的所有圈子都混在一塊兒,造了一個人人可見的“無差序廣場”(張小龍把朋友圈比作廣場)。結果就是大家不太願意發朋友圈了。(在這裡插一句,“無差序廣場”是微信的缺陷,但卻是所有創業者的機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微信讓用戶在添加朋友的時候可以選擇是否讓對方看朋友圈、是否看對方的朋友圈;還可以在發每條朋友圈的時候,選擇不同的可見範圍。但是,效果並不好。而且問題應該挺嚴重,這導致張小龍無法迴避,在公開課上坦誠地說:“如果時光能夠倒流的話,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話,我可能直接讓相冊變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個人相冊是可以完全分開的,是兩個概念。。。。。。當時做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這兩個東西混在一起了。”

這個錯誤,已不僅僅是“工具”設計是否最優的問題了,而是對用戶人性考慮不周導致的嚴重系統bug。目前來看,張小龍還沒有找到徹底解決之道。這次的“視頻動態”新功能,張小龍為了解決朋友圈無差序開放的問題,他沒有讓視頻動態直接展現在朋友圈,而是讓想看的人動手點幾下,才能夠看到。似乎,“封閉的密室”代替了“開放的廣場”,但實際上這個密室是沒帶密碼鎖的,只是煩瑣些,人人可入。簡直就是“真心話”大冒險。如此設計,不看好!

張小龍決定“兒子”的未來8年,微信“硬分叉”?

5、關於閱讀

在閱讀服務領域,微信發佈了新功能“好看”——微信文章的人工社交推薦功能。

張小龍很看好人工推薦,“因為朋友的興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樣。有些東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來推薦,你可能永遠不會去接觸它。因為朋友推薦了,也許你會看一下,也許會引起你的興趣。你的朋友越多越複雜,這個面是越廣泛。其實是打破信息繭房的一個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們下一年的發力重點。”

張小龍的超人之處就在這裡!當所有APP為了流量、為了投用戶所好,用AI不斷餵養、強化你之所好的時候,微信要給你保留一片開放的天空和多元可能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張小龍正視了“差序格局”的存在,“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個區隔化。”也就是說:對於每個人來講,他的閱讀圈子與他的生活、工作等等其他圈子是可以完全不一樣的。微信提供了工具幫助個人保持閱讀圈子和社交圈子互相有一定的獨立性。這是非常好的一個設計和進步!

6、關於支付

微信的支付做得太好了!根本無須張小龍多言。而隨著支付市場的規範,微信支付會成為騰訊更大的“印鈔機”。

張小龍透露了他關心的重點是支付的溫度:體現親情、展示品牌。

量子歆寫過一篇文章 ,戲說了一把微信和釘釘。在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的情況下(上半場是2C,下半場是2B),微信作為騰訊軍團的一員,必須進軍企業服務市場。

從張小龍公開課上講企業微信的內容來看,企業微信與阿里釘釘作了差異化。企業微信更多地是關注如何幫助企業通過員工來實現企業與外部客戶的連接,而阿里釘釘更多地是關注如何幫助企業通過釘釘來實現企業內部“人財物事”的管理。兩大巨頭沒有硬碰硬,各自找到了自身優勢的自然延伸。

企業市場註定是兩馬必爭之地,是一場史詩級的競爭!坐等看戲就好。

張小龍決定“兒子”的未來8年,微信“硬分叉”?

8、結尾

在公開課的尾聲,張小龍坦然承認:“我們自己也發現,微信作為一個APP來說,它已經承載了很多很多的東西,並且在承載這麼多情況下看起來還那麼簡單。但是畢竟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

這段,非常重要!“簡單”是張小龍產品設計的原則和微信成功的秘訣,始終未變。但是,當微信已經成為一個多元工具“平臺”的時候,每個工具單獨來看都是“簡單”的、“最優”的,但是整體來看可能就不是這麼回事了。而且,邏輯都可能徹底改變!比如小米,它無論做什麼硬件都遵循同樣的原則,但是當跨界新零售做小米之家的時候,邏輯就不一樣了。

張小龍接著說:“所以在下一個階段,我覺得微信更多的是圍繞微信通過不同的APP嘗試跟微信有某一種關聯的其他一些服務形態。就像微信讀書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微信讀書非要放到微信裡面,看起來也可以,但是它作為一個獨立APP,能夠獨立地去進步,這樣反而是更合適的。”

方向沒錯,也可以用已經用濫了的詞來解讀這句話,就是微信“賦能”其他APP和服務。用什麼來賦能呢?還是像扶持拼多多那樣,用社交網絡和朋友圈吧(當然,不一定還會直接在微信朋友圈裡了,而是把社交關係輸出到合作APP裡)?可是,不解決朋友圈“差序格局”的問題,還能長久嗎?繼續自耗元氣嗎?

筆記寫完了。最後,回頭說一下筆記的標題——“微信硬分叉”。

“硬分叉”是區塊鏈世界裡的熱概念,意指技術上同出一源,但規則上已必需存同求異的分道揚鑣。

在張小龍的帶領下,微信正式跨上了硬分叉的分水嶺上。微信已不僅僅是連接人與人的溝通的一元化工具,它如張小龍所願已經成為“一個生活方式”,成為同時連接人與服務的多元化“平臺”。微信的DAU達到10億了,張小龍承認人口紅利沒有了,接下來的路就是“服務的層出不窮”。當服務層出不窮的時候,服務的邏輯就不再是溝通的邏輯,雖然一樣是去理解和把握人性;服務的主體就不再僅僅是微信APP,微信已經硬分叉出了企業微信、微信閱讀。

微信“硬分叉”,才能繼續秉承張小龍的原動力,接續再一個輝煌的8年!除此無他!

(本文作者:量子歆,本號特約互聯網經濟觀察員,財經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