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什麼不同意左宗棠收復新疆,而是力主放棄新疆?

呵呵嘿1235836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清朝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李鴻章和左宗棠都屬於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兩位朝廷的鞏固之臣之間交集很多,私交也有,但兩者交鋒最有名的還是晚清的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是海防的代表,他主張放棄新疆而專心海疆,左宗棠是塞防的代表,他力主收復新疆。



李鴻章為什麼會力主放棄新疆,其公開奏陳的摺子裡明確是將日本當做假想敵(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東南告急),但當時清朝財力有限,故李鴻章建議朝廷放棄新疆,將撥往新疆的糧餉“勻作海防之餉”。 海防塞防之爭背後是湘淮軍兩勢力的暗鬥。


李鴻章沒有向朝廷明說,他其實力主海防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我們知道,在對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鎮壓過程中,湘淮勢力相繼興起和壯大,湘系首領曾國藩去世後,淮系勢力依靠李鴻章的威望權勢迅速壯大,而湘系則四分五裂,曾國荃、左宗棠、劉長佑等各自為戰,其中以左宗棠的一派最有實力。


淮系首領李鴻章掌控北洋,淮系重臣沈葆楨掌控南洋,大清王朝的海疆幾乎都在淮系將領手中,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李鴻章當然要力主海防。 不過,李鴻章沒有左宗棠地道,李鴻章是讓朝廷不要新疆而專心海防,左宗棠最後的意見其實是一種折中方案——海防塞防兼顧。



歷史寶藏


李鴻章主張“海防”,而左宗棠主動“塞防”,所以這個問題反映的實質是李左二人的“海防”與“塞防”之爭。

1866年9月,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當時的陝甘總督不僅管轄陝西、甘肅兩省,還下轄今天的青海、寧夏、新疆等三省地區,事實上也就是總領西北軍務。左宗棠上任之際,正值陝、甘兩省回民起義愈演愈烈時期。由於中央沒能及時鎮壓回民起義,導致暴亂迅速向新疆地區蔓延。


1865年,阿古柏匪幫攻佔南疆大片地區。五年後,阿古柏匪幫又侵佔了北疆的烏魯木齊等地區。阿古柏匪幫還與英、俄兩國眉來眼去,儼然成了英、俄兩國新疆事務的代言人。1871年7月,蓄謀已久的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一時之間,新疆全境幾乎都淪為了帝國主義的領地。

本已打算退休的左宗棠聽聞新疆被境外勢力佔領後,一時怒髮衝冠。1873年冬天,左宗棠積極籌備組建西征軍,準備武力收復新疆。然而如此振奮人心的正義之舉卻遭到了李鴻章的反對。



1874年夏,日本出兵侵犯臺灣。同年10月,戰敗的清廷被迫與日本簽訂屈辱條約——《臺事專約》。顏面掃地的清王朝開始認識到海防的重要性。同年12月,得到恭親王奕忻和船政大臣沈葆楨支持的李鴻章上奏《籌議海防折》,建議丟新疆而保海防。籌備海防本無可厚非,但李鴻章此舉卻夾雜了自己的私心。李鴻章妄圖利用朝廷財政打造由他控制的北洋海軍,從而擴大自己的政治資本。

遠在陝甘的左宗棠得知李鴻章的主張後,氣不打一處來。面對李鴻章的咄咄逼人,左宗棠也不甘示弱。在認真研究了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後,左宗棠針對李鴻章的無理之言展開了反擊。


左宗棠首先堅持了新疆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疆土這一根本原則。其次,從國防戰略和具體用兵方法上,左宗棠力陳收復新疆領土的必要性和用兵新疆的次第順序,其拳拳愛國之心力透紙背。值得注意的是,在堅持收復新疆的同時,左宗棠也並不反對籌辦海防。但左宗棠認為事有輕重緩急,當前形勢下,“塞防”必須重於“海防”。

其實,無論“塞防”還是“海防”,擱和平時期都是挑不出毛病的愛國之主張。但凡事講究一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時的情況是新疆幾乎全境淪陷,而沿海省市在割地賠款之妥協下,尚能保持大部分主權之完整。孰是孰非,豈不是昭然若揭?再者,李鴻章在新疆存亡之際卻提出“海防”之建議,想不讓人懷疑他的動機實在太難。


清王朝的精英們也都不是瞎子,況且在如此大是大非的事上,大家也不太容易犯糊塗。最終在權臣文祥的大力支持下,清廷通過了左宗棠用兵新疆的議案。1875年5月,清廷正式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夏目歷史君


1874年,正當左宗棠大力平定新疆動亂之時,日本一股超過3000人的部隊,突然對臺作戰,不久佔領了那裡。清政府知道後,很快派人談判,正好當時日軍不服水土,病、死極多,於是同意談判,拿了一筆巨資回到了老家。

此時李鴻章從頭到尾看在眼裡, 於是不久上書:日本是大患,應該立即停止給左宗棠的調撥軍費,全力發展海軍。而左宗棠則認為,如果新疆之患不除,必然會被俄國、英國滲透勢力,到時候後果很嚴重。經過一番辯論,縱然李鴻章是重臣,但畢竟在當時日本給滿清帶來的問題,還不是很嚴重,於是朝廷繼續支持收復新疆。


其實也不怪李鴻章極力阻止左宗棠的征戰,實在是當時滿清的國力衰微,無力支持西征的鉅額軍費開銷。在開戰之前,他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去籌措軍費,陝甘大軍的軍費歷來靠各省的資助,但是到1876年的時候,各省已經累計拖欠超過千萬兩白銀的軍費,這樣鉅額的虧空,讓這支西征軍根本無法動彈。無奈之下,左宗棠多方求助,由朝廷戶部調撥部分白銀,再有各省籌措部分,共計籌來500萬兩,這些銀兩根本不夠大軍用度,於是他又問洋人借了500萬,但即使是這樣,軍費依然遠遠不夠。


在後面的幾年裡,他又陸續向洋人借了800多萬兩白銀,期間還向國人借款超過800萬兩。大軍一共不到兩萬多人,籌措到的糧餉預估只夠用不到兩年,這意味著,大軍在進入新疆以後,不能和敵人打消耗戰,必須要速戰速決,一旦拖延時日,敵人又充足的補給,清軍卻受不了長時間的消耗,因為此時已經沒處借錢了。

後來戰事果然和他料想中一樣,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打敗了敵人,可是戰勝之後,左宗棠心情複雜:耗費這麼資源,爭來了一片荒蕪之地,值嗎?事實上此戰雖然打勝,但是賠款反而多了,僅僅收回部分地區和主權,而且雖然西方戰事被安定下來,但是這一仗卻再度掏空了滿清政府,在其他戰線上沒有力量去組織有力的反抗。也許當時的李鴻章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結果,但是對於滿清這條四處漏水的破船, 就算不救西方,而去全力發展海軍,結局又能好上多少呢?


在李鴻章的看法裡,他認為未來滿清的勁敵就是日本,如果能夠發展海軍,就能抵擋日軍,就能保住國土。其實當時海軍的軍費每年調撥有400萬兩之多,他的北洋艦隊裡面很多都是從國外高價買來,甚至在性能上還要優於日艦不少,然而這樣的一支勁旅,後來卻因為海軍缺乏訓練,導致在戰鬥中頻頻失利,最終這些優良的軍備,被炮轟擊沉。

清兵原本不懂水戰,而且主流的思維還是陸戰,導致很多人對海軍的訓練不夠重視,所以即便是把所有的軍費都給了海軍,也只是配備更多的艦艇,真正打起來,戰鬥力有限,日軍都難以抵擋,還能靠他們抵抗其他強國?


小鎮月明


晚清的海防、塞防之爭,既有現實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

在現實因素方面,阿古柏作亂時期,恰逢英、俄在中亞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國擔心俄國會通過中亞進攻印度,認為唯有維持喀什噶爾政權的獨立,才符合英國的利益。

恰巧,當時李鴻章周圍的智囊基本都是英國人,故而這些人極力建議李鴻章放棄新疆,要阿古柏成為清朝的朝貢國。

除此以外,李鴻章還認為自乾隆定疆的一百多年以來,朝廷每年投入的餉銀是無底洞,應該把這些錢省下來,發展海防事業。這種思想雖然是基於當時清朝的國力而論,但卻有非常深厚的歷史傳統。

原來,早自乾隆將新疆納入版圖時起,朝廷內外就一直有聲音要求“棄置新疆”,李鴻章的言論,只不過是對這種觀點的延續而已。

在清朝以前,新疆與內地的隔絕已有數百年,導致內地士人均視新疆作域外,即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絕非“中土”。

在乾隆平定新疆的過程中,這種聲音也屢屢不絕。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爾撒納反叛,大學士劉統勳竟上奏請求退守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學士史貽直以兵馬勞頓,請求捐棄伊犁。

這些力主拋棄新疆的官員也不是不愛國,而是在當時漢人的天下觀念中,新疆是域外之地,不在他們理解的中國範圍內。

因此,我們也就不必奇怪,為何在新疆被乾隆平定後,會有官員因為統治成本的問題要求棄置新疆。

直到20世紀初,李鴻章式的觀念仍然很有市場。例如,民國學者吳藹宸的《新疆遊記》中就稱:

降至今日,(新疆)猶成為荒蕪不治之邊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歷代鄙視邊疆有以致之。


HuiNanHistory


李鴻章不止說要放棄新疆,曾經差點放棄東北,幸虧當時李鴻章死了,不然真的有可能將東北割讓給沙俄了,如果從現在角度來說,罵死李鴻章都不為過。

然而當時的情況跟現在畢竟不太一樣,不能從現在的角度來衡量當時的事情。

昨天我在分析鴉片戰爭中國為何會失敗的問題中,總結出來的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清朝是一個海洋大國卻不重視海權,是一個極為重視陸權的傳統國家,這種結果導致的就是兩次鴉片戰爭中,面對來自海上的敵人束手無策。

當西方的艦隊在中國的海面上橫衝直撞的時候,清政府龐大的陸軍體系根本沒有任何用武之地,清朝想要崛起,想要被人看得起必須打造海軍,打造近代海防體系。

李鴻章被慈禧稱為再造玄黃的一個人,既是文人,也打過仗,腦子不是糨糊做的,對於國防建設還是有很多想法的,李鴻章的想法就一個,對於清朝來說,最大的威脅一定是來自海上。

事實證明,兩次鴉片戰爭後是中法戰爭,然後是甲午中日戰爭,這些戰爭的對手雖然都不一樣,但是相同的地方是,他們都是來自海上!

當時李鴻章就一再強調,來自東方的日本將是清朝的大敵,這種遇見顯然是極具先見之明的。

李鴻章的海防思想體現在1874年上奏的《籌議海防折》中,至今讀來仍然能夠感覺到李鴻章對於清朝海防建設不足的擔憂,“江海各口,門戶洞開,已為我與敵人公共之地。”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查李鴻章的這份奏摺,看看李鴻章說的海防有沒有道理。其實近代以來,很多歷史學者已經承認李鴻章海防思想是有一定正確性的。

問題就出在,李鴻章在強調海防的同時故意打壓塞防,認為塞防沒有用,應該把塞防的資源全部放到海防上。

什麼?你要放棄領土!

按照哲學的方法論,看待問題應該全面,海防和塞防,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以當時的國情,別說兩手抓,就是把資源全部傾向於海防都不見得能守得住國門,更別提還要把一般的資源放到塞防上。

從主次矛盾的角度來說,當時的清朝,海防就是主要矛盾,塞防就是次要矛盾,兩手抓就是扯淡。

李鴻章對新疆的看法是荒涼之地,是朝廷的負擔,管理不起來,而且當時西方強國對新疆都虎視眈眈,與其勞師動眾的把持,不如將其調整為部落,減輕清朝的負擔。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確是維護國家主權,這一點是值得承認,無論什麼時候維護國家主權對於子孫後代都是說得過去的。

但是大家知道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花費了多少軍費嗎?

當時清政府的財政早就已經入不敷收,1853年的時候,戶部已經虧損400萬餘萬兩,此後,清廷不得不以舉借外債維持統治,這個時候清廷最缺的就是錢。

1866年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時,甘肅每年缺餉銀三百萬兩,陝西每年缺餉銀140萬兩,不得已的情況下,左宗棠先後舉借大量外債,1867年跟洋商借120萬,1868年借200萬。

1873年陝甘平定後開始收復新疆,又是大量舉借外債,從1875年左宗棠督辦新疆開始,每年需要經費800餘萬兩,後來借款都是按照千萬級別來借,左宗棠西征借款總數1595萬兩,僅佔西征協餉的14.9%,也就是說,左宗棠整個西征,花費的白銀已經上億。

而當時清朝海軍的經費什麼樣?每年只有四百萬兩,分給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一個水師只有二百萬兩,南洋水師當時的領導沈葆楨都沒好意思要,說乾脆都拿出來給北洋吧!

1888年北洋海軍建成,有一段時間還到日本去耀武揚威了一番,然而從北洋水師建成之後到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就再沒有添置一艘軍艦,就這幾百萬兩銀子,還拿出一部分給慈禧修園子。

為什麼用海軍經費修園子,而不從其他地方出,就是因為,當時清政府還是沒有海防意識,再來看左宗棠拿上億的白銀去收復新疆,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對海防的不重視!


史論縱橫


原創不易,我是文史工作坊!謝謝關注!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晚清重臣,不過二者在歷史上的名聲差別很大,李鴻章被罵成“賣國賊”,而左宗棠則是民族英雄。左宗棠地位其實比不過李鴻章,但為什麼被大家譽為民族英雄?最大的原因就是左宗棠力主並親自率軍收復了新疆。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臺灣,東南海防告急,在朝廷財政艱難之際,又有阿古柏侵佔中國新疆,清王朝東西同時告警,海防塞防之爭甚囂塵上。李鴻章認為日本是大威脅,力主加強海軍建設,在當時海防派眼裡,新疆和古時的西域是差不多的概念,認為這種域外之地可要可不要。

左宗棠卻認為新疆是國防要衝,是中國西北門戶,門戶若開,京師也將不保。可以說,左宗棠的眼光比李鴻章更加長遠。



李鴻章和左宗棠唱反調其實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朝廷若明確支持海防,則大把的財力向東南沿海傾斜,獲利最大的就是淮系,因為李鴻章和其他淮系將領坐鎮著東南沿海(北洋大臣李鴻章本人和南洋大臣沈葆楨都屬於淮系),李鴻章視淮係為自己的心肝寶貝,在丁戊奇荒期間北方數省餓殍遍地之際,李鴻章還告訴下屬淮軍的餉銀才是第一位的。收復新疆的則是左宗棠的部隊,這是一支地地道道的湘軍,湘淮系明爭暗鬥,海防塞防之爭得以體現。



文史工作坊,感謝您的關注!


文史工作坊


關於清朝同治年間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在大眾的認知之中一直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海防派與塞防派大臣均極端地認為“海防與塞防只能二選一”。實際上,海防派的李鴻章認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大傷;海疆之不防,則心腹之大患愈棘”。他的結論是:

  • 第一,新疆沒有防守的必要,即使丟了也對於整個國家的命運沒有任何影響——此為從必要性之角度論述

  • 第二,新疆處於俄國和英國(當時的英國已經控制了中亞和西藏)的合圍之中,必然不能保全,遲早要丟——此為從可行性的角度論述


  • 最後,綜上而言,既然沒必要防,也防不住,那麼再投入巨大的財力進去,無疑是白花錢,還不如將這些錢用在更為重要的海防上——因為清朝近代以來受到的致命入侵都是從海上而來

可以說,李鴻章是打算完全放棄新疆的。

但塞防派卻並不認為兩者是衝突的。以左宗棠的主張為例,他認為:“但使俄國人不得志於西北,則各國必不至構釁東南”,如果清軍不守住新疆,則新疆丟失後蒙古必然也受到威脅,而蒙古再丟失,則京師也受到威脅。因此,放棄塞防,會引起嚴重的連鎖反應。塞防派的最終結論:

  • 第一,在西北打壓俄國人囂張的氣焰,同時也會給其他列強釋放一種“我大清不是軟柿子”的信號,他們自然不會輕易從海上在此進犯——這是從海防與塞防關係的角度來說明

  • 第二,塞防不重視,最終的結果是北京會同時面對海上和陸上的雙重威脅——這是從後果的角度而言




  • 第三,此時的清軍剛剛平定了甘陝地區的叛亂,軍威正盛,所以完全有能力擊退阿古伯入侵併且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俄國的挑釁——這是從可行性的角度而言。

  • 綜上,得出結論,海防自然重要,但塞防也不可不重視,所以一定要收復新疆

從兩派的觀點來看,李中堂更加極端。

李鴻章之所以這樣考慮,直接基於1874年中日在琉球的博弈。當時的日本處於明治維新的進行時,其海軍已經購置了不少西方的戰艦,日本利用這些戰艦,妄圖一舉戰略琉球和臺灣,清日之間的矛盾由此爆發 。由於當時清廷海軍能力不足,且內憂外患不斷,而日本的實力也不足以抗衡清朝,所以兩國達成和解,後果是日本實際控制了琉球。這件事讓李鴻章意識到,如果不加強海軍的建設,清朝連日本都難以應對。

因此,李鴻章對於海軍的建設產生了近乎於偏執的熱情。


同時,李鴻章的此舉也存在一定的私心。眾所周知,晚清的這些大臣,的確各個都能力不凡,但在經濟方面也都不乾淨,李鴻章主張建設水師,且他的周圍有不少英國人支持,自然,如果朝廷真的批准海軍的建設計劃,那麼一定是李鴻章全權負責,如此,朝廷的撥款,李中堂便可以撈一筆。試想,如果將塞防的錢全部用於海軍的建設,李中堂豈不是能撈到更多?

最後一點,其他答主也指出了,那就是,當時的新疆的確在清朝大臣嚴重並不受到重視,這種情況從乾隆時期開始就一直存在,因此,李鴻章存在這種思想,也就不足為奇。

海防與塞防之爭,最終以朝廷採納左宗棠的建議結束。後來,左宗棠率領自己的湘軍進入新疆,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最終擊敗了阿古伯的入侵,震懾了俄國,令俄國在一段時間內不再對新疆產生非法的訴求。事實也證明了,海防與塞防,並不衝突。

最後,以楊昌浚的《恭誦左公西行甘棠》來結束本文,以紀念左公對維護祖國領土的貢獻: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庭州行者


誠邀,如題。左宗棠收復新疆,穩固中華版圖,這對於大清是毫無疑問有功無過的。但是在是否出兵新疆的問題上,當時的大清朝廷還有過一次爭議,其中李鴻章就力主放棄新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其一,地理因素。

與左宗棠“新疆若失,何以保蒙古,蒙古若失,何以保北京”的論斷不同,李鴻章以為新疆面積廣大卻地僻民少,大清要之無用,丟之可惜,頗為雞肋,是以不如狠下決心,棄之以保內地,畢竟大明不也沒有新疆嗎?這是兩種不同思想的差異。

其二,志向不同

說到思想,眾所周知,左宗棠是“塞防”一派而李鴻章則是“海防”的頭頭,是時大清財政困難,如果出兵新疆,海軍的建設就會被耽誤,是以李鴻章不想因新疆丟海防,才會不斷的進言主張丟棄新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大致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表面問題,李鴻章與左宗棠兩人關係不和。(左宗棠劇照)<strong>

兩人雖然都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但要說起真正的軍事能力、政治能力,左宗棠明顯高於李鴻章。

左宗棠,地理、水利、理財、軍事、政務才幹,樣樣都有心得,啥事都是自己一拍腦袋,就可以解決了,是實打實的綜合性人才。

俗話說,一般牛人總有點怪脾氣,左宗棠也有點小脾氣。因為自己才華出眾,腦袋轉的快,所以左宗棠有點持才傲物,見不得別人痴痴呆呆的,唯唯諾諾的樣子。

每次,曾國藩面臨難題,都要左思右想,半天想不出個好辦法。左宗棠看到曾國藩愁眉苦臉的樣子,就大肆嘲笑,心裡暗想這麼個事情,還要想個半天,蠢。

不過,曾國藩心胸寬廣,愛惜左宗棠的才能,沒有過多計較,此後朝中有大事,依然積極提拔左宗棠。

但李鴻章就不行了。

李鴻章的發家之路,靠的是什麼?人際交往,搞人脈,在北京考試的時候,把達官顯貴們,都認識了一遍。

有了這麼多靠山,官場同僚支持,李鴻章也是有點橫,喜歡跟人吹牛,說些大話,抬高自己的身份、才能。其實,也沒多少真東西,從他後面領導的中日甲午戰爭就可以看出來,不會打仗。

這樣兩個傢伙,一個持才傲物,一個擅長人際交往、講大話吹牛,這弄在一起,難免要出事。

原先,兩人在一起就搞不來,但幸好中間,還有曾國藩,左右逢源,相互維持。

曾國藩一死,兩人徹底決裂了,老死不相往來,明爭暗鬥。李鴻章聽說,左宗棠在京師,打死不進京城,就是不想跟這個傢伙,見面硬磕。(李鴻章劇照)

從私人關係,到政治意見,兩人基本上都是爭鋒相對。新疆危機,左宗棠從國家大局出發,力主守衛邊塞,也要海防;而李鴻章就有些短視了,認為海防更重要,新疆那都是大沙漠,要不要無所謂。

第二個,深層原因,近代中國,遭受到較大的戰爭屈辱,都是來自海上,路上威脅較少。

清朝閉關鎖國,海洋設施早就沒有太大進步了,海軍力量隨之薄弱。面對遠洋而來的英國海軍,海軍設備先進,清朝的破銅爛鐵自然難以應對。

自然,隨後的中英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就失敗了,設備太差,清軍士兵戰鬥力又太差,怎麼打。

相反,在陸地上,清軍還是有些戰鬥力。最明顯的,可以看看清軍時怎麼剿滅太平太國的,就連太平天國這樣的軍隊,只要有勇氣、下決心,在陸地上,照樣把美國人領導的洋槍隊打的灰飛煙滅。(清軍和英軍作戰)

有了這些真實的歷史經驗,李鴻章深信,海防才是關鍵,清軍的陸軍力量還是可以的,但清朝畢竟地方太大了,也不能啥地方都守衛,假如啥地方都守衛了,哪來的軍餉呢?新疆這地方,沙漠遍地,這土地有啥用,直接捨棄算了。

左宗棠雖然沒有考中秀才,不是科舉出生,但左有實幹才能,飽含經世之才,這是李鴻章這樣的書生比不了的。

左宗棠認為,海防、陸防都重要,尤其現在新疆。新疆遭受外國勢力爭奪,意圖分裂,只有武力鎮壓,積極防備,祖宗江山不可肆意割捨;軍費不夠,朝廷可以不管,自己籌備;朝廷只要出兵,就行了。

最後同治皇帝、慈禧太后考慮再三,最終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見,出兵新疆。

這下,左宗棠估計又高興了,看看李鴻章這傢伙出的什麼鬼主意。

我是啥都知道一點的七哥喲,關注我,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歲七夸父


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乘中國新疆地區紛亂之機,將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區侵佔,英、俄等國力圖在新疆擴展侵略勢力,競相勾結和支持阿古柏,通過承認阿古柏的統治地位,從而換取在喀什噶爾設立領事、通商等特權,新疆全線告急。

新疆當時要靠海關、漕運等內陸稅務經費大力支持,每年援助的銀兩多達億萬之巨,李鴻章認為開發新疆就是向無底洞投錢,實際就是一個累贅,不要也罷。新疆周邊均為虎狼之國,能守幾何難說,早放棄早得利。

為此李鴻章比喻說:新疆好比中國的手腳,東南沿海則是中國的心臟。手腳被人砍掉了,不要命,照樣活;心臟被刺中了,那就是要命的大麻煩。

乾隆皇帝征服準噶爾時說:“欲保西北不亂,必要控厄蒙古,欲控蒙古部眾,必控黃教之地(西藏)欲控黃教之地,則必征服新疆。”但是這些李中堂通通認識不到,這些大戈壁,大沙漠,伊犁河谷這樣的地方在中堂眼裡根本不存在。

左宗棠回懟說:“琉球地小,他建議扔掉;新疆地大,他力主放棄。自斷手腳,再等著讓人刺自家心臟,太可笑!為什麼不選擇將刀鋒對準敵人的手腳和心臟”!

但善搞官場權斗的李鴻章大造“放棄新疆是愛國行為,收復新疆是賣國行為”的輿論。

左宗棠當眾嚎啕大哭,憤懣之餘給朝廷止上書:

“臣本一介書生,辱蒙兩朝殊恩,高位顯爵,久為平生所夢想不到,豈思立功邊域,凱望恩施?”

在左宗棠的剛直、真情、赤膽忠心下,慈禧這位有時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老太太經常昏招百出,但對待新疆問題時一錘定音,1875年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1877年,清軍乘勝進軍南疆,連戰皆捷,阿古柏在逃走途中身亡。

面上是政爭,實際上卻是自私自利的權爭,是李中堂一味苟且保全自家的那點權勢老底。

1、李、左二人是政敵,兩人的執政理念、政治立場、利益集團都極端對立,如果左宗棠去收復新疆,那朝廷必將讓他李鴻章去籌湊軍餉,拿錢讓政敵漲勢建功,他豈能甘心!

2、李鴻章擔心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後會威脅他的位置,侵害他的利益。

我國曆史上一些只關心個人利益的政客都視國內政敵如殺父仇人一般,必欲除之而後快,外部敵人反倒無關緊要,如“攘外必先安內那位”。

所以在左宗棠徵西途中,李鴻章一會兒誣陷他是擁兵自重的曹操,一會兒在糧餉上搞小動作,甚至左宗棠在新疆已成橫掃之勢時,他還想慫恿朝廷去苟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