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索姑婆會

(陝西省職工作家協會會員)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索姑婆廟位於寶雞扶風縣段家鎮東北7公里處的青龍山上,據《扶風縣誌》記載,因其山下湋河蜿蜒而過,形景極像一條青龍,故名青龍山。青龍山似山非山,山頂上建有一座古廟,廟內有明代大鐘及供奉銅鑄“索姑聖母”神像,相傳被唐太宗李世民賜封“全貞娘娘”。廟因山而得名“青龍廟”,村因山廟而聞名稱“青龍廟村”。約唐初建,距今1300餘年。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青龍廟懸山峰頂端,四面古柏環抱,鬱鬱蔥蔥,勢如星辰倒映,俯視西崖,似如身臨華山西峰之壯觀,故有“湋水古柏繞鷲嶺,三面臨壑懸青龍”的讚譽。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楊凌、周至及扶風縣境內有關的十三方(村)共同輪流承辦索姑婆會,這是關中西部最大的民間廟會之一,四川廣元、甘肅隴西、寧夏固原、河南靈寶等地及本省相鄰縣區的武功、周至、興平、眉縣、陳倉、岐山等地群眾自發湧入朝拜瞻仰,舉行祭祀聖母,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相傳索姑降生於扶風青龍村一索姓人家,幼年喪母,其父長年貿易隴西,索姑隨兄嫂一起生活。其嫂為人奸詐愛財,索姑幼年頭患禿瘡,嫂子百般虐待。索姑潛心悟道,在她成仙坐化周至縣青山車峪那天,嫂子後悔莫及,緊緊跟隨追趕,喊著“姑姑等,姑姑等”。後來,嫂子變成了斑鳩,一年四季“姑姑等,姑姑等”叫個不停,青龍廟就是民間故事“姑姑等”的發源地。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最為隆重的當屬“迎轎子”活動,從三月初八開始,廟會總會長召集青龍廟村南、北、西16個自然村理事會,組織恭請仙姑的隊伍,抬著轎子專程前去周至青山迎請索姑娘娘“回家”。沿途各鎮、各村數座廟宇均設有接待站,舉行隆重的迎送儀式。一路上,不但有鑼鼓隊、彩旗方陣護送,更有旱船、嗩吶、社火等民間藝術表演,直至三月初十索姑婆誕生這天,將索姑婆迎請到青龍村索姑祠廟歇息。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三月十四當天正式迎轎上山。上午10時整,青龍廟村一片熙熙攘攘,一支百名女子鑼鼓隊鑼鼓喧天地拉開了陣勢,從輔廟出發,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漢,穿著刺眼的大紅袍,頭上裹著一個紅頭巾,生龍活虎地在前面指揮。在塬兩岸上,黑壓壓的坐滿了從各地趕來的老膃婆,頭上頂著白手帕,小腳裹著一雙耀眼的雪白色的襪子,樂呵呵的張著沒牙的嘴巴,興奮處拍著圈坐的腿樂翻了天,成為索姑婆會上最耀眼的一道風景線。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三十多名小夥子抬著轎,跌跌撞撞地前行,這時從人群中衝進一群小夥子,使勁阻攔轎子前進,挽留聖母娘娘不要走。一群人分成兩派。抬的抬,掀的掀,攔的攔,將聖母轎子忽而向東忽而向西,不時有人跌倒在地上,刺激著崖兩邊的人群歡呼雀躍,指點著那些跌倒的人哈哈大笑,而那被撞翻的人在地上爬起來,連身上的土都來不及拍,如鬥牛士一樣又湧入抬轎人群中,或擠、或拉、或扛、或掀,陷入了一場混戰。這是索姑婆會最精彩、最絢麗、最震撼的篇章,人群的歡呼聲、鑼鼓聲、尖叫聲、鬨笑聲夾雜在一起,聲震九天,這是信眾們的狂歡節。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聖母轎子在信眾的簇擁下,步履艱難的向前衝去。由於挽留聖母轎子的一方人多勢眾,將抬轎子的一方壓住向後拖去,立即又有人衝上去加入護送隊伍,保護聖母向前走,但是對方勢力太強大,轎子仍舊在原地打著轉轉。往往到最後,廟裡的會長不得不出面阻攔:“狗娃,耍個就對了”,阻攔方也見好就收,一夥人又改變立場混入到抬轎方,護送著聖母浩浩蕩蕩的向主廟行進。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索姑主廟位於青龍山頂,兩岸崖谷聳然對峙,下面流淌著一條潺潺的韋水河,從崖底綿延穿過。迎面偌大的廣場中央有一座戲臺,宏亮的高音喇叭迴旋著激亢的秦聲秦韻。臺子下面是一群全神貫注的六七十多歲的忠實戲迷。老太婆頭上戴著青花手帕,裹著小腳,坐在兒孫們拉的架子車上,一群老漢鼻樑上掛著一副石頭鏡,柱著柺杖,圍坐在一起談論舞臺上戲的情節。

寶雞:扶風索姑婆會

索姑婆廟會相傳有數千年曆史,是“扶助京師、以行風化”的周原大地上一顆悠久積澱的明珠,在繁忙繁華繁心的鬧市中,時常會想起幼時難忘的鄉音鄉情,索姑婆會是淡淡的鄉愁記憶,是流逝歲月的永恆牽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