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統治終結後,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為何活到了1913年?

ruboliang


德川幕府末代將軍慶喜,是德川幕府中活的最長的將軍 ,活了七十七歲。

作為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能夠安享天年壽終正寢,除了基因好之外,主要在於他政治漩渦他做出了識時務的選擇,使得免去了日後被清算。

在日本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德川慶喜做出了有利於日本的正確選擇。

德川慶喜作為末代將軍,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放棄權力,退出歷史舞臺,雖然這番選擇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但無疑使日本免於進一步的內亂,為明治維新的開始創造了較好的環境。

德川慶喜至少在三個方面為自己加分不少,在百姓、公卿和天皇心中留下了好印象,是他日後免遭清算。

一、改革幕府政治,開始西化

德川慶喜接任幕府將軍後,刷新幕政,給暮氣沉沉且搖搖欲墜的幕府統治帶來了新的氣象。

這番改革中,尤其是向西方學習方面,可見他是一個開明的人。

比如改革軍制。學習法國軍制,編練步、騎、炮兵,並採購西式軍艦,振興軍備;同時派遣人才留學海外,學習西方軍事思想。

又如改革學制,設置“藩書調所”(今東京大學前身),培養外交和西學人才。

他的改革也贏得的了維新人士的欣賞與讚譽。

二、大政奉還

在倒幕派掀起的倒幕運動中,德川慶喜覺察到倒幕派武裝倒幕,尤其是要“珍戮賊臣慶喜”的企圖,他先發制人,上書表示“大政奉還”,使得倒幕派失去了討伐他的理由。

儘管大政奉還僅是德川慶喜的權宜之計,但最終大政奉還得以完成,天皇得以重新掌握政權,這使得天皇對德川慶喜多少是有些好感的。

三、無血開城

大政奉還之後,倒幕派和幕府還是發生了戰爭,德川慶喜在鳥羽、伏見之戰中大敗,逃回大本營江戶。此時幕府的實力依舊是很強的,幕府的主戰派主張堅決反抗,並藉助法國進行反攻。

此時的德川慶喜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戰是和,德川慶喜都可以堅持一番。

最終德川慶喜放棄與新政府死戰到底的想法,選擇絕對恭順政策,使得政府軍兵不血刃地解放江戶(後來的東京),日本人稱之為“無血開城”,江戶得以免於戰火的浩劫。

基於這些事情,新政府的領導實行寬大政策,保全了德川慶喜的性命,也保全了德川家族。

德川慶喜在明治政府給的封地靜岡開始幾十年的隱居生活。期間他決口不問政治,熱衷攝影、狩獵、民謠歌曲,生活安逸得趣。

明治天皇很滿意,在德川慶喜晚年的時候召見他,冊封他為公爵,給與華族身份。直到1913年以七十七歲高齡去世。

所以德川慶喜能夠壽終正寢,主要是由於他做出了明智的選擇,使得他免去了日後的清算,他從此也徹底絕緣政治,讓明治政府很放心。


微史春秋


德川慶喜雖然是末代將軍,卻是德川幕府裡面少有的英明果斷的將軍。

德川慶喜實際只當了一年多的將軍,致力於在幕府主導下的開國改革。最終因為風雲際會,加上幕府裡面頑固僵化分子太多,德川慶喜在鳥羽伏見之敗後,主動讓出了權力。

德川慶喜因此保全了身家性命,比明治天皇晚去世一年,虛歲享年七十七歲,也避免了讓日本陷入曠日持久的內戰。

1,電影《憑神》中的德川慶喜。

幕末時期,別所彥四郎是一名下級武士,出身於充當將軍替身的日本武士家庭。可惜別所彥四郎是次子,不能繼承家業,入贅他家後黴運連連,失魂落魄。

彥四郎喝醉了酒,錯拜三巡稻荷祠,引來窮神、病神、死神附體。彥四郎想盡辦法都無法擺脫三位衰神,最後平靜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與可愛的死神小女孩成了好朋友。

勝海舟也來拉彥四郎入夥。

最後幕府派和倒幕派發生了戰爭,德川慶喜將軍逃走,遇到彥四郎。彥四郎發現自己跟德川慶喜長得一模一樣。

彥四郎決心給將軍當替身,救了德川慶喜一命,和僕人、舊時代一起死在硝煙瀰漫的炮火中。

2,德川慶喜的改革。

1853年的黑船事件,幕府已經知道無法繼續鎖國,只能開國。

當時的孝明天皇卻是一個堅定的攘夷派,並且反對倒墓,可見是一個十足的頑固派。

相反,幕府將軍卻相對開明。

只是幕府頑固派大老井伊直弼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對立賢明的德川慶喜,而在1859年擁立了年幼的德川家茂,使幕府的改革失去了十年,最終導致幕府不可收拾。

德川慶喜擔任了將軍後見職(將軍輔佐),進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設立近代軍隊,設置京都守護職維持京都治安,設置“藩書調所”(東京大學前身)。

1866年12月5日,德川慶喜正式擔任幕府將軍。

德川慶喜依靠法國的支持,開始大規模改革,但因倒幕派的戰爭激化,大部分政策未來得及實施。

反對倒幕的孝明天皇突然病死,形勢對德川慶喜非常不利。

3,大政奉還和無血開城。

德川慶喜覺察到倒幕派要誅殺將軍的陰謀,決定先發制人。

1867年10月14日,德川慶喜主動還權給明治天皇,稱為大政奉還。先行一步堵住了倒幕派的嘴。

目瞪口呆的倒幕派巖倉具視發動宮廷政變,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要求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交出所有的權力。

德川慶喜認為倒幕派得寸進尺。

1868年1月,德川慶喜的幕府軍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失敗,德川慶喜逃回東京江戶。

權衡利弊後,德川慶喜放棄了在東京繼續抵抗,委託勝海舟負責與倒幕派善後,待罪上野東叡山寬永寺大慈院,實現了無血開城。

因為德川慶喜的明智決定,倒幕派沒有對德川慶喜趕盡殺絕。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明治天皇封德川慶喜為公爵。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德川慶喜活得長久,還是與他所做出的政治貢獻有關。比如攘夷的時候,就算有那麼多的“倒幕派”的存在,德川已退為進辭職想不幹了,當時沒有他這麼厲害的戰將可用,老臣們還是紛紛去挽留他。

德川慶喜(日語:とくがわ よしのぶ,英語:Tokugawa Yoshinobu;1837年10月28日-1913年11月22日,水戶藩主權中納言德川齊昭第七子,字子邦,號興山,江戶幕府第15代徵夷大將軍,也是江戶幕府及日本歷史上最後一位幕府將軍。弘化四年(1847年),出繼一橋德川家,故而又名一橋慶喜。

德川慶喜,是一個擁有寬廣的胸襟和過人的謀略的人,他所實施的體制改革,雖然遭到反對,到最後也未成功。但也獲得了很多學者的稱讚。

德川慶喜勵精圖治,致力於復興幕府的統治。雖然他為挽救其腐敗透頂的封建統治耗盡了心機,但終還是被幽禁江戶。從此結束了他的政治。

退任後,雖然流放外地,可同時也保住了他的性命,得了善終。平淡的退休生活讓德川慶喜開始熱衷於攝影、狩獵、民謠歌曲研究。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被冊封公爵。大正二年(1913年)因肺炎而逝世,享年七十七歲,是德川幕府中壽命最長的將軍。

後世對他在文藝形象方面也描,述得很多,有小說,漫畫,電視劇,電影等。





bigstuff


懂得放權,看的長遠,這跟日本人的民族特性有關,都是為了讓日本更強大,德川慶喜懂得德川家的歷史使命已經結束了。跟滿清末年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滿人統治者始終不放權,還在分滿漢之分,愣是被外族統治者巧取豪奪,百般凌辱還是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給國家民族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仁心說道


日本人壽命本來長,放棄權力還是貴族,特別是投入建設讓士氣高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