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又生乱,那些“开支票”的去哪儿了?

齐鲁晚报讯(记者赵恩霆)最近,北非国家利比亚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再度闯进国际视野。在此之前的8年里,关于利比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2011年10月20日政治强人卡扎菲被击毙以及2012年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

8年前,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面对着来自东部地区的反对派武装的攻势,最终,在美英法为首的多国军事干预下,卡扎菲政权被反对派推翻。如今,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在的黎波里遭到来自东部的军事强人哈夫塔尔麾下“国民军”的攻势,这一幕,像极了8年前卡扎菲面临的困境。但这一次,美国等西方国家却保持了“克制”,七国集团和欧盟仅仅通过声明的方式反对哈夫塔尔武力“搅局”,并且,此前一直在利比亚秘密行动的一支美军部队还宣布暂时撤军。

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该出手时瞎干预,而且干预之后拍拍屁股走人,许诺的空头支票满天飞,这就是利比亚这面镜子8年来一再折射出的西方国家干涉主义的真面目。

利比亚这个地处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的产油国,有150多个部落,各路政治派系鱼龙混杂,且各自都拥有民兵武装。当年卡扎菲也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用了几十年才稳住了利比亚。

正因利比亚内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旦卡扎菲倒台,必然出现极度的权力真空,以往被卡扎菲压制或控制的部族和派系顿时失控。8年来,利比亚非但没有迎来西方国家夸口的“民主”和“自由”,反倒进入了“战国时代”。

2011年3月中东北非大动荡爆发之初,卡扎菲曾在的黎波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利比亚政府的存在,可以确保其2000公里地中海海岸线的稳定,避免北非等地的难民大规模拥向欧洲,还可以避免极端组织渗透利比亚,避免威胁欧洲的安全。

如今看来,卡扎菲的预言应验了。

8年来,战乱不断的利比亚成了中东北非难民拥入欧洲的主要通道,欧洲不仅被难民危机所累,社会矛盾聚积并集中爆发,甚至间接助力各国极右翼和民粹主义政治势力崛起;同时,欧洲多地频繁遭遇恐袭事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似乎只有美国“独善其身”,但所谓独善其身,也只是相对欧洲而言。实际上,美国同样被利比亚刺痛。2012年9月11日,“9·11”事件11周年当天,美国驻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领事馆遇袭,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身亡。这是33年来美国驻外大使首次死于武装袭击,该事件对美国的震动至今余波未平。

这些年来,利比亚的政治重建几经周折。2014年6月,利比亚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国民议会被国民代表大会所取代,后者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此前主导国民议会的宗教势力在选举中失利,随后其所属的民兵武装攻占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恢复国民议会、组建“救国政府”,国民代表大会及其组建的新政府被迫东迁,利比亚出现两个议会、两个政府对峙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利比亚东西两派背后还有不同的域外和大国势力的支持。西部的民族团结政府得到联合国承认,美欧西方国家这次也明确反对东部的哈夫塔尔攻打西部政权。

然而,哈夫塔尔本身就与西方国家有剪不断的关联。作为卡扎菲昔日重臣,哈夫塔尔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被卡扎菲抛弃,流亡美国,并与美国中情局之间保持暧昧的关系。8年前利比亚乱套后,哈夫塔尔返回利比亚,成为推翻卡扎菲的重要力量,并因此获得西方国家支持。虽然这回美欧表面上都反对哈夫塔尔动武,但控制利比亚东部这些年,哈夫塔尔早已成了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座上宾。

国内局势“原地踏步”8年,这轮利比亚内乱既是该国内部势力试图重新整合国家的一次努力,也是地区乃至域外势力试探彼此态度和底线的一次尝试。在这一背景下,可以预见,利比亚的乱局仍将长期持续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