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頭版評論:版權保護 別讓情緒模糊了理性邊界

一張“黑洞”照片,把A股上市公司視覺中國推向了公眾視野。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版權怎麼就莫名其妙地被一家商業公司霸佔?隨著事件發酵,更多亂象被挖掘出來,當人們發現“國旗”、“國徽”也被這家公司聲明版權後,輿論終於被徹底引爆,公司股價亦聞聲跌停。

倘若只是普通版權糾紛,恐怕難以引發這場輿論熱潮。這次之所以群情激憤,是幾乎所有的媒體、自媒體,都曾遭遇以視覺中國為代表的圖片公司釣魚式維權,以至於圈內有一種說法,叫“天下苦視覺中國久矣”。人民日報的微博“不敢配圖”,引發評論點贊無數,可見在圖片公司的一貫高壓下,大家是多麼心有慼慼、噤若寒蟬。

一個需要釐清的前提是,知識產權保護,需要搞清楚保護誰的產權、以什麼方式保護。回到視覺中國這個事件上,大家反感的並不是它販賣圖片,而是刻意模糊版權,然後釣魚式維權。在大量的版權糾紛案例中,圖片公司起訴只是手段,結果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恫嚇式半強制交易。直到人們發現,這家公司高舉版權大旗的同時,卻幹著踐踏版權的行徑,國旗、國徽等明顯作為公共產品屬性的作品,也被其聲明版權,當成牟利的工具,直至種種不堪亂象的終極爆發。這樣的雙重標準,使得圖片公司與上下游之間並未形成利益共同體。視覺中國公開披露的財報就透露,其圖片類業務的毛利率超過六成。當某一方奉行“吃幹佔淨”的策略,完全無視上下游的利益訴求時,矛盾爆發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應該說,知識產權保護,已經成了現代社會的文明共識,甚至保護力度的強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水平。這些年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可資證明的是,人們已經逐漸習慣了付費收看視頻、收聽音樂、閱讀新聞和文學作品,也明白“使用就應該付費”的道理。而在這些領域,依賴於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也誕生了較為成熟的商業公司,最終實現產業鏈的繁榮和共贏,反過來又推動了知識產權保護事業的發展。

“黑洞”照片給視覺中國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隨著監管部門的介入,涉事企業將為自己的不端行為付出相應代價。但互聯網時代熱點其興也勃,其去也忽,倘若把輿論火力簡單地停留在對圖片公司的口誅筆伐上,隨著事件熱度的退卻,淪為一閃而過的談資就實在可惜。更重要的考量,是以此為契機,在確保各方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新合力。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