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富五車:你知道五車書有多少嗎?

我們誇讚一個人學識淵博,一般說此人“學富五車”,大義是形容讀書多,見識廣博,才學豐富。然而這個成語的根源卻不是褒義詞,而是用來批評人的。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語本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學富五車:你知道五車書有多少嗎?

《天下篇》是我國最早的哲學史著作,是由莊子後學所作,收錄於《莊子·外篇》,對當時天下流行的學問進行收錄和評價。上段所引,對惠施進行了評價:惠施這個人學識廣博而駁雜,他著的書有五車之多,他講的道理也很龐雜,他的言辭也沒有統一的思想主旨。很顯然,這句是對惠施學問的批評,後文是對惠施學問的概括,“歷物”是指“分別究析事物之理”,文中統計了是個辯題,稱之為“歷物十事”。後文繼續評價道:惠施認為,這些都是大道理,並傳揚天下,天底下的辯士也樂於同他辯論,這些爭論無休無止,惠施同天下辯士一起製造了很多怪異之說。比如:“雞有三隻腳”、“火不熱”、“白狗是黑的”的,這些人以口舌之爭勝人,卻不能服人之心。最後更是把惠施的才能比喻為“蚊虻之勞”,追逐萬物而不知返還根本,就像是用聲音去追逐迴響,用身體和影子競走。實在是悲哀啊!

學富五車:你知道五車書有多少嗎?

我們從《莊子》原文旨意中可以看出,莊子後學是對以惠施為代表的名家持否認批評態度。認為他們捨本逐末,以怪異之說為正道,把違反人之常情的事說成是真實,靠辯贏別人而獲取名聲。從語境來看“其書五車”並不是讚譽之辭,而是類似於“一蚊一虻”之徒勞無功。

對於詞語中的“車”,在這裡作為量詞使用。在湖北的包山和郭店,先後出土了兩批戰國時期的簡牘,我們可以直觀的去了解古代的“書”,從形制上來看,一般單枚簡也就15~30字之間,單片牘根據長短大小不同,可容數十字。關鍵是這東西太佔地方了。在先秦典籍中,字數最多的《左氏春秋》十九萬字,按簡牘刻出來,差不多就有五車書了。儒家九經加起來有四十八萬字,能刻十車書,作為封建王朝的必考科目,那個秀才沒有十車的學問?單以字數來論,但凡是讀完《三國演義》的人,都是讀了十幾車書的人,學富五車真沒什麼值得誇讚的。

學富五車:你知道五車書有多少嗎?

《道德經》說:“言有宗,事有君”。《莊子》說:“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道家的學問,從來不在乎看了多少書,也不在乎以歷了多少物。關鍵在於能否找到那個“關鍵”,看書在精不在多。大道至簡,奈何學人越學越複雜,以有涯度無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