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的鸣沙山,它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清光绪年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为第17窟(现编号)中偶然发现一个“藏经洞”,里边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20世纪初我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在《道士塔》散文中,余秋雨这样写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王道士真的像余秋雨写的那样,是莫高窟的“罪人”吗?

先介绍一下王道士吧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王圆禄,湖北麻城人,约1850年出生,卒于1931年。农民,略识文字,年少时因灾荒逃难至西北肃州一带(今甘肃省酒泉市)。清光绪初年,王圆禄入伍当了一名兵勇,退伍后,他在当地出家成了名道士,道号“法真”,历史上称其之为“王道士”。

大约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左右他到达敦煌。当时,莫高窟一带有三座寺庙,即上、中、下寺。上、中两寺为藏传佛教的喇嘛常住,以千佛洞为主体的下寺久已荒废,无人看管,洞窟大多倒塌,被风沙掩埋,一片破败景象。经济萧条,地域荒凉,人们生活困难。莫高窟香客稀少,只有几个僧人活动,这些僧人并无看管洞窟的意识。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王道士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在清理被流沙掩埋的洞窟时,王道士突然发现:“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

豁然开朗

;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有大量资料显示,在发现藏经洞后的7年间,王道士为保护莫高文物做出了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他首先徒步50里,赶往县城找严泽县令汇报,并奉送了取自藏经洞的两卷经文做样品。可惜严县令目不识宝,王圆箓无功而返。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1902年,新县令汪宗瀚上任。王圆箓又选出一包写本及绢画去拜见。汪县令对金石学颇有研究,他看过样品后,也颇感惊异,事后还专程前往考察,却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只是将王圆箓送来的经卷、佛画挑选出数件,分数次寄赠甘肃学政叶昌炽。

1903年,叶昌炽一方面函请汪宗瀚实地考察,一方面报告甘肃藩台建议其将文物运至兰州保存。但因运费太高,就此作罢。

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王道士一次次的求助官府,可惜如泥入大海,令人寒心。

1907年,斯坦因闻讯来到敦煌莫高窟,以玄奘信徒的名义诓骗走了九千多卷文书和五百幅佛像绢画。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1908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一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王道士将所得钱财全部用于保护洞窟,无私人使用任一文钱。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图记》中说:“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罪人”吗?

1909年冬,清政府才知道莫高窟经卷文书的价值,要求全部运到北京,但在途中一直都有丢失,最终,整个敦煌藏经洞,入藏京师图书馆的,仅剩寥寥八千余卷了。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到敦煌,粘走壁画26方,取走唐代彩塑一尊;俄国人奥登堡,拿走敦煌文文物三百件;日本大谷光瑞考察队购得四百件。

1931年,王道士过世。去世前他疯了。奇怪的是他贩卖文物的说法是我们国人自己说的,买走文物的斯坦因反倒在他的书中描述他是怎样绞尽脑汁,欺骗这位老实巴交的文盲老道,骗走文物的。同时期的法国人也执这一说法。但愿我们正视那段历史,公正的评价王圆箓道士,以慰他在天之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