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 “父母皆禍害”,是因為他們同樣是父母教育的犧牲品


中國式家庭 “父母皆禍害”,是因為他們同樣是父母教育的犧牲品


在最後一集賺足了易感人群眼淚的電視劇《都挺好》,把 “中國家庭” 最後那層遮羞布掀開,讓觀眾領略到一副荒誕的眾生相。這部劇的走紅映射出每個人內心深處最不忍面對卻又無法逃離的地方 —— 原生家庭。在崇尚個人主義的今天,父母可能是我們唯一無法選擇但卻必須面對的現實。無論我們在外面多風光,一回家就會被打回原形,變得張皇落魄。

蘇家,拿著一手好牌卻被自己生生打爛了的一家人。劇情以蘇母趙美蘭的離世慢慢展開,每個人都受病態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 —— 大兒子蘇明哲自私虛榮,二兒子蘇明成狂躁暴戾,小女兒蘇明玉孤傲冷漠。三個孩子中受傷害最深的要數小女兒蘇明玉。她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著一段傷痕累累的過去:從小生活在母親重男輕女的管教下,父親蘇大強看在眼裡卻不作為。十八歲的她和家裡斷絕經濟往來,企圖與家庭一刀兩斷。可在家人一次次遭遇危機的時候,她還是選擇出手相救。

她最大的冤家,莫過於自己的親生父親。妻子去世後,蘇大強就開始了自私任性的開掛生活,一言不合就要去美國生活、穿名牌和住大房子,在外人面前無盡炫耀,惹事生非,臨了還得讓女兒給自己收拾爛攤子。可是,無論蘇明玉再怎麼滿足父親無理的要求,似乎都不能得到父親的理解,反倒是助長了他囂張的氣焰,讓他變得更加為所欲為。

父女之間的矛盾在蘇大強在經歷保姆行騙未果,自殺未遂之後,得到了空前的爆發。蘇大強在當眾數落自己的女兒“心裡一點都不孝敬我……以為施捨倆錢,就是對我好啊”,最後還補刀一句 “你媽說的對,算我們白養你了”。蘇明玉也當仁不讓,憤怒回敬:“我媽說得沒錯,你這個窩囊廢,不配有家,不配有兒女。”那一刻,蘇大強在女兒身上看到了妻子的影子,驚恐地指著蘇明玉直呼妻子的名字。

趙美蘭的幽魂彷彿再次回到人間,或者說,她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家,父女二人一直都活在她的陰影之下。他們真正要做的是與過去和解,可是倆人都在用病態的方法向對方來填補內心的傷害:蘇大強一直在掙脫妻子的“淫威”奚落,企圖用一己私慾在子女面前樹立自己的權威;蘇明玉一直在逃離母親的不公待遇,期待用事業的成功來得到父親的認可。這終究會陷入一個死循環:無法面對和滿足自己內心當中真實的需要,更加無法推己及人,考慮他人的感受,導致衝突不斷地激化。

正是因為不能正視自己和理解他人,人才變得懦弱和冷酷。

影視作品往往都會以戲劇的手法,讓主人公們經歷各種天靈蓋被掀開的時刻,頓然悔悟,洗心革面,促成一個個皆大歡喜的團圓式結局。可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卻沒有那麼幸運。蘇大強式的老爸常常有,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蘇明玉那樣,有個如老父親般器重自己的老闆和如老母親般疼愛自己的伴侶作為堅強後盾,陪伴她度過人生中的一個個難關。更多的時候,我們要為了微薄的薪水跟同事和領導鬥智鬥勇,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與愛人撕逼,還要應對父母以“孝順”為名所提出的無理要求。

我們嘗試與父母溝通,渴望他們進入到我們的內心世界,可總是以不歡而散的結局收場。這是因為我們總是天真地認為父母是世界上最瞭解我們的人,而忘記了他們其實也是一個有過去的人。他們跟你我一樣是他們父母教育的犧牲品。—— “父母用自己的過錯灌注你 / 還特意為你加了點兒別的 / 但他們自己也是如此 / 被那些穿著過時的傻瓜毀了”(《這就是詩》,菲利普·拉金)。

只有當我們意識到父母並非完人,從而心生憐憫,超越傷害,用“上帝視角”去與他們相處,才有可能與他們和解。

你可能覺得,原生家庭的理論我看了不少,可為什麼依然處理不好與父母的關係呢?因為在與父母相處的問題上,談多少道理都沒用。生活中並不存在著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很多時候,隨著生活閱歷的積累和人生態度的改變,我們才能夠漸漸地理解父母,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在我訪談的案例中,與父母和解是個漫長而反覆的過程。我曾輔導過一個從小遭受父親家暴的女孩,即使她理性上明白父親的暴力傾向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可感情上依舊無法原諒他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與父親一直保持著敵對的狀態。直到她遠嫁他鄉,經歷了人生起伏,才願意去體會父親的苦衷,與他重建破裂的關係。當然,這個過程也並不順利,充滿艱辛曲折。多數情況下,當事人如果能夠主動地去理解自己的父母,並與父母保持一段舒適的距離,就十分可貴。

但這並不意味著因此就要與父母劃清界限,井水不犯河水,反而要更加清醒地面對現實,面對家庭生活中的挑戰。像西西弗斯,面對命運的荒謬,我們並不是無路可走。我們可以選擇無視逃避,或是自暴自棄,也可以勇於承擔責任。趁父母還在的時候,每天做出一些改變。這不僅是與父母和解的過程,也是與自我和解的過程。

劇情發展到最後,蘇大強被這診斷出患有阿茲海默綜合徵。他的記憶變得模糊不清。大年夜的時候一個人跑出來,給女兒買習題集,為了彌補多年前未了的心願。雖然劇情相當狗血,但也戳痛了每個人心裡的柔軟之處。我們之所以會恨,是因為還在乎,還有愛,也是因為愛總與恨相伴,所以親人之間往往是冤家。

所以,忘了這個電視劇吧,轉頭去想一想那兩個或一個你又恨又愛的人,無論是誰,在每個人的家庭中去接受彼此的不完美,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