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概況

濟陽區位於黃河下游北岸,魯北平原的南部,縣境隔黃河與歷城區、章丘市、鄒平縣相望,東北、北部與惠民縣、商河縣接壤,西北、西部與臨邑縣、齊河縣相連,西南與天橋區毗鄰。地理座標為北緯36°41′—37°15′,東經116°52′—117°27′。濟陽區總面積1076.2平方公里。

[4]

地形地貌

濟陽區地處黃河沖積平原(黃泛平原)。由於歷史上黃河屢次決徙,沉積物交錯分佈,淤墊不均,因而濟陽縣地貌具有緩崗、坡、窪相間和地面呈微波狀起伏的特徵。境內地勢由西南而東北漸次傾降,坡度約為1/7000—1/8000。西南部崔寨鄉一帶最高,地面高程為海拔23.8米(黃海高程,下同);徒駭河以北的賈寨村、後樓村等地最低,地面高程為海拔14米。全區地面高程平均為海拔19.4米。地貌類型分為四種:緩平坡地、淺平窪地、決口扇形地、河漫灘高地。[5]

水文

濟陽區黃河流經縣內南部、東部4個鎮辦63公里,徒駭河、土馬河流經縣境北部5個鎮辦,橫貫東西56公里,另有提水渠26條、排水渠14條等大幹支流,遍佈濟陽縣。其中,黃河從崔寨街道解家村入縣境,自西南而東北流經崔寨、回河、曲堤等8個鎮辦,過境流長56.5公里,灘區面積53.4平方公里;徒駭河過境流長56.4公里,流域面積880多平方公里;土馬河過境流長18公里,流域面積150多平方公里。[4]

氣候

濟陽區位於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內,具有北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特點,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2.8℃,年平均無霜期195天,年太陽輻射量124.4千卡/平方釐米,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

土地資源

濟陽區境內的土壤發育在黃河沖積母質上,土層深厚,潮土是濟陽縣的主要土類,佔96%以上。包括耕地、園地、林地、未利用土地及部分灘塗等地,共84975公頃。無一級地。二級地面積16013公頃,三級地67253公頃,四級地980公頃。五級地729公頃。[6]

水資源

濟陽區水資源總量39705萬立方米。地表徑流量多年平均為6371萬立方米,人均佔有124立方米,每公頃地佔有9794立方米。客水資源主要有黃河水及徒駭河水,二河總徑流量多年平均在417.42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淡水儲量5.742億立方米, 淡水區淨補給量1.451億立方米。[6]

礦產資源

濟陽區是勝利油田新開發區。開採量僅為蘊藏量的10%左右,每天可生產天然氣8000-10000立方米,現已探明和準備聯合開發的曲古1氣井,儲量1億立方米以上,含甲、乙、丙烷80%以上。2007年7月26日,縣境內崔寨街道的新陽煤礦成功進行了聯合試運轉。新陽煤礦井田東西向平均9.9公里,南北傾斜寬平均5公里,面積49.5平方公里,煤礦總投資達6.6億元,煤炭總儲量達3億多噸,可採儲量1億噸左右,設計年生產能力100萬噸,可連續開採100年。

[6]

生物資源

  • 植物資源

糧食作物有4科13屬15種,經濟作物4科6屬6種,瓜類1科2屬6種, 蔬菜15科20屬20種,藥材15科15屬20種,樹種27科42屬49種。野生植物主要有藥用植物80餘種。

  • 動物資源

養殖動物牛、馬、驢、騾和豬、羊、兔、雞、鴨、鵝等,還有蜂、魚類8個種。野生動物有獸類6種,禽類6種,魚類11科23種,昆蟲6目24科74種。

人口

2016年,濟陽區總人口57.85萬人,比2015年同比增長0.5%。人口密度494人/平方公里,比2015年同比增長1.5%,出生率為15.94‰,比2015年增長6.39‰;死亡率為6.66‰,比2015年上升1.2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28‰,比2015年增長5.1‰。[7]

民族

濟陽區境內除漢族外,還有回族、白族、滿族、朝鮮族、藏族、壯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維吾爾族、達斡爾族、傣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

虞舜至夏朝時為部落酋長季則氏之地,商初為逄伯陵方國之地;商末為古國蒲姑之地。從姜集鄉劉臺西周墓中出土的銅器上,多鑄有"洚字",可作為商初縣境為逄伯陵之地的佐證。

西周,呂尚封於齊國,滅蒲姑,縣境遂為齊國地。

春秋戰國,縣境為齊國的犁邑、著邑、崔邑等地。

秦朝,推行郡縣制,縣境西部為漯陰縣地,其餘為著縣地。兩縣先屬齊郡,後屬濟北郡。

西漢,置朝陽縣、營縣,縣境西部仍為漯陰縣地,中部為著縣地,東部為朝陽縣、菅縣地。漯陰縣屬平原郡,其餘3縣屬濟南郡。

東漢,縣境仍為以上4縣地,4縣均隸屬濟南國。

三國,縣境、置縣及隸屬情況同東漢時。縣境為魏國轄區。

西晉,撤銷菅縣,縣境為漯陰、著、朝陽3縣地,屬濟南郡。

東晉,縣境先後為"十六國"中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地,所屬郡縣不詳。

南北朝,縣境先為南朝劉宋的僑臨邑縣、僑高唐縣與著縣、朝陽縣地。僑臨邑縣屬僑魏郡,僑高唐縣屬僑平原郡,著縣、朝陽縣屬濟南郡。以後為北朝元魏轄區,再後為北朝高齊所置臨邑縣與僑高唐縣(朝陽縣併入其中)地。臨邑縣屬安德郡,僑高唐縣屬東平原郡。

隋朝,初又置朝陽縣,公元596年改朝陽縣為臨濟縣,改僑高唐縣為章丘縣,濟陽縣境時為臨邑、臨濟、章丘三縣地,屬齊郡。

唐朝、五代,縣境置縣情況同隋代,各縣均屬齊州。1001年臨濟縣併入章丘縣,濟陽縣境遂為臨邑、章丘兩縣地,屬山東東路齊州。1116年齊州升格為濟南府後,臨邑、章丘兩縣屬濟南府。

南宋,濟南府知府劉豫降金,濟南府遂為金國地。是年11月20日,割章丘、臨邑二縣各一部境域置一新縣,因縣境地處濟水之北,故命名為濟陽縣。濟陽縣時屬濟南府。

元朝,濟陽縣屬中書省濟南路。

明朝、清朝,屬山東省濟南府。

1913年,廢府置道,濟陽縣屬山東省岱北道,次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

1927年,濟陽縣直屬山東省。

1943年7月,抗日民主政權冀魯邊行政區,將濟陽縣併入齊濟縣。

1944年1月,撤銷齊濟縣,恢復濟陽縣,濟陽縣屬渤海行政區二專區。

1949年7月25日,撤銷二專區,建立濼北專區,濟陽縣屬濼北專區。

1950年5月9日,屬德州專區。

1956年2月24日,改屬惠民專區。

1958年12月29日,濟陽縣併入臨邑縣,屬聊城專區。

1960年秋,改屬淄博專區。

1961年10月5日,濟陽縣建制恢復,屬德州專區(1978年7月1日德州專區改稱德州地區)。

1990年1月1日,劃歸濟南市,為市管縣。[1]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以國函〔2018〕86號文件批覆山東省,同意對濟南市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銷濟陽縣,設立濟南市濟陽區,以原濟陽縣的行政區域為濟陽區的行政區域,濟陽區人民政府駐濟北街道開元大街129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