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3歲前,教會他分享

導讀:分享,是一種美德。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自私,要懂得分享。但是知道嗎?三歲前,別教孩子分享,這會毀了孩子的安全感。

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3歲前,教會他分享

前來諮詢的芝芝媽,在孩子三歲前她非常的為自己的孩子自豪,但是上了幼兒園之後,芝芝媽就對此非常的苦惱。

從孩子幾個月大開始,就不護食,也不護任何東西,這個意識一度讓家裡人覺得非常暖心。孩子在吃東西,旁人問他要,孩子就給人家,不哭也不鬧,大家都誇寶寶乖巧,懂事。

芝芝希望發揮孩子這點性格特長,在孩子還沒會說話前就天天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直到孩子上幼兒園,問題就來了。以前家裡沒玩伴,也沒什麼人跟孩子搶玩具,最多就是大人逗逗孩子。在幼兒園裡面卻不一樣,玩具被人搶了也無所謂,自己轉頭就拿別的玩具去了;他吃的讓別人吃了也無所謂,甚至乎自己吃的好好的還非要別人也吃,對方不吃他還不高興。

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3歲前,教會他分享

這就是典型的一個實例,過早學會分享,孩子沒有“擁有權”意識和缺失“安全感”。

有哪些情況會造就這樣“無所謂”的結果?

1. 父母的虛榮

很多家長都會說:如果我的孩子這個不給別人吃,那個不給別人玩,我感覺自己很尷尬,我真的很失敗。

所以“分享”的背後,滿足的是家長的自我需求。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來到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需求是活著!吃是活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過早的教會孩子“無私”,連”活著“這個最基本的需求都磨滅了,還能指望孩子”有所謂“麼?

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3歲前,教會他分享

2. 錯誤的鼓勵

對於低於3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壓根就不懂什麼叫分享,應該說不懂分享的含義。

他們熱衷於此,不過是因為家中成人錯誤的鼓勵。就如芝芝的孩子,一旦自己分食,奉獻玩具,旁人就會誇獎自己懂事,一方面是孩子從此中獲得榮耀感,另一個方面則是孩子認為這樣做大人們、特別是爸爸媽媽會更愛自己。

而這也就造成了當別人不吃的時候,孩子還不高興的狀況。在孩子的腦回路里面:吃=對方喜歡自己,不吃=對方不喜歡自己。

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3歲前,教會他分享

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分享?

讓我們回顧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融四歲,能讓梨”,在孔融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什麼兒童心理學,但他的父母誤打誤撞的遵循了孩子發展的鼓勵。即便是孔融,也是4歲能讓梨。

一般來說,3歲以前不要著急給孩子說分享。這個時期是孩子自我意識啟蒙的關鍵時期,孩子們需要懂得的是“擁有”,從而獲取對”我“的認知。

大家應該都能發現,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長說的是:“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

在孩子確認了擁有權和安全感意識之後,才開始鼓勵孩子進行分享。

用什麼方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3歲前,教會他分享

所有教導孩子新知識的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的公式:行為達標+肯定鼓勵;

如上述,芝芝家庭對孩子分享行為的鼓勵就是這樣的一種公式。只不過用在了錯誤的時期。

而在孩子3歲以後,或者孩子確認了擁有權和安全感之後,可以使用這個方式。

例如可以在家庭中構建分享的環境,做模擬的遊戲,特別是過家家遊戲。當孩子做到了分享行為之後,給予肯定和鼓勵。

教育孩子,最核心的是符合孩子的科學成長規律,一旦違背,再好的教育方法也只會變成毀娃的一種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