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可以擴展為雙發放大型嗎?

風捲大地


單發到雙發、輕型到重型,改變的不僅是增加一個發動機,隨之而來的氣動佈局、作戰用途等等相當於重新設計一架飛機。在殲-10戰鬥機已經發展如此穩定,和殲-16、殲-20空中三劍客分工如此明確的情況下,再去做這種改型基本是不可能的。

回顧各國航空史,由現役戰鬥機單發改雙發最典型案例,莫過於殲-7進化到殲-8、幻影-2000進化成幻影-4000。前者相對成功,後者成功了但被放棄。

<strong>殲-8戰鬥機,1969年首飛成功,1979年定型。研製背景是上世紀50-60年代,美製高空高速無人機頻繁入侵我國領空,原有殲-5、殲-6無法有效應對。由於當時的科研實力太弱,為穩妥起見在米格-21/殲-7基礎上進行放大改型。

殲-8戰鬥機較殲-7性能提升包括:最大速度馬赫數2.2、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最大航程2000公里,裝備性能更好的雷達以及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採用兩臺渦噴7甲發動機,飛機推重比為0.89,性能優於殲-7戰鬥機。

這種簡單的放大型戰鬥機,突出的是高空高速截擊效果,基本上算是改型相對成功。因為和殲-7靈活的機動性相比,兩者的作戰目標和強調的性能完全不同。殲-7最大起飛重量8.6噸,而殲-8達到13.8噸,兩者在氣動佈局上差異不大,只是殲-8追求高空高速變的更像竹竿。

幻影2000戰鬥機的成功大賣,讓達索公司異常興奮,一向喜歡標新立異的法國人,如果能打破美、蘇對雙發重型戰鬥機市場的壟斷,其意義非凡響。因此,在幻影2000基礎上安裝兩臺M53發動機的重型幻影4000立刻提上日程。

幻影4000與幻影2000相比,全長增加了20%、翼展增加33%、翼面積增加80%、最大起飛重量更是從17.5噸增加到32噸,攜彈量從6噸變成8噸,燃油攜帶量是後者的3倍。兩臺M53發動機使幻影4000擁有超過1.0的推重比,性能全面超越後者(和美製F-15/F-14類似)。

飛機設計性能絕對成功,由於採購單價過高3000萬美元(1983年),本國訂單太少,再加上國際上同類機型的大賣,造成幻影4000設計大成,但銷售太差,只能回爐了。

同樣的,大家在談論我國殲-10為什麼不改雙發重型戰鬥機,找到幾組數據進行對比看看還有沒有改裝的必要。

以上面的幻影4000改進性能做參考,殲-10作戰半徑1100公里,有效航程2500公里。改進成雙發佈局,放大一倍最大航程達到5000公里,攜彈量從7噸到9噸。

而目前我國正在批量生產中的殲-16戰鬥機,有效航程3900千米,作戰半徑1500千米,最大攜彈量達到12噸。相比之下殲-10雙發大改完全沒有必要,並沒有性能上的突出優勢。


河東三叔


可以改但完全不划算,工作量太大,而且目前根本不需要

只要肯花大力和代價,改都是可以的,但關鍵是值不值的問題。歷史上單發戰鬥機改雙發的就有兩個,一個是殲-7改殲-8(你沒看錯),另一個就是幻影2000改幻影4000。

殲-8I就是在殲-7基礎上進行放大,裝兩臺渦噴-7發動機,1965年批准設計指標和研製任務,1969年首飛,於1979年定型。

其實蘇聯這邊,也試驗過雙發米格-21,推出E-150和E-152“大米格”,北約一度根據偵察衛星照片認為這是米格-23。

另一個則是達索老爺子臨終前最大的遺憾,幻影4000戰鬥機。他是將幻影2000進行放大,容納兩臺M53發動機,以圖圓重型戰鬥機之夢。幻影2000與幻影4000進行編隊飛行,幻影4000開始時間只比幻影2000晚一年,但是沒爭取到法國和沙特的訂單隻造了架試驗機後放棄。所以如果想要改,只要肯花代價,想怎麼改,改到它老媽都認不出來都沒問題。比如恐怕米格-21的總師格列維奇做夢也想不到,他的米格-21到現在居然可以改到殲-8F和山鷹高教機這個樣子。但問題是值得嗎?付出的代價和時間成本划算嗎?

戰鬥機對於重量和空間相當嚴格,很少會預留富餘空間給升級用。那怕換個發動機都麻煩的要死,看看尾部發動機艙裝的下裝不下,接口位置對應的上對不上,改後還要看進氣口的進氣量供應的上還是供不上。英國當年想給自己引進的美製F-4E戰鬥機上,換用自己的RB163 MK202斯貝渦扇發動機(就是我們引進的那個斯貝,仿製出渦扇-9秦嶺),結果因為發動機艙不合,進氣道氣壓和流量不足,暴力硬上之後性能反而大幅度下降。

雙發殲-10的PS圖

所以如果要放大的話,那個工作量,更是差不多用推倒來形容,整個飛機尾部和機身橫截面都要該,從正圓形要改成橢圓形;發動機進氣口和進氣道結構佈局都要改,不然氣流供不上;機身空間要大幅度增加,必須設計更大的內部油箱;機翼面積要大幅度增加,要不然翼載荷太大,升力不足。飛機整體要上增加一個級別,殲-7改到殲-8I,空重從5.25噸變成9.7噸;幻影2000改成幻影4000,空重從7.5噸變成13噸。以此類推,殲-10約8.8噸的空重,改成雙發的話,空重達到15噸左右較為合理,這個空重比F-15E戰鬥轟炸機要稍微重一點,完完全全是重型戰鬥機水平。幻影2000和幻影4000的對比圖,機翼和氣動結構都改變了

問題是我們現在需要這麼改嗎?這個工作量可是不亞於重新設計款戰鬥機,殲-8I當年從開始設計到最終定型用了14年,那怕現在技術好不用太多新技術,打個對摺也要7年吧。研發出來後給誰用?重型戰鬥機,三代機裡面已經有幾百架蘇-27的一票國產兄弟,殲-11B、殲-15、殲-16,信不信沈霍伊像殲-8X一樣給你組個足球隊出來?而且折騰7年,造出來也還只是三代機,四代機裡面殲-20都已經服役,花個7年時間研發設計個三代機?

所以想什麼殲-10雙發完全沒有必要,要是蘇-27沒有進入中國,殲-20也沒有開發出來,還可以想想,現在再去打這個注意,完全異想天開。


五嶽掩赤城


殲-10戰鬥機是我國研製的第一款四代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最新的型號是殲-10C,如今已經在部隊裝備,殲-10戰鬥機是一款單發戰鬥機,是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四代戰鬥機。

殲-10戰鬥機採用機腹進氣的方式,目前裝備的型號使用的從國外進口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殲-10戰鬥機是採用鴨翼的形式,通過這個方式可以提高戰鬥機的機動能力。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哪一款戰鬥機可以從單發變成雙發戰鬥機,因為這個改動量不是一般的大,整個氣動佈局都要進行改動。


如果採用兩臺發動機除了整個氣動佈局要改變之外還有許多的變動,不然就浪費了發動機的推力,隨著推力的增加可以攜帶更多的武器,最終所有的改變加起來就等於是一架全新的戰鬥機了。


航空視界


殲十可以放大改成雙發戰鬥機,但是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必要。

殲十作為輕型戰鬥機,和殲十一形成輕重搭配。而且殲二十和殲十一是同一級別的戰鬥機,形成三代機和四代機的搭配。

雙發殲十作為三代機和殲十一重複,作為四代機和殲二十重複。

最重要的一點,雙發殲十能否趕得上蘇-27的水平?我看是不能。成飛除了鴨式,別的也不會。中國國內也沒有什麼機構對戰鬥機的空氣動力外形有很深的研究。當初梟龍的氣動外形還是找米格做的。

殲十大改沒有任何必要。

梟龍改雙發還有點價值。目前殲31是隱身戰鬥機,雙發梟龍就是和米格-29同一級別的戰鬥機了。只是和米格-29衝突了。


天明遙遙山海關


目前中國空軍部隊裝備的國產殲-10中型系列多用途戰鬥機的數量已超過200架了,同樣的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空軍還會持續保持一定的數量去採購這款國產中型系列多用途戰鬥機。作為當時中國空軍部隊裝備的最為先進的一款戰鬥機,國產殲-10C型也憑藉著自身搭載的首款國產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獲得了非常強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也正是當年這款戰鬥機的加入,也讓中國空軍第一次獲得了足夠強大且足夠可靠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的確,由成飛獨立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的國產三代/三代半殲-10系列多用途戰鬥機,還是有一定的升級大改的空間的,畢竟國產殲-10A型,也成功的衍生出了雙座版本(研發雙發重型戰鬥機最核心的關鍵雙座技術)。並且這型雙座版本,目前也廣泛裝備於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和中國空軍部隊之中,並且也已經服役多年,且表現頗為優異。

也據國內相關的新聞媒體報道稱,當年成飛在成功研發出國產殲-10中型系列多用途戰鬥機的A型後,是有過考慮並計劃研發出採用雙發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版本的。而且,成飛也在很多的時間內,拿出了類似殲-10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氣動模型,並且開始放在風洞之中進行相關模擬試驗工作了。不過,可惜的是,那時的國際局勢比較緊張,實在不允許中國空軍再去耐心等待成飛,花費很長的時間來研發出國產殲-10雙發重型戰鬥機版本了。也受到了中國空軍決定從俄羅斯引進蘇-27重型戰鬥機的嚴重影響,由成飛研發的殲-10雙發戰機項目,也就沒有下文了。

不過峰迴路轉,現在在國產大推力“太行”航空發動機已經非常成熟的條件下,以前成飛計劃研發的殲-10雙發重型戰鬥機項目,如果在條件允許且中國空軍有需求的情況下,這個項目還是可以輕鬆復活,並快速研發出樣機的。


航空君



殲十戰鬥機較為“纖細”的機體要拓展成雙髮型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工程量等同於新設計一型戰鬥機!如果是這樣還不如重新設計一型。

殲十戰鬥機屬於中型戰鬥機,採用單發單座(教練型雙座)設計,進氣道在機腹下面,飛行時空氣可以很通暢的進入,經過“濾清”之後,再壓縮混合燃油進入到發動機燃燒,提供飛行所需的推力。

如果改成雙發就得重新分配進氣量,這需要重新設計進氣道部分的機體結構,使進氣均勻的分配給兩個發動機,並且進氣道中間要隔開…這樣就大大的改變了殲十戰鬥機的機體結構,還增加了不少重量!
珠海航展期間殲十B戰鬥機做高機動的“落葉飄”

還有非常困難的一點就是殲十系列開始使用的是俄製AL-31F發動機,新的批次使用“太行”發動機,這兩型航發都是大推力發動機,從體積上要大於歐洲“颱風”戰鬥機所使用的EJ200中推力發動機,如果再安裝一臺殲十的機體就要加寬才行,而兩臺發動機的安裝不是業界外想的那樣簡單!涉及到:發動機艙怎樣設計,相互之間不能形成干擾,不能引起震顫,輸油泵、管怎樣佈置…這些都是需要經過大量測算才行,而且最終裝上兩臺大推力發動機後發現是“大馬拉小車”!發動機功率嚴重的浪費!即便是安裝了兩臺“渦扇-13”中等推力發動機,對於殲十戰鬥機來說也是大材小用了,根本沒有必要!

所以,從航空製造的角度來說給殲十安裝兩臺發動機,耗時、費力,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嚴重的改變了原有的氣動佈局,增加了大量的“死重量”,原有的機動性能會嚴重的降低…與其這樣不如新設計一型戰鬥機划算。
珠海航展上殲十B戰鬥機正在做“眼鏡蛇”機動動作。

將來殲十,準確的說是殲十C戰鬥機的發展,或者說提高總體性能就要使用“矢量發動機”來提高,現代戰鬥機已經不再以單純的提高飛行速度為設計標準了,而是加強發動機的性能為標準!“矢量發動機”由於可以瞬間改變飛機的飛行姿態,在空戰中提供更加強大的機動性能,是今後是戰鬥機用航空發動機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個殲十安裝兩臺發動機則是事半功倍之舉!


皇家橡樹1972


已經改進過了啊,加了一臺發動機,型號加10


昨夜春風又來到


殲20就是殲十的擴展版呀!


用戶4881571506920


現在流行雙發,但要擺脫總是跟著別人走的套路了,要有自己的獨特技術。只有創新才能徹底領先。 多在重量、隱身、發動機和高能燃料上下功夫,氣動外形要自己全新研發。六代機是重中之重。殲10要長期保留,形成高低搭配,好鋼用在刀刃上,不需要大改。


yz1671733


如果殲十的氣動佈局優於蘇二七,就可考慮把單發變雙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