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小龍女”吳卓林和吳綺莉的母女矛盾簡直可以拍連續劇了,這不前幾天,母女倆又雙叒叕鬧翻了。

吳綺莉報警稱自己被女兒反鎖在屋裡,擔心她有危險,消防人員連夜出動,結果卻是虛驚一場。原來,母女倆已經有兩個星期沒有聯繫了,吳綺莉於是想出了借警方聯絡女兒的辦法。對此吳卓林回應道,“我都不知道她想幹嘛,我覺得媽媽需要看醫生。”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這一鬧劇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並不算陌生,只是有點心疼警方屢屢“被參與”到母女矛盾中。拋開這次,吳綺莉曾經報警稱家裡被盜要求“抓”女兒,而吳卓林也曾報警“抓”過母親,後來更是鬧到吳卓林搬離媽媽家,和自己媽媽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

其實回顧“小龍女”的成長經歷,我們也不難理解這對母女為何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在吳卓林9歲之前,吳綺莉都是早上抱她去廁所的,甚至在15歲之前,吳綺莉都堅持在女兒還沒醒的時候就幫她換上校服,她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個很稱職的媽媽,但在外人看來,多多少少有點過於偏執。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這種偏執不僅表現在對女兒的照顧上,也表現在對女兒的懲罰上。舉個例子,如果吳卓林晚上過了11點還未睡覺,吳綺莉就會拿一疊很厚的紙,讓女兒通宵開燈在紙上罰寫“我不睡”,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五點多,停下來就打。吳卓林六七歲的時候,有次惹媽媽生氣了,吳綺莉打完女兒後,還讓女兒頂著厚厚的《辭海》罰站兩小時。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難以想象年幼的吳卓林是怎樣熬過本該幸福無憂的童年時光的,在她進入青春期後,終於有能力反抗了。可是這時,吳綺莉選擇了完全忽視。

吳卓林喝酒,吳綺莉不管;吳卓林抽菸,吳綺莉不管;甚至吳卓林十六歲時割腕,吳綺莉也仍舊不管,還理直氣壯地辯解:體驗過了她就會放棄了。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這樣扭曲的童年和青春期,吳卓林成為現在的樣子我們一點也不意外,這對母女的關係如此之僵我們也毫不意外。不止吳綺莉吳卓林,天底下有多少父母和孩子都從最親密的家人,變成了怒目相向的仇人?

我在等他們的一句“對不起”

提起家庭矛盾,我總會想起一位遠房表姐。雖然她成績優異,但從來得不到一句誇獎,只有從小到大的打罵,因為父母總是有更高的要求。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逢年過節的時候,每當有親戚讚揚表姐成績好,她爸媽都會立即擺手,然後數落起表姐的一堆缺點,數學沒有考滿分啦,鋼琴十級居然還沒過啦之類的。即便表姐成績穩定在重點高中的前五名,但還是經常被打罵,隔著老遠都能經常聽到她被訓斥的聲音。

不過她真的是學霸,考上了一所北京的非常好的大學,高三暑假就開始勤工儉學,畢業後留在了北京。除了每年會定時打錢回家以外,和家裡幾乎是沒有其他聯繫了。聽說在她爸重症入院的時候,她和朋友一起去了歐洲旅遊,自始至終沒有過問過一句,沒有回來看過一眼。

其實這位遠房表姐對其他人都很好,和我們關係也並不差,唯獨對父母隻字不願提,只是在她爸去世後,有次喝多了恨恨的問道,他們為什麼自始至終都不覺得欠我一句對不起?

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對孩子有生養之恩,孩子應該一輩子都對自己懷有感激之心。殊不知在一次次的打罵中,孩子的逆反之心和仇恨也越堆越高,等到他有能力獨自飛翔的時候,就會狠狠掙脫你的控制,頭也不回。對孩子的傷害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動消失,如果曾經傷害過孩子,請及時對他說一句“對不起”。

請給我空間

曾經在豆瓣上有一個12萬成員的小組,活躍時期的發帖數達到了上千頁,這個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裡面曾有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一位女孩在社交平臺上抱怨自己住在家裡就跟軟禁一樣,覺得沒有父母的話自己會生活得更好。

其實女孩的父母並沒有家暴她,也沒剝奪她上學的權利,只是對她控制得特別嚴。重壓之下,她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空間,為了不讓父母做出極端舉動,她甚至偽造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即便如此,她的父母仍然沒有放鬆對她的監管:不準化妝,不準和朋友出去參加派對,不準談戀愛……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紙包不住火,在“錄取通知書”的真相被揭穿後,震驚的父母一怒之下切斷了她與外界的全部交流。手機、電腦被沒收,與男友斷絕關係,一切行動都要處於監管下。看不到希望的女孩最後被逼無奈,竟然選擇了僱兇殺害自己的父母。本該是親人的父女、母女,最終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父母的本意可能是好的,希望孩子在自己設計好的道路上走下去,一直走花路,收穫美好人生。但是他們從不去和孩子溝通,從來未曾問過孩子這是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他們以愛為名,構造了一座“家”的監牢,將孩子緊緊禁錮在其中,最終釀成了互相憎恨、互相傷害的悲劇。

我逼你了嗎?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趙薇演的一部電視劇《虎媽貓爸》,裡面有個鏡頭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小龍女”與生母又雙叒叕鬧矛盾,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這樣的場景在現實生活裡也很常見,不少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的口頭禪就是:“我都為了你XXXX了,你怎麼還不XXXX”,比如:

“我都為了照顧你辭職了。你怎麼還這麼不懂事?”

“我都起早貪黑送你上學了,你怎麼還考不到第一?”

在親子關係中,太過強調付出感並不好,不僅會讓孩子因為習慣父母付出而變得麻木不仁、不知感恩,還會給他們造成一種“綁架感”。生活在這種“綁架感”中的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父母會認為“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可以沒出息,怎麼可以達不到我的要求”。但是對孩子來說,那些並不是他想要的,是被強加給他的,他們也很想對父母反問一句:“我逼你了嗎?”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他們不是父母提線的木偶,他們有自己獨立的人生。多給孩子一些尊重,給他們自己的空間,把他們當作平等的個體來對待,不要試圖去操控、監管甚至綁架孩子的人生,別讓你的愛成了孩子對你的怨。

最後想送大家一首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