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伍德跨界“跳”龍門進展緩慢被問詢 公司稱因標的股東太多

科斯伍德(300192,SZ)自2017年底控股龍門教育轉型以來,教育培訓收入佔比已超50%。隨著教育板塊對公司業績的貢獻不斷加大,去年10月,科斯伍德披露了全資收購龍門教育的初步意向。

然而時隔半年,後續收購預案卻遲遲未公佈,4月10日該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引起深交所關注,要求公司說明重組預案或報告書尚未披露的原因及進展情況,包括交易雙方是否有重大分歧或交易終止風險等。

4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科斯伍德公司,工作人員首先表示,收購沒有遇到困難,稍後會回覆問詢。當日傍晚,科斯伍德在回覆說明公告中表示,因標的公司系新三板掛牌公司,股東人數眾多且持股較分散,因此交易方案涉及的相關問題仍需進一步商討和完善。針對重組草案的披露時間,公司表示,將在年報披露後完成相關工作。

披露收購意向後咋沒大動作了?

科斯伍德自上市以來,受膠印油墨行業原材料價格上漲、環保政策趨嚴等因素影響,原主業營收與淨利潤增長表現乏力,年利潤一般維持在4000萬元上下,其中2017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一度降至576.48萬元。

隨著無紙化變革油墨行業陷入瓶頸期,2015年前後,科斯伍德曾兩次籌劃重組,但最後都自行終止。

在此背景下,2017年力圖脫困的科斯伍德,通過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了新三板公司龍門教育49.76%股權,正式進入教育行業,終於迎來轉機。

或食為錶轉戰教育產業的決心,2018年10月,科斯伍德還披露,計劃結束海外及連雲港3家子公司的業務經營,並擬終止在法國設立全資子公司。

同時,為進一步集中資源加大教育板塊投入,公司與龍門教育及其主要股東馬良銘簽署《意向性合作協議》,公告稱擬以現金加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龍門教育剩下的50.24%股權,以期100%持股龍門教育。

4月4日,科斯伍德披露的2018業績快報顯示,不斷割捨油墨業務的科斯伍德2018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2614.78萬元,同比增長353.57%,業績回升主要與龍門教育並表有關,據披露2018年龍門教育實現歸母淨利潤1.31億元,超上市公司利潤4倍。

業績不錯的龍門教育,讓科斯伍德選擇繼續“加倉”,只不過上述全資收購意向自首次披露至今已達6個月。這才有了深交所發關注函的事。

4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在股東溝通方面,科斯伍德與主要交易對方就交易方式、標的估值、業績承諾等重組方案的核心條款已達成初步意向,正會同本次重組相關各方進一步完善。公司明確表示,目前不存重大分歧等事項,在相關事項能夠按計劃落實的前提下,不存在交易終止的風險。

“股東溝通工作尚在積極推進中,待股東溝通工作完成後交易對方可最終確定。”科斯伍德在答覆問詢函中表示,尚未披露重組方案的原因是相關財務數據尚未完成審計和披露,預計於上市公司完成2018年年報披露工作後可完成有關工作。

不再以全現金交易

科斯伍德2017年籌劃收購龍門教育第一部分股權時,同樣耗時較長,共計9個月之久。

從科斯伍德已披露的近3年資產情況來看,科斯伍德賬面上的自有資金始終低於收購所需資金。以2017年上半年為例,截至6月30日,上市公司期末貨幣資金為2.04億元,遠少於所需的7.49億元現金(當時對應股權49.76%)。

因此,收購除使用貨幣資金及變現能力較強的流動資產外,2017年11月,科斯伍德曾向銀行申請4.48億元的借款,借款期限不超過5年,用於支付收購龍門教育股權的60%對價款。

完成股份質押承諾後,公司資產負債率已從2016年的12.50%上升至2017年49.83%。

據2018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上市公司期末貨幣資金為3.60億元,即便是按2017年標的估值來看(7.49億元收購49.76%股權),差距仍然很大。

不過,公司終於不必全數給現金了,這次還將配以發行股份的方式進行。這勢必為公司減輕一些現金壓力。

儘管科斯伍德尚不具備以自有資金收購龍門教育的能力,但其決心明顯。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龍門教育雖然營業收入不如科斯伍德,但淨利潤保持雙位數增長且盈利能力也更勝一籌。

從交易雙方的收入規模來看,2016年、2017年、2018年(合併後)科斯伍德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4.90億元、4.72億元和9.60億元(未經審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3600萬元、576.48萬元和2614.78萬元(未經審計);同期,龍門教育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41億元、3.98億元和5.00億元,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6989萬元、1.05億元、1.32億元。

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科斯伍德曾公開表示,收購龍門教育只是公司進入教育行業的第一步,公司在教育行業有更長遠的定位和規劃,並計劃成為在中國市場領先的上市教育培訓集團。

從行業來看,自民促法實施以來,教育資產證券化備受A股上市公司青睞,在過去的收購案例中,如凱文教育、三盛教育等剝離原主業押寶教育業務的公司開始湧現。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從上述三家企業來看,從重資產的製造業戰略轉型教育行業,都是在原主營業務遇到困境時。但是,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在裝入教育資產之後都能整合好收購標的。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