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洛陽太學和蔡倫“造紙”

文|方恨少

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應該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學歷最高的皇帝。

中國古代的帝王,一類是王朝的開創者,一般讀書都不多,否則不能在混亂時期,振臂高呼,揭竿而起,推翻舊王朝,建立新朝代。所以才有“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的說法。

一類是命好的,出生在皇家,只要等著老爸去世後,就能繼承皇位。他們年輕時,一般都會配置太傅或少傅等專門的老師來講授學業,不會和普通人一起接受公共教育。不管學問有多高,也不會有學歷。

但劉秀不同,他年輕時,漢朝已經不存在,是一個存在很短,幾乎沒有歷史存在感的王朝:新朝,主政者是王莽。

這時,劉秀來到長安太學,讀書。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所以說劉秀是帝王中學歷最高的皇帝,應該不假。

劉秀在太學讀了三年書,學習如何,歷史有記載:受《尚書》,略通大義

劉秀在太學學的是經學,專攻《尚書》,應該是得到了一定的學術水平,但還沒有到專家的程度,否則就不會用一“略”字。

劉秀在長安太學求學期間,“京城米貴,居之不易”。於是劉秀開始“勤工儉學”,他和同學合夥買了一頭驢,出租給別人,賺取學費和生活費。

如果不是當了皇帝,劉秀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

對了,劉秀是蔡陽人,現在屬於湖北,但當時屬於南陽郡。

中國的“商聖”范蠡,也稱陶朱公,就是南陽人。劉秀小時候,應該時時聽鄉人說起范蠡。

可見劉秀做生意,是有地域遺傳基因的。

劉秀稱帝后,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

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史稱“

光武中興”。

劉秀接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不像歷史上很多開國皇帝野蠻和粗魯,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非常重視教育。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國家最高學府——太

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從小天資聰慧,也繼承了老爸的衣缽,非常重視教育。

漢明帝本人崇儒好學,精通《春秋》和《尚書》,他曾兩次親臨太學講經論道,使太學盛況空前:“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人,環橋門而觀聽者蓋以萬計。”連北方的匈奴都派遣子弟來洛陽留學。

劉莊及其子、章帝劉炟在位時期,被稱為“明章之治”。

至公元199年左右,洛陽太學人數大概在數千人的規模。後來逐漸擴大規模,“凡所結構達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洛陽太學學生最高的時期,至漢質帝時,學生人數竟然達到三萬餘人,相當於現在有三萬人在讀博士,成為古代教育的奇蹟。就是到現在,一個大學的學生人數有三萬多人,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要知道,東漢人口的頂峰,也不過六千多萬。

現在中國大學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仍然在河南:鄭州大學。

當然了,提高河南的高等教育和大學,一億多河南人和每年的近一百萬的河南考生,都是滿滿的辛酸和委屈。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製成了“蔡侯紙”,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之前,我們曾說蔡倫“造紙”,後來考古發現,在西漢時已經有了紙張。

而蔡倫發明一種低成本、大規模造紙的技術,讓紙張取代了昂貴的絲帛,和笨重的竹簡木簡等書寫載體,使大量的普通人都有了書寫和閱讀的機會,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很發展。

紙張的出現,在中國出現了一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書法。

鍾繇、張芝都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到了魏晉時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更是中國行書書寫的巔峰。

漢靈帝熹平四年(175),為了刊正經書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經,樹立於洛陽太學門外。

熹平石經包括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一共刻了8年,共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也稱《太學石經》或《一字石經》。

全國各地許多人帶著筆墨紙張來到來到洛陽,到太學門口,觀看和抄錄經文者,也是當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可以說是一種最早的”共享知識“了。

這些,都為文化和知識的推廣和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秀、劉莊父子對教育的推廣和重視,終於在三國時期開花結果,三國故事現在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民間最普及的演義歷史。

三國時期,人才濟濟,曹操、孫權和劉備手下的謀士一抓一大把,都是東漢重視教育開的花結的果。

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在洛陽寫了著名的賦文《三都賦》,人們互相傳抄,閱讀,造成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