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朋友送來一張上海的老照片,希望我告訴他,這是上海的什麼地方。我告訴他這是蘇州河上連通江西中路和江西北路的“江西路橋”,因為該橋樑是為了輸送自來水而建造的,所以俗稱“自來水橋”。在照片上還能看到,橋上有很粗的自來水管道。

自來水公司與“自來水橋”

以前,上海的飲用水主要依賴井水,生活用水則依賴江河之水。近代以後,隨著上海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道路不斷地增加,許多河道被填而成了“斷頭河”,江河流水不暢,淤塞加劇,城市河流汙染嚴重,而井水的出水量有限,難以保證城市用水。於是,上海出現了一種稱之為“挑水”的行當,挑水夫從黃浦江的中心取水,挑到城市裡貨賣,部分家庭僱傭挑水夫定期、定時送水,市民使用水的成本很高。19世紀80年代初,原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嗎裡哦(A. Mcleod)獲准在上海公共租界建設自來水廠。1881年4月,上海自來水公司(Shanghai Waterworks Co.,Ltd.)在英國倫敦召開第一屆股東大會,公司在英格蘭註冊為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萬英鎊(當時一英鎊約兌7兩紋銀),總部設在倫敦,不久就在上海英租界香港路與江西路轉角設立上海本部,並經上海道准許,在楊樹浦黃浦江邊建設自來水廠(當時這裡還沒有劃入租界)。1883年6月29日,英商上海自來水廠正式放水,李鴻章應邀參加放水典禮。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1917年上海公共租界楊樹浦自來水廠

初建的自來水廠規模不大,水廠只有一個抽水泵和若干個濾水池,規劃日產自來水約7000立方米。第一期工程,日產水約4000立方米。根據自來水公司與租界工部局簽訂的合同規定,生產的自來水首先保證外國輪船、兵艦的淡水補充,並預留約三分之一作為城市消防用水,其餘的才作為租界的生活用水。當時的自來水無法滿足租界的生活用水,所以生產的自來水只能保證蘇州河南岸英租界的部分供水。自來水公司的地下輸送管沿楊樹浦路、百老匯路(大名路)向西,在江西路附近過蘇州河,抵達蘇州河南岸的英租界,因此必須建設跨越蘇州河的輸送管。由於蘇州河是通航的河道,為了確保通航,水管必須建的高一點。自來水公司擔心蘇州河上的船隻會撞壞自來水管,遂決定在這裡建造橋樑,水管沿橋樑過江,即使橋樑被撞,也不至於損壞輸送管。於是,這座為了輸送自來水而建造的橋樑就被叫做“自來水橋”,橋的兩岸是江西路(江西中路)和北江西路(江西北路),又叫做“江西路橋”。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1888年《上海城廂內外租界全圖》中的自來水橋,圖中管道繪製分明

從楊樹浦水廠到江西路的直線距離大約5公里,本來自來水的日產量就不高,水壓較低,自來水要自然流過建造得較高的輸送管有困難,於是自來水公司就在自己坐落於香港路江西路口的公司門前設立泵站,並建造一個約30米高的水塔,利用水泵把自來水抽過江,再抽到水泵上。19世紀,上海租界的建築通常在四層以下,總高一般都在15米以下,30米高的水塔足以把自來水輸送到每家每戶。當然,自來水也是一件新生事物,是上海洋場發生的新鮮事,而自來水塔也是當時最高的、標誌性的建築,自來水塔和自來水橋因而也成為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清《洋場繁華小志》:

安排水性地中行,探溯源頭勢不留。

名濁獨清增管見,旁通曲引仗機成。

《滬江商業市景詞》:

東北高臺聳出樓,自來水脈此停留。

如倉儲蓄充盈後,到處機開到處流。

地藏鐵管達江中,曲折迴環室內通。

更用龍頭司啟閉,一經開放水無窮。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昔日自來水塔雄姿

“東北樓臺”就是指位於自來水橋東北角的自來水塔。自來水在自來水橋附近被“泵浦”(即水泵,“泵”、“泵浦”是英文pump的“洋涇浜語”)抽過江,再抽到自來水塔,又順著自來水管道輸送到每家每戶,用戶只要擰開龍頭,就能“到處機開到處流”。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1920年代的楊樹浦水廠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1904年的法商董家渡水廠

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的楊樹浦水廠是上海出現的第一家自來水廠。以後,法租界在滬南黃浦江邊建造法商自來水廠,中國人在滬南和閘北建設南市水廠和閘北水廠。舊上海有租界,租界是列強在中國領土上建立的獨立於中國行政體系和法律制度以外的殖民地,租界不隸屬中國的行政體系,舊上海的政區被劃分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即中國地界),而華界又劃分為南市和閘北,人們把舊上海政區割裂的現象稱之為“三界四方”。英商自來水廠生產的自來水只能供應公共租界,法商水廠生產的自來水只能供應法租界。所以,跨蘇州河的自來水橋以及橋上的自來水管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解放以後,對市區自來水供應管道做了調整,蘇州河南岸的自來水由滬南的水廠供應,楊樹浦水廠的自來水只供應蘇州河北岸地區,於是那根跨越蘇州河的自來水管才被拆除。那座“自來水橋”消失而被上海人遺忘,我們只能在歷史照片中見到它的模樣。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1951年和1950年上海地圖對比後發現,自來水橋消失了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如今河濱大樓靠江西北路東南角明顯高出路面的上街沿部分,就是當年自來水橋拆除後留下的遺蹟

自來水橋邊上的信成銀行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朋友還送來幾張上海歷史照片,圖像不甚清晰。畫面上是一幢二層磚木石混合結構西洋建築,路面上有有軌電車軌道,路人拖著清朝的髮辮。上海有有軌電車開始於1908年,據此可以推斷,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08至1911年底。這張照片是從網上下載的,據說是一位蘇格蘭人的祖父留下的遺物,他的祖父在20世紀初生活在中國,原照片有英文說明,註明是上海。在照片建築的大門上方鐫刻4字,依稀可以看清,下面的兩個字是“銀行”,至於這是什麼銀行,照片的拍攝地點在哪裡,就難以確定了。網上的文章一致認為是“新清銀行”,可是上海歷史上並沒有“新清銀行”的記錄。我長期從事上海歷史研究,可以肯定地說,上海沒有所謂的“新清銀行”。那麼,這張照片上的建築是什麼銀行呢?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1909年《圖畫日報》:信成銀行

1909年上海環球社出版《圖畫日報》“上海著名之商場”專欄繪有“信成銀行”,配畫文說:

商業衰旺之原,視銀行之挹注為標準。中國向日未有銀行,當光緒三十二年春間,貝子銜鎮國將軍載振方任商部尚書,提倡商務甚力,商部顧問官,無錫周舜卿觀察,因稟準在上海創設商業兼儲蓄銀行,名曰“信成”,藉增交通而興貿易,計股本先招洋銀五十萬元,續又添五十萬元,共今成一百萬元。於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初五日,在上海北市自來水橋開辦,分商業、儲蓄兩櫃。旋,建巨廈於上海南市萬聚碼頭,為“信成”總行,而於北京騾馬市大街、前門大街、無錫北塘財神弄口,均設分行,貿易日漸發達。所發之鈔票,有一元者、五元者、十元者,商民甚信用之。聞去歲結賬,每股官利得一分二釐,以後盈餘,每年約可十萬元。本幅所繪者,系南市之“信成”總行,其自來水橋之分行,當俟之異日雲。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信成銀行門頭花飾

作者明確說:信誠銀行“於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初五日,在上海北市自來水橋開辦”。但是,明確說明了這幅畫所繪的是信成銀行在南市的總行,而不是“北市自來水橋”的分行,並說等以後有機會再繪畫一幅在“自來水橋”的信成銀行畫。湯志鈞先生主編的《近代上海大事記》在“1906年4月8日(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初五日)”中說:“信成銀行北市分行正式開業,經理為顧達三。行址在北蘇州路”。毫無疑問,信成銀行北市分行就在現在的北蘇州路江西北路一帶。有了“引導”,再看那張老照片,建築門額上的字顯然就是“信成銀行”。信成銀行的英文名稱是“The Sin Chun Bank of China”,可能是譯者無法準確翻譯“Sin Chun”,只能根據讀音誤譯為“新清銀行”了。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信成銀行10元券正面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信成銀行10元券背面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設立商部(1906年又改為農工商部),慶親王奕劻的長子載振任尚書。當時,上海信成銀行發行的紙鈔上都印有載振的半身像。信成銀行也是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商業儲蓄銀行,規定“一元起存,不論多寡,皆可來行存儲生息”。存款方式分定期和零星兩種;定期儲蓄又分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三種方式。據說,這樣的儲蓄方式仿效於日本。在此之前,中國沒有儲蓄銀行,老百姓手裡的錢只能放在家裡。有了儲蓄銀行,老百姓可以把錢放進銀行,不但安全,還能夠賺一點利息。照片上的場面,應該是老百姓到信成銀行等待開門、排隊存錢。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沈縵雲像

沈縵雲(1868—1915),江蘇無錫人,舉人出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任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校董。次年,與周舜卿創辦信成銀行,任董事,兼任南市總行協理。光緒三十三年,沈出任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議事會議董,是同盟會秘密會員。辛亥革命期間,信成銀行無形之中成了革命黨的銀行,為上海光復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上海光復後,沈縵雲任新成立的滬軍都督府財政部長。

悅讀城市【上海故事】消失在記憶中的“自來水橋”

信成銀行5元券正面

清帝遜位後,清朝的貝子、貝勒身價大跌,反而成了遭人唾棄的前朝“孝子賢孫”。信成銀行發行的紙鈔,左邊印有信成銀行南市總行建築,右邊則是貝子載振的半身像。中華民國建立後,印有貝子載振像的紙鈔遭到老百姓的抵制,人們紛紛要求銀行兌換現銀,造成銀行銀根緊張。1913年,信成銀行關門大吉。信成銀行紙鈔的存世量不多,是收藏界的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