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個人投資者可以戰勝機構投資者嗎?如何戰勝呢?

環球老虎財經


作為曾經管理中融信託聚星六號——鵠飛一號,我這個問題我談談說的看法。

毫無疑問,個人投資者完全可以戰勝機構投資者。

第一:個人投資者沒有繁瑣的買入賣出規定。機構投資者,不管你是公募還是私募,買入任何一支股票必須有研報做支撐,不管是券商第三方機構提供的,還是你自己實地調研的,總之你必須有,這會錯過最佳入場時機。而你調研上市公司,必須買入一定數量股票上市公司董秘才會接待你,不然阿貓阿狗都去,人家也沒辦法工作。這就存在一個一個問夠題,你買了之後才發現公司有問題,必須止損,你就得承擔虧損。當然同樣的你調研可以得到第一手的資訊,也有利於你的投資。

第二:個人投資者沒有那麼多嚴格的防火牆制度。你想買就是敲敲回車鍵。而機構投資者必須只能在投委會的框架下,有限的發揮自己的水平。而且還有風控部門時刻盯著,雖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的風險,同樣也失去了機會。

第三:倉位限制。個人投資者隨心所欲,倉位可以99%,但是機構投資者不可能。

第四:體量不一樣,調倉換股的代價不一樣,節奏也不相同。個人投資者船小好調頭,機構投資者需要時間來完成調倉換股。

第五:個人投資者沒有來自業績和客戶的壓力,在相對輕鬆的環境下完成交易。別給我講心態,當你手握上億資金時,說沒有壓力,那是扯淡和裝逼!


而個人投資的弱勢也相當明顯,信息不對稱,個人英雄主義太強,隨意性太高,計劃性和計劃的執行力不夠。


趨勢手稿寄語:如果你能揚長避短,整個世界都是你的。你會比巴菲特富有!



趨勢手稿


首先,我們需要界定戰勝。是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博弈,看誰賺誰的錢,還是單純的業績比較。

其次,我們需要對比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特徵和優劣勢。個人投資者一般資金量比較小,因而可以比較靈活,也沒有倉位限制,公募基金一般都有倉位限制。在信息方面,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無法覆蓋較多公司,但是,可以比較深入的瞭解某個行業和某些企業。機構投資者設有專職研究人員,可以覆蓋更多公司,但相對於覆蓋的公司,配置的人員仍相對不足,所以才會藉助證券公司等第三方的研究力量。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在於可以直接接觸上市公司高管,調研方便。但2018年很多上市公司都受困股權質押事件,機構投資者也因此大幅虧損。綜合來看,也不一定有利於提升投資業績。決策方面,個人投資決策相對隨意,機構投資者一般需要經過投委會,相對容易減輕情緒的影響。

如果是雙方博弈的話,基本上很難戰勝機構。個人投資者一旦被機構識別出來,而且機構不願讓步的話,就只能成為韭菜了。

如果是業績比較,一般來看,機構投資者的表現會優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壯大正是明證。但是,也有少數個人投資者是可以戰勝機構投資者的,牛散也是客觀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