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行業競爭進入“下半場” 騎行費用或增加

共享单车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 骑行费用或增加

在德州學院新校區附近,停放了大批摩拜與哈嘍共享單車

共享单车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 骑行费用或增加

小黃車很難遇到,停放在路邊的很多都是損毀嚴重

被譽為“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可能又尷尬了。繼摩拜單車、小藍單車之後,哈囉單車在北京也要漲價了。

眼下,共享單車行業競爭已進入“下半場”,曾在德州“三足鼎立”的摩拜、哈囉、OFO(小黃車)三家共享單車企業目前運營市場如何?市民對今後共享單車漲價會否買單?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共享單車“紛紛漲”

哈囉出行客戶端顯示:哈囉單車從4月15日起在北京地區實行新的計費規則,每15分鐘1元。此外,在部分區域,哈囉單車的包月價格也有所上漲,去年為11.9元一個月,現在則是14.9元。

此前,小藍單車宣佈3月21日起在北京實行新計費規則:起步價從每30分鐘1元上漲到每15分鐘1元,超出時長後每15分鐘0.5元。隨後,摩拜宣佈從4月8日起漲價,其上漲幅度也與之類似。

新規則下,“一元錢”騎到底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記者瞭解到,以哈囉單車為例,其原收費規則為每30分鐘1元,不足30分鐘也收取1元,一小時收取2元。漲價後,每小時騎行費用將升至4元。

北京的共享單車漲價了,德州還會遠嗎?近日,記者通過採訪哈囉單車山東區域負責人瞭解到,目前北京區域調價已確定,省內的青島和濰坊也將進行價格調整,德州區域單車騎行暫無漲價計劃。此外,據其介紹,他們通過後臺大數據分析,大多數用戶的騎行時間在15分鐘以內,所以調價對絕大部分用戶沒有太大影響。

據哈囉出行山東區域負責人表示,共享單車行業漲價是行業成熟的一種趨勢。漲價後,他們將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摩拜方面也表示“為了實現健康、可持續運營,繼續提供用戶滿意的服務”。

街頭單車“有點冷”

其實,這已經不是共享單車行業第一次調價。在共享單車這一新事物發起之時,價格為每30分鐘0.5元,後來價格漲到了每30分鐘1元。而在當時,能騎上共享單車絕對是件“時髦”的事,而今街頭上的單車卻“有點冷”,OFO(小黃車)更是大規模地“消失”了。

從2017年開始,野蠻生產的共享單車就進入了洗牌期,2018年倒閉潮達到頂峰。據交通運輸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有近70家共享單車企業,累計投放車輛超過1600萬輛,註冊用戶量超1.3億。而近日一份單車“死亡名單”顯示,如今已經倒閉的共享單車平臺有54家,“共享單車經營不善消費者買單”被列入了“2018年十大消費侵權事件”。

有報道顯示,截至目前,共享單車市場留下來的品牌寥寥無幾。曾經在德州“三足鼎立”的摩拜、哈囉、OFO(小黃車),而今街面上已很難再見到OFO(小黃車)了。

記者在城區走訪發現,有的路段共享單車“躺”在人行道上,有的被不規則地停在機動車道上,有的則慘遭人為破壞……在德州學院附近,曾經藍、黃、銀分明的大批共享單車已逐漸被藍色取代,只有兩三輛小黃車在共享單車隊伍中“孤獨”地待在邊角位置。“我們也很奇怪,曾經在學院門前數輛最多的小黃車如今卻見不到了,不少同學交付的押金也很難再退回來……”德州學院大三學生周琳對記者說,共享單車的出現方便了大學生的出行,往年學長們購買自行車的場景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消失了。“共享單車很方便,學校門前的車子資源充足,可以隨時掃碼騎走。”一旁的舍友崔珊說。

市民反映“價格有點高”

不久的將來,德州的共享單車如果要漲價,市民會怎麼看?對此,記者進行了街頭採訪。在接受採訪的20位市民中,有超過七成的市民認為,共享單車目前的漲價幅度“有點高”;還有3位市民表示如果漲價後,騎行質量會提高,車子更乾淨,這個價錢是可以接受的。“1小時收4元,還不如去乘坐公交車。”不少用戶表示,按北京的漲價情況來看,如果騎行時長超過15分鐘,還不如乘坐公交車。此外,共享單車的折損率居高不下,也讓用戶體驗大打折扣。一方面價格上去了,另一方面許多用戶反饋,常常感覺無車可騎。

目前三家單車漲價的區域僅限北京,會成為全國性的漲價嗎?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全國漲價”將是大概率事件,但其也建議企業後續可以根據不同情況、不同地區在定價策略上做一些調整。“其實,共享單車至今仍未實現大幅盈利。隨著部分資本的撤走,這一行業經過前期燒錢後如繼續維持現狀將帶來生存危機,所以漲價是大趨勢。”某單車企業工作人員說,漲價了,服務自然也就跟上了,騎行質量將會更好。“如果咱們城市的共享單車真的漲價了,但車子還是那些破舊的車子,我就肯定不會騎了。”採訪中,不少市民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不可否認的是,共享單車本身是一種替代出行的方式,如果價格過高就會優勢消退,必將引來“掉粉”危機。進一步而言,市民或許會改為步行或乘坐公交、打車,去體驗另一種出行方式。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良玉 攝影 劉振興

■微評

提升服務才是最好的出路

記者 孫良玉

連日來,隨著三家共享單車企業相繼宣佈漲價的消息發出,再一次把共享單車這一新興事物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2017年,共享單車開始登陸各大城市,群眾在享受這種出行方式帶來便捷的同時,亂停亂放、人為損壞、佔為己有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它的存在像極了一座城市的鏡子,隨時考量著當地群眾的素質。

眼下,隨著這一行業的盲目擴張,問題一次次地暴露出來。也許共享單車企業是真正想提高服務,讓群眾出行更順心;也許是為了回籠資金的無奈之舉。總之,這場“變革”需通過金錢支撐。

如今,經過一輪輪資本燒錢後,共享單車的漲價政策“落地”,而且還將會蔓延至更多城市。與其說漲價是市場行為,更可理解為這是資本倒逼。沒有了風投資本的繼續投入,共享單車只能通過增加前端收入來維持正常運營。

隨著單車行業競爭進入“下半場”,市場格局也逐漸明朗,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在漲價之後,平臺虧損壓力減少時,共享單車企業是否該集中精力圍繞用戶做文章,去提高用戶體驗感,也許這才是最好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