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感動!在呼市的這個沙窩窩裡~這些女人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兒…

【聚焦】感动!在呼市的这个沙窝窝里~这些女人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37年前,在和林格爾縣的白二爺沙壩,治沙隊員們夜以繼日、不辭辛苦,用青春和汗水,澆灌成如今12萬餘畝的沙漠林海。那個曾經黃沙漫天讓人聞之色變的沙海,現在滿眼是綠色,處處見草木。這些治沙人,用實際行動,為塞北大地譜寫了一曲綠色篇章。

如今三十餘年悄然而過,那些曾參與治沙植樹的隊伍中,一支由60多名女子組成的女子支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們揮灑汗水、風雨兼程,用雙手繪製了莽莽林海,用青春造就了片片綠洲……她們是不怕吃苦的“女漢子”,她們是不懼風沙的女戰士,她們是沙窩窩裡行進的女人花。

張荷鳳:風裡來雨裡去的治沙女分隊隊長

在這一群治沙人當中,有不少人,因為常年植樹,風雨無阻,導致身體出現了一些病痛,無奈告別了治沙。張荷鳳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張荷鳳家裡,她剛剛吃完藥,由於患有風溼性關節炎,所以她走路有些不便,雙手也已經變形。

張荷鳳從小愛幹活,麻利勤快,也是家裡的主要勞力。1982年,她聽說治沙隊招人,自己也是剛剛畢業沒啥事做,就想去試試,沒想到,這一試,就是整整22年。

“我當時去種樹,完全是家裡人鼓動的。他們都說治沙害每個人都有責任,而且幹好了,也算是給當地人造福。”張荷鳳告訴呼和浩特晚報記者,自己去幹了一年之後,因為幹得出色,就被任命為治沙女分隊的隊長了,這也讓她更有了幹下去的勁頭。

由於她為人勤快熱心,每次幹活都搶著第一個幹,隊裡的隊員們對她都心服口服。所以,在她的帶領下,治沙女分隊也越來越壯大,從最初的30餘人發展到後來的60餘人。當時有二十多人擠一個炕,翻身大家都得喊“一二三”一起翻。

在有一次植樹過程中,當地出現了罕見的連陰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適合種樹撒籽。張荷鳳帶著女隊員們,連續七天冒雨種樹,希望抓住這樣的機會,提高樹木的成活率。這期間,她們幾乎沒有人吃飽過,也沒有人睡好過,忙的時候,全身溼透的衣服都來不及換就得下地幹活,這辛苦的一幕幕,如今成了她最難忘的事。

本來想著,自己可能這一生都要幹這一行了,可是誰知道天不遂人願。1990年,張荷鳳的右胳膊老是覺得疼,尤其是遇到陰雨天,胳膊疼得抬不起來。無奈之下,她去縣裡的醫院做了檢查,檢查結果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她常年勞累和保暖不夠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關節炎發展到了全身各處的大關節。身體也一再出問題,讓她不得不重視起來。就這樣,一直拖到2004年,她無奈只好申請病退。

“我今年56歲,現在耳朵也不好用了,手也容易抖,走路更是走不了兩步,連樓都下不去了,沒法繼續和他們一起種樹了。”張荷鳳的言語神情中,對於不能繼續和樹木相伴,有著深深的遺憾。

韓美霞:13歲種樹 曾是最小的治沙女隊員

1984年,家住在和林縣韓家溝門村的韓美霞,因為家境貧寒,早早輟學在家,急需找一個活計來養活家裡人。聽說白二爺沙壩治沙隊在招人,她便毫不猶豫的加入了。這一年,她年僅13歲。

“從84年到95年,我整整幹了11年。”回憶起種樹治沙的日子,韓美霞不勝感慨,“雖然我是當時所有種樹人裡面,年紀最小的,可是大家乾的活都一樣。夏秋,一大早起來就得上山挖坑栽苗澆水,中午吃乾糧,一直幹到晚上才會回到住的地方。想想那時候的日子,真的是苦啊。”

【聚焦】感动!在呼市的这个沙窝窝里~这些女人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韓美霞站在自己當年治沙的地方眺望遠方

韓美霞說,那時候自己去種樹,每兩個月才能回一次家。因為那是平生第一次離開父母,所以每次回家後又不想再回沙壩種樹。而且當時自己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總感覺吃不飽飯,因此經常偷偷哭鼻子。當時村裡的人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隻有治住了沙,才能過上好日子。在這些人的影響下,性格要強的她,難過之後擦乾眼淚,繼續幹活,想用自己手中的鐵鍬,改變命運。

在她印象裡,自己當時乾的最多的,就是擔水澆樹,擔土育苗。白二爺沙壩6號山是一座地勢比較高的丘陵,因為育苗和澆水都比平地要費事得多。一些苗木如果不澆水,就不好活,所以她經常要從距離6號山很遠的水庫裡挑水,然後深一腳淺一腳地擔上山。夏天的日頭毒,沒幾下就汗流浹背衣服也磨破了。為了不耽誤進度,那就換著肩膀繼續擔。這樣一天下來,整個人都覺得散架了。

幹一行愛一行,從種樹到護林,今年49歲的韓美霞用了36年時間,將自己和樹木融在了一起。雖然後來工作調離了白二爺沙壩,但是對她而言,最能得到慰藉的是,當年種的樹,如今都長高了,每每回到這片土地,她彷彿到處都能找到自己當年種樹的影子。用她的話說,“這一切,都值得!”

馬玉英:上半輩子獻給沙壩 想繼續幹下去

馬玉英和眾多治沙隊員一樣,從17歲那年參與治沙植樹以來至今,她的前半生都是在和樹木打交道。

在她記憶裡,那時候每逢夏天,她們白天栽樹,晚上修路。因為住的地方和栽樹的地方距離不近不說,根本就沒有路。可是哪裡需要栽樹哪裡就需要有路,所以,她們在忙完了白天的活之後,晚上大家扛著鐵鍬便開始挖土開路,經常是挖到晚上22時左右才結束,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多年。很多樹木到了夏天需要剪枝,每棵樹需要剪掉哪些部位?每個部位剪多長?剪完了那些樹枝咋處理?這都是需要耐心琢磨才能幹好的活,如果稍有不慎,可能就把辛辛苦苦栽的樹剪死了,這活也就白乾了。

而到了冬天,由於天寒地凍,不能栽樹了,她們治沙女隊員,就主要負責去踩蒿籽,採完了之後去隊裡找專門負責的人稱重,上交後按照重量給錢,這是她們冬天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這些蒿籽都是用來在來年雨季進行播撒。

工地裡有很多活,她都幹了個遍。所以,現在看到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株草,都覺得特別親切。而且這地方再也不是當年的荒涼模樣,這讓她覺得自己奮鬥了大半輩子值了。她說在種樹期間,自己也有機會幹點別的,但是因為熱愛,所以她都放棄了,她打算這一輩子都幹這個活,她離不開樹木,離不開這片熱土。

景美枝:從種樹到護林 這裡是我的根

初春四月,漫步於白二爺沙壩6號山,山腳下道路兩側的楊柳樹已經開始萌櫱打芽,檸條已經開始泛綠,山頭上的松樹,經冬過後,也開始返青。這個時間,對於塞北大地而言,天乾物燥,最需要做的就是森林防火。

景美枝是護林成員之一,在這之前,她也曾經參與過治沙種樹。如今身份轉變,守護一方綠色的使命對她而言依然如初。

【聚焦】感动!在呼市的这个沙窝窝里~这些女人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景美枝巡查自己管片的林區

臨近中午,景美枝騎著摩托車開始巡查自己的管轄片區。她每天巡查的重點,就是要防止有人砍樹、破壞林木和防火。其中,防火是重中之重。“春季是防火關鍵期,我們都是24小時輪班倒,每次我巡查一圈下來,就得將近4個小時。”景美枝告訴呼和浩特晚報記者,他從1988年來到白二爺沙壩,至今已經是第31個年頭了。從種樹到護林,從最初扛著鐵鍬迎著風,天天在山頭和樹苗打交道,到後來徒步繞著樹林巡查,餓了累了就吃點乾糧繼續幹活,到現在騎摩托車滿山跑,冬天領略寒風夏天迎接烈日,她經歷了太多,如今已經50歲的她,早已將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自己的根。

而提起這30餘年的過往,她最難忘的,就是結婚這件事。“我愛人也是這裡種樹的,他83年到的,我是88年來的,可以說,白二爺沙壩見證了我倆的婚禮,也陪伴了我倆前半生。”景美枝說,“當時條件艱苦,很多人種樹無非是為了謀生,那時候也從沒想過自己的婚姻大事,更沒想到會和同樣種樹的隊員成為一家人。也真的是治沙造林,成就了我倆的姻緣。”

她說自己雖然大半輩子都獻給了這片土地,現在工作雖然變了,但是每天能看到自己親手栽植的樹木已長成一顆顆大樹,心裡更多的是欣慰。從懵懂少女,成長為治沙骨幹,從隻身一人,再到成家立業,從造樹到護林,從荒漠到綠洲,她說自己幹這個事情,從來都無怨無悔,而且還會繼續走下去,繼續守護這裡,不辜負自己用辛勤汗水澆灌出的這片綠色。

校對:馬么么

審核:劉軍

編委:阿拉騰

【聚焦】感动!在呼市的这个沙窝窝里~这些女人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聚焦】感动!在呼市的这个沙窝窝里~这些女人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