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宋宣和年間,儒學聖人宗聖曾子後裔“曾植”從江西廬陵遷徙到粵北南雄府保昌縣。後任南雄縣令,到了(宋淳熙年間),五十世孫曾默來到黃埔長洲定居,開村闢土,繁衍後代,長洲島曾氏一族的歷史也由此展開。清道光十二年,曾氏宗祠建立,成為了長洲曾氏聯繫親緣血脈的紐帶之一。近日,記者來到長洲島曾氏宗祠,探尋它的故事。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長洲曾氏系曾子後裔

上莊村位於長洲島中部。據記載,上莊村始建於南宋,是儒學宗聖曾子的後裔。

據曾氏族人介紹,曾氏一族在西漢末從山東武城遷至江西廬陵(今吉水縣),宋宣和年間,長洲曾姓祖先曾氏46代孫“曾植”入廣東南雄府保昌縣,宋淳熙年間,47世孫“公說”來到廣州大東門雅荷塘甜水巷(即今中山四路)定居。到了50代曾默遷居長洲上莊。 “上莊村全村曾姓,目前在此居住的族人有大約5000餘人。”

歷經200年風雨保存完好

長洲村上莊曾氏宗祠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祠堂坐北朝南,面闊三間,三進兩天井,建築佔地總面積達1449.61平方米。祠堂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灰塑龍船形正脊,碌灰筒瓦,滴水剪邊,青磚石腳,紅階磚地面。正門前是一處開闊的曠地,左邊是籃球場,右邊和後面為民居。據瞭解,祠堂主體建築再加上祠堂門前曠地,總面積約2100多平方米。在黃埔區眾多祠堂中,如此大規模的祠堂並不多見。

記者看到,祠堂正門木匾上寫有“曾氏宗祠”四個大字,上款“公元二〇〇二年重修”,下款“道光壬辰年(1832)始建”。左右對聯為:支派遠從沂水起;淵源近自吉安來。大門的兩邊牆壁上開設蜂窩孔大花窗,窗之邊框卷草紋精美細膩,又有展翅飛龍紋飾。據瞭解,這種前牆設窗的建築形式亦十分少見。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走進中堂,抬頭可以看到梁枋上的駝峰、斗栱、瓜柱等雕刻有花草、鳳鳥等圖案。隔扇門上掛有木匾,上面寫著“明德堂”三字,上款為“道光壬辰(1832)仲秋上浣”,下款為“逸卿鮑俊拜書”。(鮑俊是晚清嶺南著名詩人、書畫名家,被稱為"嶺南大才子",為香山文壇領袖。道光二年中舉人,次年取進士,其殿試試卷在進呈給道光皇帝御閱的十本之內,道光皇帝御批"書法冠場",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堂設有祭祖臺位,隔扇上嵌三塊木牌,分書“郕國南宗”、“源遠流長”、“同氣連枝”,為重修時旅港曾氏族人題贈。

重教化 人才輩出

長洲曾氏一族人才輩出。曾氏族人告訴記者,曾氏一族因先祖為曾子,且後裔多文人墨客,所以祠堂門口兩側用的是石鼓。

記者看到,在曾氏祠堂門前曠地上立有三個旗杆夾,不過因風吹日曬石,碑上的字早已模糊,只能隱約可以看到“恩科中武第六十二名”“第三名”“光緒”“恩科鄉試舉人六十二名”“經魁”等字跡。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據瞭解,晚清張之洞親自提選的放洋留學生官曾如松,被派往比利時留學,修讀冶金專業,回國後官至漢陽兵工廠總工程師。新加坡著名僑領,曾和陳嘉庚先生一起為祖國籌款抗日的曾紀辰,前香港消防處處長曾廣豫等都是長洲上莊曾氏族人。

歷經兩次修復 曾用作小學

曾氏宗祠歷經兩次重修,第一次為1908年,第二次為2002年。據介紹,曾氏宗祠在1924年曾做過長洲農民協會會址。據2005年出版,由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的《廣州紅色史蹟》一書記載:長洲農民協會於1924年9月28日在長洲上莊的曾氏宗祠成立,會員有100多人,曾鐵生為執行委員兼會長。農協會成立時,每個會員發一枚“長洲農民協會證章”。上世紀50年代,祠堂左右兩側的廂房曾被拆除,建起了兩棟教學樓,祠堂主體部分用作學生活動區域,村中有不少族人在此讀過書。2002年重修後,教育局將祠堂還給曾氏族人,後族人將教學樓拆除,將祠堂兩側的廂房恢復重建。

曾氏宗祠建築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因此於1994年6月被列為區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重修後至今,祠堂作為村老人活動中心、文體活動及村民喜事筵席場所。每年大年初一,上莊曾氏族人還會集中在祠堂吃齋飯。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站在曾氏宗祠門前廣場曠地,可以看到祠堂東西兩側建有青雲巷,東為“拱日”,西為“扶輪”。兩邊還有廂房和兩層式更樓,其中更樓二層上設陽臺,建有石柱雕欄。

據瞭解,兩層式更樓(又稱文昌樓)曾用作私塾,專門供族內適齡兒童上學使用。“上下兩層,一邊大班,另一邊為小班。族裡最大年紀的85歲長者小時候就在這裡接受過開筆禮。”曾氏族人介紹道。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村曾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