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晉間“涼州刺史”人物考

編者按:涼州刺史,最早源於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涼州刺史是西漢第一大刺史,權力很大。自西漢建始元年(前33年)至北涼玄始元年(412年),凡445年。據史籍所載,涼州刺史多達53人。

涼州刺史,最早源於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涼州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政府駐地武威郡,涼州刺史是西漢第一大刺史,權力很大。當時,涼州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張掖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等。

自西漢建始元年(前33年)至北涼玄始元年(412年),凡445年。據史籍所載,涼州刺史多達53人。即:史恭、貢禹、谷永、杜鄴、趙宏、 鄭興、郭伋、竇融、尹業、皮揚、宗漢、劉秉、種暠、橋玄、祝良、成就、郭閎、趙仲臺、劉恭、孟佗、劉虔、周洪、魏元丕、梁鵠、左昌、宋梟、楊雍、耿鄙、張則、種劭、韋端、韋康、 鄒岐、張既、溫恢、孟建、徐邈、王渾、牽弘、蘇愉、楊欣、彭祈、文鴛、胡喜、張軌等47人;加上“遙領刺史”段煨、韓遂、董卓、李榷、魏延、姜維等6人,凡53人。其中:趙宏、郭伋、竇融等既是州牧,又兼刺史。

古之所謂“遙領”者,一謂只擔任職名不親往任職;二謂領兵遠出。

今將上述人物資料加以整理,臚陳如左。

1.史 恭(?-前117 年),西漢魯國(今山東濟北)人,元狩間(前122-117年)為中郎將、涼州刺史。

2.貢 禹,漢宣帝時。據《漢書•貢禹傳》載:貢禹(前127-前44年),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經絜行著聞,徵為博士,涼州刺史,病去官。復舉賢良,為河南令,歲餘,以職事為府官所責,免冠謝。禹曰:“冠壹免,安復可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徵禹為諫大夫,數虛已問以政事......後世尊為“貢公”。

3.谷 永,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遷北地太守。

《漢書•谷永傳》記載,谷永字子云,長安人。西漢時期官員。本名谷並,據說因尉氏男子樊並造反,改名谷永。因御史大夫繁延壽聽說他才德優異,拜任他為自己的屬吏,後舉薦他為太常丞。漢成帝劉驁即位時,把政事委託給大將軍王鳳,谷永知道王鳳剛剛被信任而掌權,於是依附王鳳。後出京師做了安定太守。后王音薨,成都侯王商代替他做了大司馬衛將軍,谷永於是升遷為涼州刺史。元延元年,為北地太守。做北地太守一年多,衛將軍王商薨,曲陽侯王根做了驃騎將軍,推舉谷永,徵召入京做大司農。一年多後,谷永生病,二個月後,有司上奏請求免去谷永的職位。幾個月後,谷永死在家中。

4.杜 鄴,漢哀帝時。《漢書•杜鄴傳》《後漢書•杜林傳》記載,杜鄴(?-前2年),字子夏,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原籍魏郡繁陽(今河南內黃東北),張敞外孫,西漢大臣。幼年即喪父母,隨其舅父張吉生活,遂繼承張氏家學。初以孝廉為郎。後因受大司馬王商賞識而被提拔為主簿,不久又被舉薦為御史。漢哀帝即位之初,任涼州刺史。數年後因病免職。公元前2年,杜鄴去世。杜鄴為人寬厚,平易近人,並善於辭令,尤工古文。杜鄴留有文集五卷,《元壽元年舉方正直言對》一文。另有《災異對》、《說王商》、《漢書本傳》、《書斷》等文,均受當時人的讚譽。

5.趙 宏,漢元帝、成帝之時。據張澍著《涼州府志備考》載:趙宏 據《華陽國志》序雲:雋才涼州刺史趙宏,字溫柔,閬中人。生卒無考。

6.鄭 興,漢更始帝時。據《後漢書•鄭興傳》載:鄭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也。少學公羊春秋。晚善左氏傳,遂積精深思,通達其旨,同學者皆師之。天鳳中,將門人從劉歆講正大義,歆美興才,使撰條例、章句、傳詁,及校三統曆。更始立......拜興為諫議大夫,使安集關西及朔方、涼、益三州,還拜涼州刺史。會天水有反者,攻殺郡守,興坐免。郭伋,漢光武帝初。


鄭 興

涼州文化 | 漢晉間“涼州刺史”人物考

鄭 興


7.郭伋,東漢建武五年(前25年),郭伋據姑臧(今武威市),封涼州刺史、大將軍、督隴右關中諸軍事、大司空、護羌校尉、涼州牧。據《後漢書•郭伋傳》載:郭伋字細侯,扶風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間闢大司空府,三遷為漁陽都尉。王莽時為上谷大尹,遷幷州牧。更始新立,三輔連被兵寇,百姓震駭,強宗右姓各擁眾保營,莫肯先附。更始素聞伋名,徵拜左馮翊,使鎮撫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轉為尚書令,數納忠諫爭......

8.竇 融,《後漢書•竇融傳》記載,竇融(前16年-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新莽末至東漢時期軍閥、名臣,雲臺三十二將之一。王莽掌權時,竇融擔任強弩將軍司馬, 參與鎮壓瞿義、趙明起義。新莽末年,竇融曾隨王匡鎮壓綠林、赤眉軍,拜波水將軍。後歸劉玄,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據境自保。劉秀稱帝后,竇融遂決策歸漢,授職涼州牧,從破隗囂,封安豐侯。而"竇融歸漢"也成為後世的著名典故。

9.尹 業,據《後漢書•馬援傳》載:肅宗即位,徵拜侍御史中丞,除子鱄為郎,令勸學省中。其冬,有日食之災,嚴上封事曰:陽之臣聞日者眾陽之長,食者陰侵之徵。《書》曰:“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言王者代天官人也。故考績黜陟,以明褒貶。無功不黜,則陰盛陵陽。臣伏見方今刺史、太守專州典郡,不務奉事盡心為國,而司察偏阿,取與自己,同則舉為尤異,異則中以刑法,不即垂頭塞耳,採求財賂。今益州刺史硃酺、楊州刺史倪說、涼州刺史尹業等,每行考事,輒有物故,又選舉不實,曾無貶坐,是使臣下得作威福也。

10.耿 秉,永平十八年(75年)秋,章帝即位,拜耿秉為徵西將軍。派其巡涼州邊境。

11.皮 揚,據《後漢書•安帝紀》載:冬十月戊子朔,日有食之。先零羌敗涼州刺史皮陽於狄道。乙卯,詔除三輔三歲田租、更賦、口算。又據《西羌傳》載:涼州刺史皮揚擊羌於狄道,大敗,死者八百餘人,揚坐徵免。從《後漢書•安帝紀》《西羌傳》《魏故鎮遠將軍涼州刺史皮使君墓誌銘》《魏書》記載,“皮揚”之名“紀”為“陽”;“傳”為“揚”;而《墓誌銘》為“演”。筆者以為“三名”記載恐為史家筆誤。當以《後漢書•安帝紀》載“皮陽”為準。

12.陰 綱,建初七年(82年),東漢六大家族之一,陰氏家族-東漢一等一的外戚世家。據《涼州府志備考》載:陰 綱,東漢陰識之孫,陰躬弟弟的兒子。陰綱之女被立為漢和帝皇后後,封吳房侯,地位特進。陰綱的兒子陰秩、陰輔、陰敞,都官至黃門侍郎。後來陰綱因為巫蠱之事自殺,陰輔在獄中死,陰軼、陰敞遷徙到日南。

又據《後漢書-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載:陰識字次伯,南陽新野人也,光烈皇后之前母兄也。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為陰大夫,因而氏焉。秦、漢之際,始家新野。 及劉伯升起義兵,識時遊學長安,聞之,委業而歸,率子弟、宗族、賓客千餘人往詣伯升。伯升乃以識為校尉。更始元年,遷偏將軍,從攻宛,別降新野、淯陽、杜衍、冠軍、湖陽。二年,更始封識陰德侯,行大將軍事。......陰氏侯者凡四人。初,陰氏世奉管仲之祀,謂為"相君"。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鉅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13.宗 漢,據《後漢書•西羌傳》載:延光元年春,賢追到湟中,麻奴出塞度河。賢復追擊,戰破之,種眾散遁,詣涼州刺史宗漢降。

14.劉 秉,據《後漢書•西羌傳》載:四年,馬賢將湟中義從兵及羌胡萬餘騎掩擊那離等,斬之,獲首虜千二百餘級,得馬、騾、羊十萬餘頭。徵賢為弘農太守,以來機為幷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並當之職。

15.種 暠,《後漢書•種嵩傳》記載,種暠(103-163年),字景伯。河南洛陽(今陝西洛陽)人。是仲山甫的後代。最初任縣門下史,後為王諶所賞識,將其推薦給其舅河南尹田歆,被任為主簿。被舉為孝廉,為太尉所徵辟,再舉高第。又遷侍御史,受命監護太子,他處事持重,為順帝所稱讚。不久,出任益州刺史,任內撫納蠻夷,檢舉不法,因而得罪梁冀,被免官。後拜涼州刺史,深受百姓愛戴,又任漢陽太守。再升任使匈奴中郎將、遼東太守,使反叛的烏桓望風而降,因公事免職。歷任議郎、南郡太守、尚書。


涼州文化 | 漢晉間“涼州刺史”人物考

種 暠


16.橋 玄,據後漢•蔡邕《太尉喬玄碑》載:公諱玄,字公祖,梁國雎陽人也......闢大將軍,西府表拜涼州刺史,遷齊相,以公事去。詔書印授即家拜上谷太守,遷漢陽太守,徵拜議郎、司徒長史、鉅鹿太守。被詔書為將作大拔,為受罰者所章,拜議郎,即徵拜度遼將軍,遷河南尹、少府、大鴻臚,遂陟司空、司徒。託痾遜位。起家拜尚書令,以疾篤稱,拜光祿大夫。後拜太尉(《後漢書》卷五十一有傳)......

17.祝 良,據《後漢書•陳龜傳》載:會羌胡寇邊,殺長吏,驅略百姓,桓帝以龜世諳邊俗,拜為度遼將軍。龜臨行,上疏曰:“今西州邊鄙,土地瘠薄。自頃年以來,匈奴數攻營郡,殘殺長吏,侮略良細。雖含生氣,實同枯朽。往歲幷州水雨,災螟互生,稼穡荒耗,租更空闕。老者慮不終年,少壯懼於困厄。陛下以百姓為子,品庶以陛下為父,焉可不日勤勞神,垂撫循之恩哉!且牧守不良,或出中官,懼逆上旨,取過目前。呼嗟之聲,招致災害,胡虜兇悍,因衰緣隙,皆由將帥不忠,聚奸所致。前涼州刺史祝良,初除到州,多所糾罰,太守令長,貶黜將半,政未逾時,功效卓然。實應賞異,以勸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殘。又宜更選匈奴烏桓護羌中郎將校尉,簡練文武,授之法令,除並、涼二州今年租更,寬赦罪隸,掃除更始。則善吏知奉公之祐,惡者覺營私之禍,胡馬可不窺長城,塞下無候望之患矣。”

18.成 就,據《魏志•董卓傳》注引•吳書曰:郡召卓為吏,使監領盜賊。胡嚐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闢卓為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幷州刺史段熲薦卓公府,司徒袁隗闢為掾。

19.郭 閎,據《後漢書•皇甫規傳》《段熲傳》載:至冬,羌遂大合,朝廷為憂。三公舉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討零吾等,破之,斬首八百級。先零諸種羌慕規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明年,規因發其騎共討隴右,而道路隔絕,軍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規親入菴廬,巡視將士,三軍感悅。東羌遂遣使乞降,涼州復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多殺降羌,涼州剌史郭閎、漢陽大守越熹並老弱不堪任職,而皆倚恃權貴,不遵法度。規到州界,悉條奏其罪,或免或誅。羌人聞之,翕然反善。沈氐大豪滇昌、飢恬等十餘萬口,復詣規降。

又據《段熲傳》載:四年冬,上郡沈氐、隴西牢姐、烏吾諸種羌共寇並、涼二州,熲將湟中義從討之。涼州刺史郭閎貪共其功,稽固熲軍,使不得進。義從役久,亦戀舊,皆悉反叛。郭閎歸罪於熲,熲坐徵下獄,輸作左校。羌遂陸梁,覆沒營塢,轉相招結,唐突諸郡,於是吏人守闕訟熲以千數。朝廷知熲為郭閎所誣,詔問其狀。熲但謝罪,不敢言枉,京師稱為長者。起於徒中,復拜議郎,遷幷州刺史。

20.趙仲臺,據《魏志•閻溫傳》載:閻溫字伯儉,天水西城人也。以涼州別駕守上邽令......黃初二年,下詔褒揚,賜恭爵關內侯,拜西域戊己校尉。數歲徵還,將授以侍臣之位,而以子就代焉。恭至敦煌,固辭疾篤。太和中卒,贈執金吾。就後為金城太守,父子著稱於西州。


涼州文化 | 漢晉間“涼州刺史”人物考

趙仲臺


21.劉恭,東漢孝明帝劉莊之子。永平九年賜號靈壽王。十五年,封為臣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改南郡為國。元和二年,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乃徙為六安王,以廬江郡為國。肅宗崩,遺詔徙封彭城王,食楚郡,其年就國。恭敦厚威重,舉動有節度,吏人敬愛之。永初六年,封恭子阿奴為竹邑侯。據《後漢書•羊陟傳》:羊陟字嗣祖,大山樑父人。拜侍御史,再遷冀州刺史。“帝嘉之,拜陟河南尹。計日受奉(同“俸”),常食乾飯茹菜,禁制豪右,京師憚之。”

22.孟 佗,建寧三年(170年)見在任。《後漢書•西域傳》《三輔決錄》記載,孟佗(又作孟他),字伯郎,東漢末期扶風郡人。以賄賂宦官張讓,得任涼州刺史。“扶風人孟佗,資產饒贍,與奴朋結,傾謁饋問,無所遺愛。奴鹹德之,問佗曰:‘君何所欲?力能辦也。'曰:‘吾望汝曹為我一拜耳。'時賓客求謁讓者,車恆數百千兩,佗時指讓,後至,不得進,監奴乃率諸倉頭迎拜於路,遂共轝車入門。賓客鹹驚,謂佗善於讓,皆爭以珍玩賂之。佗分以遺讓,讓大喜,遂以佗為涼州刺史。”

23.劉 虔,熹平六年(177年)在任。據《後漢書•蔡邕傳》載:......《鴻範傳》曰:“政悖德隱,厥風發屋折木。”坤為地道,《易》稱安貞。陰氣憤盛,則當靜反動,法為下叛。夫權不在上,則雹傷物;政有苛暴,則虎狼食人;貪利傷民,則蝗蟲損稼。去六月二十八日,太白與月相迫,兵事惡之。鮮卑犯塞,所從來遠,今之出師,未見其利.上違天文,下逆人事。誠當博覽眾議,從其安者。臣不勝憤滿,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四事:夫司隸校尉、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別白黑者也。伏見幽州刺史楊憙、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各有奉公疾奸之心,憙等所糾,其效尤多......

24.周洪,光和二年(179年)在任(見《魏志•虔淯傳》注引《烈女傳》,生平無考)。

25.魏元丕,據《漢涼州刺史魏元丕碑》載:君諱(缺)字元丕,京兆(缺)牙都尉之(下缺)有畢萬者,仙去仕晉,逢勳封魏,秦(下缺)良爰暨於君,稟乾氣之純懿,履奚之(下缺)聖哲(缺五字)苞容,允執虔恭。其仕州郡也,躬素忠謇,犯而忽期,兼綜憲法,通識百典。(下缺)孝廉,除郎中、尚書、侍郎、右丞,遭泰夫人憂,服闋還臺,拜尚書、侍郎,秉總(下缺)廷科績,特拜左丞。每在選舉,遜讓匪石,鑽前忽後,遂耽思舊章,尋微貫(缺)能(下缺)樞衡匡弼,九年而罔愆,西羌放動,餘類未輯,訁州諮群寮,惟德是與。拜涼州刺史,(下缺)流以蕩邪......

26.梁 鵠,據《後漢書•蓋勳傳》載:蓋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初舉孝廉,為漢陽長史。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勢,恣行貪橫,從事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梁鵠畏懼貴戚,欲殺正和以免其負,乃訪之於勳。勳素與正和有仇,或勸勳可因此報隙。勳曰:“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諫鵠曰:“夫紲食鷹鳶欲其鷙,鷙而烹之,將何用哉?”鵠從其言。


涼州文化 | 漢晉間“涼州刺史”人物考

梁鵠像


27.左 昌,據《後漢書•蓋勳傳》載: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寇亂隴右,刺史左昌因軍興新盜數千萬。勳固諫,昌怒,乃使勳別屯阿陽以拒賊鋒,欲因軍事罪之,而勳數有戰功。邊章等遂攻金城,殺郡守陳懿,勳勸昌救之,不從。邊章等進圍昌於冀,昌懼而召勳。勳初與從事辛曾、孔常俱屯阿陽,及昌檄到,曾等疑不肯赴。勳怒曰:“昔莊賈后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於古之監軍哉!”曾等懼而從之。勳即率兵救昌。到,乃誚讓章等,責以背叛之罪。皆曰:“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乃解圍而去。

28.宋 梟,據《後漢書•蓋勳傳》載:蓋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初舉孝廉,為漢陽長史。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勢,恣行貪橫,從事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梁鵠畏懼貴戚,欲殺正和以免其負,乃訪之於勳。勳素與正和有仇,或勸勳可因此報隙。勳曰:“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諫鵠曰:“夫紲食鷹鳶欲其鷙,鷙而烹之,將何用哉?”鵠從其言。

29.楊 雍,據《後漢書•蓋勳傳》載: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人侵擾隴右地區,刺史左昌趁擴軍的機會截斷盜用了數千萬軍資。蓋勳極力勸阻,左昌發怒了,便派遣蓋勳率軍另外駐紮在河陽縣抵禦敵軍的正面攻勢,想從軍事上找罪名處罰蓋勳,但蓋勳屢次立功......後來刺史楊雍上奏章推薦蓋勳兼任漢陽大守。

30.耿 鄙,東漢末年涼州刺史,中平四年(187年),耿鄙為了平定韓遂等人的叛亂,徵調六郡兵馬討伐,卻因軍隊發生內訌而被殺。

31.張 則,字元修, 東漢末南鄭人。初任。善畫人物,師於吳陳。意思橫逸,動筆新奇,師心獨見,鄙於綜採,變巧不竭,景多觸目。《古畫品錄、歷代名畫記》。

32.種 劭,字申甫,東漢末種暠孫,種拂子 。少知名。中平末,為諫議大夫。獻帝即位,拜劭為侍中。卓既擅權,而惡劭強力,遂左轉議郎,出為益、涼二州刺史。

33.

韋 端,建安十年左右遷太僕,韋康、韋誕之父,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政治人物,涼州州牧、太僕。韋端從涼州牧徵為太僕,其子韋康代為涼州刺史,當時人榮之。

34.韋 康,建安中,繼韋端後任。韋康字元將,韋端之子、韋誕之兄,京兆尹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政治人物,是荀彧(yù)向曹操推舉的人物之一。其父為涼州牧,後受召擔任太僕,由韋康代父擔任涼州刺史,受百姓愛戴。

35.鄒 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文帝即位,初置涼州,以安定太守岐為刺史,遭到地方勢力抵制。張掖張進執郡守舉兵拒岐,黃華、麴演各逐故太守,舉兵以應之。既進兵為護羌校尉蘇則聲勢,故則得以有功。既進爵都鄉侯。涼州盧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擾。帝憂之,曰:“非既莫能安涼州。”乃召鄒岐,以既代之。

36.張 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繼鄒岐後任。黃初二年(221年),臨危受命,拜雍州刺史,平定諸胡叛亂。遷涼州刺史,封西鄉侯。在任期間,降蘇衡,鄰戴眾,修工事,安撫百姓,平定西平郡麴光叛亂。一生以惠政聞名,徵辟楊阜、胡遵等人,皆有名位。


涼州文化 | 漢晉間“涼州刺史”人物考

張 既


37.溫 恢,黃初四年(223年)繼張既後任。溫恢字曼基,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曹魏大臣,任揚州刺史,後遷涼州刺史。溫恢在史書《三國志》中與漢末揚州刺史劉馥、兗州刺史司馬朗、幷州刺史梁習、豫州刺史賈逵、涼州刺史張既(曾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為一傳。此六位刺史被陳壽評為當時所有州刺史中"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的典範。

38.孟 建,黃初四年(223年)繼溫恢後任。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和諸葛亮是好友,曾和諸葛亮、徐庶、石韜四位道友一起遊歷。諸葛亮後出祁山,在答司馬懿書中,曾託使杜襲宣意於孟建。《魏志•溫恢傳》注引《魏略》記載:汝南孟建字公威,為涼州刺史,官至徵東將軍。

39.徐 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徐邈字景山。燕國薊縣(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臣。徐邈早年曆任丞相軍謀掾、奉高縣令、尚書郎、隴西太守等職。曹丕稱帝后,任譙國相、安平太守、潁川典農中郎將。每任一官,皆政績卓著,被賜爵關內侯,遷撫軍大將軍軍師。後被委以重任,出任涼州刺史、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在西北時,徐邈興修水利、廣開水田,募貧民租之,致使倉庫盈溢。同時移風易俗,整頓吏治。對諸胡羌戎恩威並施,使其主動入貢。此後州界肅靖,西域暢通。正始元年(240年)入朝授大司農,後遷司隸校尉,使百僚敬畏。晚年拜光祿大夫,升任司空,他固辭不受。嘉平元年(249年),徐邈去世,年七十八。諡號“穆”。

40.王 渾,字玄衝。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曹魏至西晉初年名臣,東漢代郡太守王澤之孫、曹魏司空王昶之子。《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一。

41.牽 弘,安平觀津(今河北武邑縣)人 。魏晉時期將領,雁門太守牽招次子。 唐代官修《晉書》無傳,其事蹟見《魏志•牽招傳》引王隱《晉書》等。曹魏景元年間,為隴西太守。隨鄧艾伐蜀有功,拜蜀郡太守。鹹熙中,為振威護軍。西晉建立,任揚州刺史,擊退東吳將領丁奉的進攻。後調任涼州刺史,秦涼之變中,在平定禿髮樹機能的過程中戰死。

42.蘇 愉,泰始年間,曾與河西的鮮卑人大戰,而退守內地。泰始七年(271年),與禿髮樹機能戰於金山(今甘肅省山丹縣南),兵敗身死。據《宋書》記載曾任涼州刺史。

43.楊 欣,咸寧四年(278年)與若羅拔能等戰於武威,兵敗而死。

44.彭 祈

,太康元年(280年),朝廷起用守喪滿三年的彭祈出都督涼州諸軍事兼涼州刺史,入主姑臧城。彭祈字子玄,隴西襄武(今甘肅隴西縣東南)人,漢化盧水胡,西晉官吏。生於魏齊王曹芳正始年間,青年時代就進入本郡府衙擔任 右職 ,後依次遷轉,升為本州別駕從事。在魏蜀洮西之戰中初露鋒芒,入晉後因收復涼州而聲名大噪,治理西陲也頗有政績,後卒於任上。

45.文 俶( chù)(238?-291年),字次騫,小名阿鴦,世稱文鴦。 譙郡人(治今安徽亳州)。魏末晉初名將。前將軍、揚州刺史文欽之子。

46.胡 喜,字林甫,涼州安定郡臨涇(甘肅慶陽市鎮原縣南)人。以開濟為稱,官至涼州刺史、建武將軍、假節、護羌校尉。

47.張 軌,永寧元年(301年)任,字士彥,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平涼)人。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奠基人。建興二年(314年),去世,終年六十歲,追贈涼州牧、侍中、太尉,諡號武穆,葬於建陵。曾孫張祚即位,追諡武王,廟號太祖。

48.

董 卓(?-192年),字仲穎,涼州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涼州集團的代表人物。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立挾持漢獻帝,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涼州文化 | 漢晉間“涼州刺史”人物考

董 卓


49.李 傕(?-198年),字稚然。北地郡泥陽縣(今陝西省耀縣)人,漢末群雄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時的軍閥、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

50.段 煨,涼州人,字忠明。原為董卓帳下將領,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劉協從長安東歸雒陽,行至華陰。段煨出營迎接。建安三年(198年),劉協封段煨為“安南將軍”、闅鄉侯、長安太守。後官至大鴻臚、光祿大夫。

51.韓 遂(?-215年),字文約。原名韓約,後改名遂。涼州金城郡人。東漢末年軍閥、將領,漢末群雄之一。涼州霸主。


涼州文化 | 漢晉間“涼州刺史”人物考

韓 遂


52.魏 延,遙領。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53.姜 維,遙領涼州刺史。延熙六年(243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作者簡介:陳有順,字仲達,武威市涼州區發改局退休幹部,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研究員, 隴右姓氏文化與譜牒研究學者。先後在《甘肅日報》《甘肅文史》《民主協商報》《甘肅經濟日報》《甘肅工人報》《武威日報》《尋根》《譜牒學論叢》《回族詩刊》及《今日頭條》等省內外報刊雜誌發表散文、詩歌、雜文、報告文學及文史作品等300 餘篇。著有《隴右陳氏文史考》《甘肅武威•陳氏族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