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京東雲欲分拆獨立,劉強東再造第四駕馬車?


獨家丨京東雲欲分拆獨立,劉強東再造第四駕馬車?



雲計算盈利能力非常強,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

文 |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楊業擘

近期,劉強東對京東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組織變革後,也對業務架構進行了一番分拆組合。

近日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獨家獲悉,京東雲將在近期從京東內部獨立出來,成為與京東商城、京東數科、京東物流並列的獨立子公司。

據京東雲內部人透漏,2018年京東雲內部定下8000萬元營收的目標。相比阿里雲2018年營收213億元,騰訊雲營收91億元來看,京東雲的營收雖然較小,但是已經是京東雲2017年營收的8倍目標,2019年依舊是2018年8倍的營收目標。

同時京東雲技術實力在過去一年中進步也很快,Forrester發佈的《The Forrester Wave™: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全棧公有云開發平臺廠商評測》研究報告,京東雲獲評「卓越表現者」,京東雲從18個月前的「挑戰者」實現「卓越表現者」的跨越。


獨家丨京東雲欲分拆獨立,劉強東再造第四駕馬車?



雖然京東雲在2018年業務和產品都發展較快,但是據瞭解京東雲華北區銷售團隊完成了業績,整體營收目標沒有實現。儘管京東雲營收目標受阻,劉強東依舊決定讓京東雲獨立。在面向產業互聯網時代,遲緩一步的騰訊已經整合雲與企業服務能力,遲緩很多的京東終於決心大跨步追趕。

針對上述京東雲準備獨立等相關消息,京東雲市場負責人陳慧菱向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回覆到:獨立目前還沒有對外的官方說法,現在內部還有很多進度。對於營收一事則回覆道:「京東雲的營收目前是並表在京東整體財報裡,當然沒有獨立展示,但應該沒那麼少吧?」


劉強東再造第四駕馬車


當下陳慧菱認為京東雲獨立與否需要集團層面公告,但是京東雲戰略獲得提升一事被得到確認:「

京東目前擁有四個主要業務板塊,前三個是大家相對熟悉的零售、京東數科以及京東物流,另一個就是技術,而技術板塊中人數最多的就是京東雲。」

此前有京東零售、京東數科、京東物流是京東的三駕馬車說法。其中京東零售時大家相對熟悉的業務,主要包括京東商城、京東拼購、7Fresh等業務,這塊業務佔據京東整個營收的90%以上;京東數字科技則是在2018年11月由「京東金融」品牌升級成為「京東數字科技」,除了京東金融外,京東數科還包含京東城市、京東農牧、京東鉬媒、京東少東家等;京東物流是在京東自營物流的基礎上2017年獨立出來的公司,2018年京東物流集團宣佈完成總額為25億美元的融資,投後估值達到了134億美元。

如今京東雲正在被內部重視起來,成為三駕馬車外最有希望的第四駕馬車。


獨家丨京東雲欲分拆獨立,劉強東再造第四駕馬車?



作為京東發展雲計算及相關雲服務的京東雲,獲得重視也合乎情理。京東曾在2017年宣佈推進的智能商業體變革,也需要以雲計算為基礎的IT底層基礎設施支持。

劉強東在2017年內部年會上提到:以AI為代表隊的第四次商業革命來臨之際,京東集團將堅定的朝著技術轉型,用技術將第一個12年建立的所有商業模式進行改造,打造一個包括智能商業、智能金融、智能保險業務在內的全球領先的智能商業體。

同時從營收來看,京東雲也在未來有機會成為京東的淨利潤主要來源。2018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在國內,2018年中國雲計算產業市場規模為800億元左右。據預測,到2019年我國雲計算產業市場規模將近千億元。儘管雲計算市場整體規模比零售小得多,但是雲計算盈利能力非常強,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

以亞馬遜的AWS雲計算服務計算,2018年財年四季度AWS營業利潤21.8億美元,佔公司總利潤的58%,佔比高於三季度的56%,

如此強的盈利能力,劉強東想把京東雲打造成京東的第四駕馬車就不難理解。


雲計算市場競爭激烈


京東雲獨立有利於獲得獨立發展空間,更好地服務京東生態體系以外的客戶,未來不排除開展融資活動,類似京東物流獲取外部資源資本支持。不過獨立後的京東雲是否會面臨京東物流獨立後的窘境?

京東物流獨立後面臨順豐和菜鳥的激烈競爭,網上爆料京東個人快遞業務單人一天不滿10單,所以京東物流採取消底薪和強化攬件方式,以此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同樣京東雲獨立後,也會面臨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雲計算巨頭的激烈競爭。具體來看京東雲存在以下三方面劣勢:

1、起步時間晚。相比亞馬遜在2006年開展雲計算業務,阿里巴巴在2008年寫下第一行飛天(阿里雲操作系統)代碼。京東雲是在2015年結束「小閉環」的模式,將技術部門從業務部門獨立出來。技術部門一部分是核心技術研發團隊,包括雲、大數據、AI等技術團隊,另一部分是技術研發團隊,主要服務於商城服務。2016年4月京東雲才開始啟動公有云的服務。


獨家丨京東雲欲分拆獨立,劉強東再造第四駕馬車?



雲計算業務,尤其是公有云業務是需要長期積累和不斷投入的產業。美團雲在2018年面臨京東雲相同的起步晚、競爭太激烈的局面,同時美團點評又在網約車、共享單車等領域開戰,美團點評無力支撐美團雲長期鉅額的投入,於是決定停掉美團雲對外業務,轉為自用。

諸事不順的京東,預計使京東雲今天面臨的困難,恐怕並不比美團雲輕鬆。

2、缺乏規模效應。亞馬遜和阿里做雲計算,天然的優勢在於電商業務足夠龐大,能夠驗證雲計算的彈性以及穩定性。2018年阿里巴巴的雙11銷售額在2135億元,京東雙11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達1598億。簡單看數字二者並沒有相差太多,但是京東雙11是11天累計疊加銷售金額,對京東雲處理業務壓力顯然小得多。

據悉阿里雲在雙11當晚最高的支付峰值是25.6萬筆/每秒,數據最高處理峰值是4200萬/秒。這個能力也贏得12306網站等大型企事業單位的訂單。在雲計算領域,頭部客戶案例能夠極大促進客戶認可,因為不同於C端存在衝動消費理念,B端客戶更認可實力,實力的最好說明就是典型客戶案例,目前京東雲還缺乏足夠體量的客戶訂單。

3、劉強東對京東雲的戰略意志不清楚。雲計算業務的複雜性,一定需要CEO的強力支持。馬雲在早期就堅持為阿里雲站臺,對外發出「一年投入10個億,連續投入10年,成不成再說」的信號。馬化騰在2016年騰訊雲峰會接受了雲團隊例行邀請,答應出席也為行業釋放信號,將要強力支持騰訊雲。目前劉強東還沒有為京東雲站過臺,也沒有對外公佈過決心。

據悉僅在內部高管會議上提到京東雲「必須要做成」。


劉強東能否借京東雲翻盤?


誠然京東雲面臨的發展局面並不是一片坦途,但是並非說京東雲沒有成功的機會。京東雲在內部決心開始行動後,2017-2018年迎來了快速發展期。截至2018年6月底,京東雲共發佈了10多大類、108款雲計算產品和服務。

「特別是2018年以來,團隊以平均每月發佈超過10款新產品的快速發展,順利實現了京東雲V4.0版本的上線。」京東雲CEO申元慶在2018年媒體對接活動上曾提到,為支持京東雲快速迭代,目前京東雲已經將團隊從900多人擴張到了1800人。


獨家丨京東雲欲分拆獨立,劉強東再造第四駕馬車?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申元慶其人,申元慶是前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運營官、微軟Azure大中華區業務負責人,而Azure是國際第二大雲計算服務商,中國區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申元慶提出辭呈前,曾受到現任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的盛情挽留。劉強東應該是給申元慶許諾一定全力支持京東雲發展,不然申元慶不至於離開發展勢頭正好的微軟。

京東雲總裁申元慶對雲計算有兩個判斷,也許是決定京東雲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其中一是當前雲計算還處於「淺水區」,更多是將富餘算力、帶寬、存儲等基礎設施能力共享給用戶,但當雲計算向PaaS及SaaS層等「深水區」推進時,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能力就會成為價值增量。

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曾劭清也認為,「目前,中國的雲市場尚未成熟,雲上的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份額還不夠大。SaaS的消費對IaaS的消費,在美國和日本是PaaS份額大於SaaS的。在中國PaaS小於SaaS的市場份額,這說明大多數用戶只是把簡單的應用搬到雲上。」不過目前京東雲還需要迅速補充算力、網絡、存儲、安全這四大基礎能力,以求在上雲第二階段(業務遷入PaaS、SaaS層)完成彎道追趕。

申元慶另一個判斷是國內雲計算服務商,真正迎來格局變化是在2020年,格局固話的時間窗口可能是2022年左右。申元慶認為國內還有40-50%的增長速度,所以短期都還有發展空間,並且他認為國內不會形成一家獨大的雲計算市場環境,因為大家提供的服務也有異同。

如果從時間窗口來看,京東雲短期內要趕上這趟末班車,需要在政務雲、視頻雲、金融雲等客戶賽道發力,尤其政務雲來說是決定京東雲必須要爭取的市場。信通院數據顯示,政務雲用雲量增長迅猛,超過了工業、金融、互聯網等其他行業,預計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13.2億元。今天京東的物流網絡服務覆蓋了中國99%的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全國建倉,發達的地方網絡為京東政務雲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京東2018年財報數據顯示,京東集團對研發投入保持高增增長,前9個月研發投入同比增長88%,而這個數據還不包括京東數科的研發投入。從京東雲2018年人數翻倍的增長看,很可能京東雲的技術研發支出佔了很大比重。未來獨立後的京東雲,能否成為京東第四駕馬車,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 加入交流群&內容轉載&合作相關 -

Tech星球小助手|微信:miniworld007


獨家丨京東雲欲分拆獨立,劉強東再造第四駕馬車?


Tech星球,是36氪旗下品牌媒體,專注小程序生態,聚焦互聯網前沿科技。搜索微信號(ID:tech618)享提前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